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北京城有一条中轴线(明代北京城的双龙)

明代北京市在元大都基础上加以扩建和改建的。自内而外分为都城、皇城和宫城三重。宫城居中,与皇城和都城层层相套,这是北宋都城东京“罗成”规划的形制,与宋以前宫城居北的布局不同。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又于南城加建一道外城,加强城防,并将手工业和商业区纳入城内予以保护。

明朝北京城有一条中轴线(明代北京城的双龙)(1)

北京外城东西2950米,南北3110米。南面设右安、永安、左安三门,东西两端各设一门,东为广渠门,西为广安门。北面东西两端为东便门和西便门。中间三门即城内的南三门。

内城东西6650米,南北5350米。南设宣武、正阳、崇文三门。东西各设两门,东为东直门和朝阳门,西为阜成门和西直门。这些城内都设有向外的箭楼和靠内的城楼,以及城墙围合而成的瓮城,其内驻扎军队,是城防的中心。例如,前面是箭楼,正阳门则为城楼。内城在东南和西南的城角处,还建有角楼。

皇城位于内城的中心稍偏南,东西2500米,南北2730米。南开一门为天安门,其南,原建有一座大名门(清时称大清门),为皇城的前导,皇城以内沿轴线及其两侧的即是宫墙,现称为故宫。宫外布置坛庙、禁苑、寺观、衙署、宅邸等建筑和园林。

这条中轴线上及两旁建筑前后起伏,左右对称。利用建筑的形体及空间的分配,把所有建筑联系在一起,是北京古建筑的精华所在。从外城的永安门开始的中轴线,向北到了内城的第一个重点建筑——雄伟的正阳门楼及箭楼。再往北经过皇城正中的天安门、端门,到达紫禁城的午门,然后穿过故宫中心的三大殿,出神武门,越过景山中峰的万春亭,止于地安门外的鼓楼和钟楼。

这条中轴线到达钟鼓楼以后,不向北延引到城根,而是恰到好处的结束了。它这时把重点平稳的分配给内城的被城楼——东西对称的安定门和德胜门。

这种严格的布局,说明北京城是一个先有计划,然后再建造的城市。这个完美的古代城市规划,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他在世界承建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至今仍为中外城市建设专家所推崇,叹为观止。

近年来,有关专家利用遥感技术所拍摄的全北京鸟瞰照片,翻阅了大量有关史料,相互印证。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惊奇的发现,明代北京城的设计建造呈双龙布局形状。一条水龙和一条陆龙衔山环水,蔚为奇观。

北京的“双龙”,水龙以南海为龙头部分,湖心岛是龙眼,中南海和北海构成龙神,什刹海是龙尾,摆向西北方向。陆龙俯卧在北京的中轴线上。天安门宛若龙吻,金水桥为龙的颔虬,东西长安街仿佛龙的两条长须,从天安门到午门一带是龙鼻骨部,太庙和社稷坛如同龙眼,故宫恰似龙的九骨龙神,四座角楼好像是龙的四抓,伸向四个方向,景山、地安门大街和钟鼓楼构成龙尾。正阳门好似一颗宝珠。通览北京中轴线上的古建筑,呈现出巨龙锁珠之势,演两仪、四象、八卦之象,极富匠心。

明朝北京城有一条中轴线(明代北京城的双龙)(2)

北京市历史名城。明代北京城建筑的这种“双龙”布局设计,是反映了在华夏民族历史上,君权神授的皇权思想。不言而喻,北京乃兴龙之地,封建皇帝乃天降龙种,理所当然的称为统治者。但这种神奇的双龙布局设计,是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大师们巧夺天工的艺术造诣,还是天然的巧合,仍是一个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