宋代官窑瓷的特征和鉴别方法图(南北宋官窑有何差异)

宋代官窑瓷器,代表着中国陶瓷艺术的最高成就,属于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由官府直接营建。有北宋官窑、南宋官窑之分。虽然在宋代瓷器中官窑瓷器只占极少数,但因其高超的烧造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成为中华民族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目前的艺术品交易市场上,宋代官窑瓷器的赝品很多,要鉴别官窑瓷器,还是要从它的胎釉入手。

北宋官窑的施釉较厚,釉质精细,釉面光润,成乳浊状,有玉质感。由于烧造温度比汝窑稍高,故釉面的玻璃质感较汝窑要稍强一些。釉色以天青色和淡雅的青绿色为上品,尚有粉青、翠青和月白等多种。釉面上都有较稀疏的开片,开片呈浅黄色,是官窑窑口所独有的。

为了使釉面成色更美观,胎釉结合更加牢固,在施釉前,常在胎骨上先刷一层深酱色的护胎釉。凡刷护胎釉的瓷器,烧成后底足露胎处就显出酱黑色,而口沿处由于流釉的缘故也呈现出浅紫色,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这一方法一直延续到南宋官窑。

南宋官窑是在汝窑和北宋官窑的基础上,于宋王朝南迁后在官窑器的烧造上的又一发展。无论是胎釉还是工艺上,都可以看到这种承接和发展的关系。南宋官窑器的胎骨,因为加入了杭州当地特有的紫金土,胎质虽也比较细密,然较之北宋官窑要显得差些,里面杂质较多。加之这种土内含铁成分高,又有烧造温度不同等的原因,胎骨的色相也较深,胎色有紫灰、黑灰、黑褐、黑色等多种。南宋官窑多为黑胎,凡垫饼烧圈足露胎的,一般都可看到“紫口铁足”的现象。

故宫博物院藏宋官窑方花盆

北宋官窑的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 官窑制度的创立

北宋官窑不仅以其出类拔萃的技术和无以伦比的产品傲视群雄,而且还以官窑这种独特的组织管理形式直接影响了后代制瓷业的发展。南宋官窑就是沿袭北宋官窑的体制而设立的,明清两代的官窑也同样是继承了这种模式而各自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官窑的产生是中国古代陶瓷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对中国古代陶瓷产业的进化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推动作用。历代的官窑都代表了那个时期瓷器生产的最高水准,并主导了瓷器制作的潮流和方向。

宋代官窑瓷的特征和鉴别方法图(南北宋官窑有何差异)(1)

故宫博物院藏宋官窑青釉弦纹瓶

北宋官窑是为烧制礼器而专门设置的一座官控窑厂,由礼制局制造所管理,而礼制局是由宋徽宗设置在编类御笔所内的专属机构。无论是组织形式还是产品的种类等级,以及皇帝的参与程度,北宋官窑与明清两代的御窑相比都有过之而无所不及,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御窑,学术界有关“御窑只存在于明清两代”的定论与事实并不相符。

北宋官窑有明确的文献记载,同时还有发现和收藏的实物标准器相佐证,是无法否认的客观事实,也是迄今为止能够得到证实的第一座官窑。北宋官窑之前是否还有官窑存在,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从广义上来说,不管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州县设立和管理的窑作都可以称为“官窑”,而狭义上的官窑仅仅限于由朝廷设立,专为皇帝和皇室生产御用瓷器的窑厂,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御窑。我个人认为对官窑的界定应该有特定的标准和要求,因为从整个中国古代陶瓷发展的历程来看,官窑无可争辩地占据着行业的领导地位,并拥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和强大的影响力。官窑的这种特殊地位不仅仅是由其官办的性质所决定,最主要还是依靠其远胜民窑的品质和实力来奠定的;官窑实际上就是最高水准和品质的代表,也是皇权和等级的象征。从北宋官窑到明清官窑,历代的官窑本身都具有鲜明的皇家色彩和等级特征,都毫无例外的成为各个时代瓷业的高峰和代表,相对民窑而言都拥有压倒性的优势和至高无上的地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没有品质和皇权,就不成其为官窑。唯有中央朝廷直接设立并主要服务于帝王的御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官窑,只有御窑才拥有远超民窑的实力和能力。其他不具有最高水准,不代表皇家特权,产品质量甚至不如民窑的的各级官办窑场都不能称之为官窑。

宋代官窑瓷的特征和鉴别方法图(南北宋官窑有何差异)(2)

