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毛大叔最新(二毛热点还记得30年前的)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腾讯图片《图话》推出“人人都是弄潮儿”系列图片策划,讲述40年来时代大潮之下那些“弄潮儿”的故事。

二毛大叔最新(二毛热点还记得30年前的)(1)

1992年,北京,满城尽跑黄“面的”。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北京有一道风景,无论大街还是小巷,到处跑着一种头顶“出租”字样的黄色面包车,这种黄色的微型面包车既不够美观也不够舒适,但是却改变了北京普通市民的出行用车观念。

老百姓亲切地称呼它们“面的”或者“小面”。 最火的那几年,“面的”司机的月收入高得惊人,相当于全北京平均工资的10倍左右。

二毛大叔最新(二毛热点还记得30年前的)(2)

20世纪90年代,北京街头的“面的”。

“面的”最早出现于1988年。随后几年,“面的”几乎抢了所有出租车的风头,那叫一个火!出门打车,“面的”是首选。

昔日,普通市民只有在去机场、送急救病人上医院、带老人出门和结婚迎亲等特殊情况下才会选择略高档其他车型的出租车。

而“打面的”不需要那么“充足”的理由,逛公园、逛大街、探亲访友、去剧场影院、甚至上下班,从商店买了“大件”回家,都有可能在路边招一下手,让“面的”代步。

二毛大叔最新(二毛热点还记得30年前的)(3)

1994年,北京街头“面的”排长队。

1993年是北京出租车最红火的一年,全市共有5.8万辆出租车,其中“面的”就达3万辆。

媒体记者采访“面的”司机时,听到最多的就是他们的“诉苦”:“一天拉十几二十来拨客人,连饭都没法正经吃。

二毛大叔最新(二毛热点还记得30年前的)(4)

1996年夏,一名“面的”司机坐在地上吃饭。

火爆的生意令“面的”司机月收入猛增,一般都在2000元至3500元之间,相当于那会儿北京市平均工资的10倍左右,很多“白领”都望尘莫及。

二毛大叔最新(二毛热点还记得30年前的)(5)

1995年,北京,乘坐黄“面的”的女孩。

如果仔细观察,人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一时间满大街跑的“面的”来自不同行业兴办的出租车公司。

上至国家部、局机关,下至街道办事处、城乡农工商公司;从妇联到市牛奶公司,从国营菜市场到个体户……“面的”门上的字号,简直就是一部“百家姓”。

二毛大叔最新(二毛热点还记得30年前的)(6)

90年代,北京建国门桥的车流。

据统计,当时90%以上的新办出租车公司都是以“面的”为主起家的,有的公司甚至淘汰了进口豪华轿车,转而经营“面的”。

1992年,“昌河”“吉林”“松花江”等名牌微型面包车常常脱销,价格扶摇直上,连素日名声平平的“大发”也从39000元涨到46000元。“面的”司机也同样紧俏,有的公司不得不降格要求,把驾龄从三年降到两年。

“面的”之所以能在名牌车云集的北京独领风骚,首要原因是价格亲民,适应消费者心理和经济承受力。

上世纪90年代初,“面的”的价格是每公里1元,和其他起价至少12元的出租车相比便宜不少。那经常出门办事的外企员工举了个例子:从王府井到三元桥,打“面的”花10元就行。

换作其它出租车,一上车基本价12块(只是4公里的价钱),跑起来1公里两块,等人另计价。万一碰上堵车,就得干瞪眼瞅着计价器蹦字。而“面的”起价才10块钱,一气儿能跑10公里不跳字,在城里转悠,10块钱也就够了。

二毛大叔最新(二毛热点还记得30年前的)(7)

北京火车站外,等待乘坐“面的”的旅客。

“面的”还有一大好处——载客较多。按照规定,“面的”准乘5位客人,而其它轿车型“的士”却没有这般“宽容”。细算一下,5人同行,路程在10公里以内的,打“面的”比乘“小巴”还合算,如果携带运送个洗衣机、行李包的话,“面的”的空间也比其它轿车型出租车要宽敞得多。

二毛大叔最新(二毛热点还记得30年前的)(8)

1997年,北京,路边一辆烧坏的“面的”。

不过“面的”也并非完美,车况质量不稳定是其最大缺陷,夏天车内无空调极其闷热,冬天无暖气又非常冷,常常还抛锚。

1994年1月至5月在北京市出租汽车管理局组织的路查中,共查出拒载出租车1092起,其中80%是“面的”。 “面的”拒载给乘客留下了不愉快的记忆,更糟糕的是,还有“面的”司机胡乱要价、不给发票,给北京出租车行业的声誉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二毛大叔最新(二毛热点还记得30年前的)(9)

1998年12月29日,北京市首批淘汰的“面的”在首钢销毁。

1998年,作为北京市治理大气污染的一项紧急措施,北京市政府发起了大规模的“扫黄”运动。1999年,将几万辆“面的”全面淘汰,接替“面的”作为出租车的夏利、奥拓等正式上位。

二毛大叔最新(二毛热点还记得30年前的)(10)

百姓喜欢大街小巷的黄“面的”, 已经在人们的视野里消失了,但却承载着人们无数不可磨灭的记忆,同时也成就了那个年代国内特有的一股“面的”出租车的文化。

1992年的小品《“面的”与“皇冠”》,带着幽默说出了各自的辛酸无奈,堪称经典。再后来,夏利、富康、捷达、皇冠、尼桑等又成了出租车的主力。

二毛大叔最新(二毛热点还记得30年前的)(11)

2008年,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出租车停车场。

到了2005年,北京出租车又迎来一次大规模更新,以橙黄为基色,配以蓝白绿等辅色点缀的“索纳塔”、“伊兰特”、“桑塔纳3000”、“爱丽舍”出现在了北京街头。

如今北京出租车的基本格局也就是那个时候奠定的。

二毛大叔最新(二毛热点还记得30年前的)(12)

1995年,北京的“面的”。

时至今日,北京已经形成了公共电汽车、出租汽车和地铁、城市铁路并存的公共交通体系。但相信在很多人心里,“面的”、小公共、夏利这些曾让人爱恨交织的出行工具,还会在人们的记忆中继续行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