故宫博物院藏宋官窑青釉盏托

历史上确实存在过各种官办性质的窑作,绝大多数的官办窑场并不是由中央朝廷所设立,而且其技术和产品的品质并不具备领先民窑的实力,许多官办窑厂生产的只是皇宫、皇陵、城墙等建筑用材,例如《宋史》卷一六五《职官志五》将作监条载:“.窑务,掌陶为砖瓦,以给缮营及瓶缶之器”,这种主要生产砖瓦的窑厂怎么能和宋徽宗朝设立的专门生产国家礼器的御窑相提并论都称之为北宋官窑呢?它们之间有天壤之别,完全没有可比性,更不是同类。如果不做出明确的界定就会出现同一时期或同一朝代会同时存在多个官窑的情况,这就彻底混淆了官窑的概念,也使官窑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在历史上的作用变得微不足道。故意模糊、扩展官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把北宋时期的东西窑务及所属窑作都列为北宋官窑,实际上是鱼目混珠,完全脱离了学术探讨的范畴,充其量只是抢夺窑址资源,进行商业炒作的把戏而已。历代历朝只能有一个官窑,只有代表那个时代最高水准的御窑才可以称之为官窑,北宋年间唯有宋徽宗朝设立的窑场才是真正的北宋官窑。

宋代官窑瓷的特征和鉴别方法图(南北宋官窑有何差异)(3)

故宫博物院藏宋官窑青釉圆洗

2 瓷质礼器的创烧

北宋官窑烧制的不是陶质礼器,而是全新的瓷质礼器;没有瓷质礼器的窑口就不成其为北宋官窑。瓷质礼器是从北宋政和四年以后才真正的开始登上祭坛的,到南宋时期已得到普遍的认可,其使用的范围也从郊祭天地扩展到名堂和家庙,并逐渐成为一种定制和惯例。明洪武二年定祭器皆用磁。清代“初沿明旧,坛庙祭品遵古制,惟器用瓷”。可见北宋官窑所创导的瓷质礼器的影响深远,并最终成为祭器的主角和主流。

宋代官窑瓷的特征和鉴别方法图(南北宋官窑有何差异)(4)

故宫博物院藏宋官窑青釉瓶

学术界有人认为,瓷质礼器在宋徽宗朝之前就已经开始使用了,例如:北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年)《郊庙奉祀礼文》中载:“今伏见新修祭器改用匏爵、瓦登、瓦罍之类,盖亦追用古制,欲乞祭天神位。”再有,《宋史》卷九八《礼志第五一礼一·吉礼一》记载:“元丰六年,详定礼文所言,本朝吴天上帝、皇地袛、太祖位各设三牲,非尚质贵诚之义,请亲祠圜丘、方泽正配位皆用犊,不设羊豕,俎及鼎七,有司摄事亦如之。又簠、簋、尊、豆皆非陶器,及用龙杓,请改用陶,以撣为杓。”这里首先需要搞清楚的是,庆历七年所修制的的新礼器都是“瓦登、瓦罍之类”的陶器,没有瓷器;陶和瓷古代通用,陶既可指陶器,也可代瓷器,但“瓦”绝对是指陶器。陶器和瓷器完全是不同等级和档次的东西,没有可比性,烧制这些陶质礼器的窑口也不能称其为北宋官窑,因为它们根本就不能代表北宋官窑的品质和水准。而且这些“瓦”类礼器可能并没有登上祭坛。

宋代官窑瓷的特征和鉴别方法图(南北宋官窑有何差异)(5)

北宋官窑粉青釉梅花式杯

虽然仁宗庆历七年曾烧制过陶制礼器,但元丰(神宗)六年时使用的“簠、簋、尊、豆皆非陶器”,说明前代新造的陶质礼器实际上并没有被使用。尽管神宗年间又有人提议要使用陶质礼器,到宋徽宗大观年间祭天地时却依然使用的是青铜礼器。由此可见,“器用陶匏”虽然是共识,但北宋历代都没有真正的加以落实。陶质礼器不受待见的原因,是由于时代的进步和观念的转变,陶器早已被青铜器和瓷器所淘汰,在瓷器盛行和高度发达的北宋年间,陶质礼器相形见拙而被弃用也是理所当然。同时由于祭器日趋奢侈化,北宋时期“器必用金玉”已成为常态。陶质礼器的反复出现和退出,彰显出大儒们的迂腐和纠结,不能与时共进,对古制的理解死板而又不合时宜,直接导致了瓷质礼器迟迟无法登上历史的舞台。摆脱青铜礼器的束缚,并成功的使陶制礼器脱胎转型为瓷质礼器正是北宋官窑的一大创举和贡献,也使瓷器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所以北宋官窑瓷质礼器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实际上创立了一种全新风格的礼器,是对传统礼器的一次重大改革,不仅适应了社会的需求和时代的变化,也彻底改变了礼器的历史,为后世瓷质礼器的发展和普及打下了基础。这也是北宋官窑能够流传千年,备受赞誉的原因所在。

宋代官窑瓷的特征和鉴别方法图(南北宋官窑有何差异)(6)

台北故宫藏北宋官窑青釉瓶

3 树开片为饰的新风

中国古陶瓷制作的历史虽然十分悠久,但受陶瓷材质的限制,陶瓷的装饰手法非常有限,基本采用的是彩绘和刻划这两种技法。彩绘是通过在器面施以色彩和图案来表现一定的主题和含义,这种技法源自上古时代的彩陶,逐渐发展到釉上彩和釉下彩,并延续到现代,贯穿了中国陶瓷史的整个过程。而刻划这种手法则是通过在陶瓷表面刻划出线条和图案来达到装饰陶瓷的目的,在漫长的实践过程中,又进化出镂雕堆塑等更为复杂高级的技法,使陶瓷的装饰由平面进入到了立体的阶段。但北宋官窑的装饰手法既不是彩绘,也不是刻划,而是使用开片的技法,通过人为的手段使釉面出现各种各样长短大小不一,纵横交错环绕的开片,来表现瓷器的内涵,并达到外观美化的目的。这种手法跳出了传统装饰技法的框架和束缚,用最简洁、最自然的线条表达出最深刻的意像,使原本单调乏味的釉面陡然生辉,真可谓化腐朽为神奇,实在是出人意料,令人惊叹不已,堪称古今中外瓷器釉面装饰的最经典的杰作。

宋代官窑瓷的特征和鉴别方法图(南北宋官窑有何差异)(7)

台北故宫藏北宋官窑粉青釉臂搁

可以说,开片是瓷器釉面最自然的纹饰,也是极富创意和表现力的装饰方法;其想象力之丰富,手法之新奇,感觉之美妙,技术之高超,迷倒了无数的收藏爱好者和瓷艺家,从古至今一直受到狂热的追捧和爱戴。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要成为一个全新的标志和品牌,历代都有无数的崇拜者追随着它的脚印,研究和模仿这种独特的技术。正是因为开片有着如此巨大的魅力和影响力,才造就了一个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的梦幻般的“哥窑”传说。北宋官窑不仅创立了以开片为饰的新风,更是集开片技艺之大成,它使古代青瓷的烧制技术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许多方面至今都还是不解之谜。开片既是着北宋官窑引以为豪的成就,也是北宋官窑留给后世的一份极其珍贵遗产。

宋代官窑瓷的特征和鉴别方法图(南北宋官窑有何差异)(8)

台北故宫藏北宋官窑青釉花插

北宋官窑与历代官窑及其他名窑的另一个显著的不同是它所拥有的深刻的内涵,而不是简单的器物制作。寓意于器,器以藏礼是北宋官窑所不为人知的一个特点。宋徽宗在对礼器的改造和创制过程中,效法古代圣贤,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仰观天上,俯察于地,拟而象之,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充分而且合理的运用了格物致知、制物尚像的方法,将天文地理、道法礼法溶于器物之中,创造性的通过釉色和开片来体现天地自然属性,赋予瓷器崇高的精神品格,使瓷质礼器真正的成为沟通人与自然鬼神的道具法器。北宋官窑至朴至简,素极生华,胎不求致密,釉不求透明,不假人工雕琢,讲究自然天成,反映了儒家中庸和道家自然无为的观念,表现出理学宁静而致远的境界,堪称最经典的中国式古典美,不愧是中国古代青瓷的顶峰之作。

宋官窑的典型特征是迷幻,冥炫的釉色。官窑的釉色不像汝窑那样具有恒定的标准和统一性,

天青釉色在早期官窑中隐约可见。

宋代官窑瓷的特征和鉴别方法图(南北宋官窑有何差异)(9)

南宋 修内司官窑粉青菱花式盘

但后来逐渐摆脱汝窑的影响,器形不断增加,釉色也变得更加“多姿多彩”,粉青、灰青、米黄、翠绿、月白等等,比汝窑更加活泼多样。

宋代官窑瓷的特征和鉴别方法图(南北宋官窑有何差异)(10)

北宋 官窑粉青三登方壶

宋代官窑瓷的特征和鉴别方法图(南北宋官窑有何差异)(11)

北宋 官窑月白双耳三足炉

釉质感来说,有的完全失透,模仿金属质感,有的似透非透,如脂似玉,

有的通透晶莹,像龙泉窑般肥厚,如此丰富多元的釉色,难以作为官窑的典型特征。

宋代官窑瓷的特征和鉴别方法图(南北宋官窑有何差异)(12)

南宋 郊坛下官窑粉青贯耳穿带壶

其实仔细观察所能见到的官窑实物,就会发现,它们的釉面几乎无一例外都开片。

官窑的开片既不是烧制时出现的瑕疵,也不是时间造成的陈旧和裂痕,而是有意为之的工艺美感,并开创了后世以釉面开片作为瓷器装饰手段的先河。官窑之前的瓷器开片现象,是胎和釉在烧制过程中,因为收缩、膨胀系数不一致而导致的釉面出现裂痕的现象。

宋代官窑瓷的特征和鉴别方法图(南北宋官窑有何差异)(13)

北宋 官窑粉青贯耳穿带小方壶

在开片作为装饰手段之前,它算作瓷器的瑕疵,

使用者或收藏者极力避免的现象不会被当作美感欣赏,

只不过烧制时出现的开片大多细微,如针如毫,

肉眼凑近了才能发现,远看不明显。

宋代官窑瓷的特征和鉴别方法图(南北宋官窑有何差异)(14)

南宋 郊坛下官窑月白海棠式贯耳瓶

宋代官窑瓷的特征和鉴别方法图(南北宋官窑有何差异)(15)

宋代官窑瓷的特征和鉴别方法图(南北宋官窑有何差异)(16)

南宋 修内司官窑粉青葵花式洗

官窑有意追求开片并引以为美,肇始于官窑初期对汝窑的模仿。汝窑的天青色被认为是完美的,但汝窑釉面的开片现象却比之前的青瓷更加明显和突出,“蟹爪纹”、“蝉翼纹”、“鱼子纹”等对汝窑开片的描述只是古人的风雅作祟。

宋代官窑瓷的特征和鉴别方法图(南北宋官窑有何差异)(17)

南宋官窑粉青釉花觚

对比之前的青瓷就发现,汝窑的开片又大又明显,还遍及全身,大开片中夹杂小开片,不使用也无妨,使用过之后,使用痕迹浸透入开片,通体显得破碎。

宋代官窑瓷的特征和鉴别方法图(南北宋官窑有何差异)(18)

南宋 修司官窑粉青葵花式盘

接受这种新釉色瓷器,包容它的开片瑕疵,还是完全不接受,成为了使用者必然面对的选择。使用者接受了,但仍然追求不开片的完美天青色,明代《格古要论》的已有“无纹者尤好”的说法。汝窑的珍贵,让当世人容忍它开片的瑕疵,而后世则把优点和瑕疵一起接受,统统当作汝窑的美感给予认可。

宋代官窑瓷的特征和鉴别方法图(南北宋官窑有何差异)(19)

南宋 修内司官窑灰青钵

官窑初期对汝窑的继承和模仿,把开片这种形式也继承下来,只是悄然发生了变化:不再执着地追求天青色,而是执着地追求开片。在釉彩没有大放光彩之前,瓷器的装饰只有在胎和釉两方面下功夫。在胎上,靠塑、雕、镂、刻、划、贴、印等手段制造纹饰;在釉上,想方设法改变釉料配方以让釉色变得新颖独特(汝窑钧窑均如此)。

宋代官窑瓷的特征和鉴别方法图(南北宋官窑有何差异)(20)

宋官窑青瓷龙纹洗

宋代官窑瓷的特征和鉴别方法图(南北宋官窑有何差异)(21)

南宋 修内司官窑灰青划花蟠龙碟

宋代官窑瓷的特征和鉴别方法图(南北宋官窑有何差异)(22)

宋官窑青釉龙纹盘

汝窑的开片和被认可,让官窑制作者看到了有意制造合理控制釉面开片,

把开片作为一种装饰效果的可能性。

宋代官窑瓷的特征和鉴别方法图(南北宋官窑有何差异)(23)

南宋 郊坛下官窑灰青牡丹花式杯

于是乎,聪明的窑工们开始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探索试验,终于使得开片变成一种极致的美感,

成为官窑与众不同的典型特征,并受到当世和后世的追捧和仿造。

官窑的开片到底标准如何?

肉眼所及,开片千姿百态。有大开片,也有小开片,或大小开片相间,俗称文武片;

宋代官窑瓷的特征和鉴别方法图(南北宋官窑有何差异)(24)

南宋 郊坛下官窑天青叶式洗

宋代官窑瓷的特征和鉴别方法图(南北宋官窑有何差异)(25)

南宋 郊坛下官窑灰青弦纹奁炉

纹片有疏有密,有深有浅,纵横交错;有冰裂片,像云母石类,冰糖一般层层而下;

有的像鱼鳞、有的像渔网,开片成倾斜而下,看不到垂直裂纹;有的开片保持着出窑时的透明状态,未经使用或染色,有的则刻意染色让纹路更清晰,纹路充满立体感和层次感,但又丝毫不破坏整体观感,让人啧啧称奇。

宋代官窑瓷的特征和鉴别方法图(南北宋官窑有何差异)(26)

宋官窑粉青釉葵口盘

宋代官窑瓷的特征和鉴别方法图(南北宋官窑有何差异)(27)

宋官窑粉青釉葵口盘

宋代官窑瓷的特征和鉴别方法图(南北宋官窑有何差异)(28)

宋官窑粉青釉葵口盘

官窑开片,行内称之为斜开片,其主要特征是形态会随着光线入射方向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变化原理在于斜开片把釉层一分为二,一半形成锐角,另一半形成钝角,如果转动瓷片,由于光线的入射方向发生改变,白边的宽度就逐渐变细,当入射光线的方向与斜开片的斜面方向一致时,白边消失,只看见一条很细的裂纹。离开锐角的尖端部分,由于釉层逐渐变厚,故色调呈现正常的青绿色。这种色调反差产生一种立体感的视觉效果,时现时隐,变化无穷。

宋代官窑瓷的特征和鉴别方法图(南北宋官窑有何差异)(29)

宋官窑青瓷琮式瓶

宋代官窑瓷的特征和鉴别方法图(南北宋官窑有何差异)(30)

宋官窑青瓷琮式瓶

宋代官窑瓷的特征和鉴别方法图(南北宋官窑有何差异)(31)

宋官窑青瓷琮式瓶

如果釉层再加厚,层次增多,这种开片纹理更加丰富,变化更加神奇。

宋代官窑瓷的特征和鉴别方法图(南北宋官窑有何差异)(32)

宋官窑青釉方花盆

斜开片的形成是一系列工艺因素和外部条件综合影响的结果,需要通过相当难度的工艺来实现。哪怕至今,这种工艺也未必得到全部的破解和传承。 官窑与汝窑一样,追求璞玉感,不事雕琢,不求刻绘。

宋代官窑瓷的特征和鉴别方法图(南北宋官窑有何差异)(33)

南宋 郊坛下官窑灰青海棠式花插

然而,官窑比起汝窑,静谧的釉色中更加透着流动,釉色更加多姿,器形古朴典雅,而宛如天成、千变万化的开片,使得官窑锦上添花,如获鬼斧神工,浑然天成,神奇万千。

宋代官窑瓷的特征和鉴别方法图(南北宋官窑有何差异)(34)

南宋 修内司官窑浅青投壶

宋代官窑瓷的特征和鉴别方法图(南北宋官窑有何差异)(35)

南宋 修内司官窑粉青八方杯

瓷器的开片,古来有之。宋之前,钙釉铅釉,均俱开片,浅且薄,无特美。自宋始,犹如墙上花影动,疑似玉人来。有影而无踪。宋代的乳浊厚釉,南北争高,千古独唱。一时绝技,后世无传。

宋代官窑瓷的特征和鉴别方法图(南北宋官窑有何差异)(36)

南宋 修内司官窑月白双莲房水注

北有汝,钧之蓝,南有官,龙之青,即使白定,五代宋早之透明,至宋晚而成乳白。偶有开片,深切奇诡,瑰亮如冰,厚重而明澈,似佛而无面壁之苦,近道而有炼丹之妙

由于宋代官窑极美,明清时就出现了大量仿品。当时的仿品,一般胎色较白,即便有深色胎,也是涂色所致。施釉薄而透亮,开片过于规正。不过明清时的仿制品虽与官窑真品有别,但制作精良,也自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同样值得收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