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感悟提纲(核舟记三臡八菹)

文/璞玉待琢

核舟记感悟提纲(核舟记三臡八菹)(1)

导读:“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即用不超过一寸的核桃雕刻成的小舟。“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以叙事为主,也可以抒情和议论。《核舟记》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一个长不盈寸的核桃,刻而成舟,生动地表现出苏轼泛舟赤壁的情景,令人赞叹。语言文字简洁生动,明代著名散文家魏学洢再现了一代名匠王叔远的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用一颗核桃呈现了苏子漫游赤壁的诗情画意。不得不说,真的是“佼佼者”们之间跨时代、跨行业的“惺惺相惜”。

核舟记感悟提纲(核舟记三臡八菹)(2)

一、三臡八菹,散文诗般的说明文1.按照空间顺序说明,行为如流水一般流淌,不温不火。说明事物采用空间顺序,可使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①说明顺序:船体――船头――船尾的空间顺序。先写核舟的中部(船体),核舟的中部是核舟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决定和支撑核舟外观的部分。作者从核舟中部写起,可以给读者一个对核舟的总体印象,并且让人没有悬空感,符合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思路过程。

核舟记感悟提纲(核舟记三臡八菹)(3)

②写局部时,作者并没有按照常规从“船头――船身――船尾”这样的顺序写,而是先架起了整体轮廓,然后去填充人和物。这样既能引起读者兴趣,又能激发读者想象,让读者在阅读中,心中浮现出一件精美的微雕艺术品,也勾画出了“苏子泛舟赤壁”的优美画卷。

核舟记感悟提纲(核舟记三臡八菹)(4)

2.用简洁、严密、生动的语言,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作者对核舟的整体和各个部分的人,物雕刻的细致描写,都用一系列的的方位名词、数词、形容词进行了交待,刻画传神,细致入微,竭尽全力向读者展现这个微雕核舟的比例和谐,纹路协调。

①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

足见颇为细致入微,对人物的肖像描摹可以说出神入化,做到了形神飞动、情态兼具。仿佛两位大文学家就在读者的面前。

②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象形,各具情态。

这句话寥寥数语就清楚明了而准确无误地给读者交代了核舟的形体大小、结构布局、用材用料、雕刻作者、总体观感等内容。作者的文字可谓是“一字千金,字字珠玑”。区区三十个字就交待得清清楚楚,让人佩服。

③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作者用词准确,不含糊其辞,并且善于用类比。“约……有奇”,可以翻译为:大概……多出一点点。对船首尾描写尽量科学准确,不模糊大概,但也不显绝对。“可……许,大约……上下”;对船的高度描写用了“高可二黍许”这样的类比,化抽象为形象,化复杂为具体。我们很多人没见过这件精美的微雕工艺品,但是我们“黍谷”却是极其熟悉的。描写恰如其分而又精炼明了,让读者一看就一目了然,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文字运用的严谨态度和语言表达的严密。

③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刻画了一副古色古香的优美画卷,古朴而精彩的语言,让两位舟子的形象鲜明,而且让上面的人和物相得益彰,横木、蒲葵扇、火炉、茶壶好像和两位舟子合在了一起,而不是放进去的道具,与其说是对人物的说明,不如说是描写,因为太过唯美。让读者忘记了这是一篇说明文,而仿佛漫步于一篇精美的古风散文中。

核舟记感悟提纲(核舟记三臡八菹)(5)

3.人物描写有主有次,不喧宾夺主,主宾相衬,更富有真实感和烟火味

有人说:“对两个舟子的描写显得多余累赘。”我反对这样的说法。从核舟的主题“大苏泛游赤壁”来看,作者用笔墨去描绘舟尾的舟子是十分有必要的。左右两个舟子悠然自得的神态和纯熟恬淡的动作更加衬托出了苏轼游赤壁时的怡然自得和诗情画意。如果只有船头的三个“主人翁”,而没有船尾的舟子,会让读者心生疑云,使这件艺术品失去了真实感和烟火味。

核舟记感悟提纲(核舟记三臡八菹)(6)

二、文章结构布局采用最常见的“总――分――总”结构。最为普通但是却让文章前呼后应,颇具说服力。

1.总――概括核舟雕刻技术的精益求精,和背景由来。

2.分――写分别从评述、核舟、精妙技巧等三个方面描写

  • 评述:船体设计大小和格局
  • 核舟:船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外貌
  • 精妙:船背雕刻者的题款和着色

3.总――总括核舟,发出赞叹:雕刻技艺精湛卓绝

三、把你的“故事”刻成精雕,把你的“精雕”书成美文;三位一体,魂体相契

1.大苏泛舟赤壁。苏轼是我国北宋著名的大文学家,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当时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寄居,时任一个有名无实的空职,虽然孤独飘渺、怀抱幽怨和追求宿处,但他依旧高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又云“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我们依旧可以看出一个心怀天下,却可以超脱物外的大文豪的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超凡心境。在与好友佛印和黄庭坚三人泛舟赤壁时不由诗兴大发,《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一气呵成,凌空而降。或许官场的个人失意和身临历史古迹时的心境相比就显得微不足道、不值一提,“苏黄共阅一手卷”,两个大文学家一起品评把玩,佛印“神情与苏黄不属”超然物外,多么美丽的一副画卷,风景已然不再是重点,而成了背景色,人物才是风景的“神韵”。

核舟记感悟提纲(核舟记三臡八菹)(7)

2.一代名匠王叔远。王叔远是明代一个手艺极为精巧奇妙的人,他可以在直径为一寸的木头上雕刻各种人物和事物,可谓巧夺天工、惟妙惟肖。王叔远在生下来之后,他父母根据乡村“抓周儿”的习俗在他面前摆放了几件物品,叔远偏偏抓住了小刀。他从小性格沉稳,沉默寡言。每天都把心思放在了鸟兽虫石上,他刀下的万物更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这样一位微雕大师,他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常人难及的大情怀,他将他的目光投向了“大苏泛游赤壁”,足以看出雕刻大师对苏子的敬仰之情,我愿意用我的手,把你的“故事”刻成精雕,让大苏游赤壁更加地浓墨重彩。“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可以看出王叔远可以自称“美男子”和东坡居士的豪放自信跨越时空,双双辉印。

核舟记感悟提纲(核舟记三臡八菹)(8)

3.一身正气、英年早殇的魏学洢

魏学洢生性孝顺,早年跟随父亲苦读诗文,并且效法范文正公,在清苦中的独享诵读的乐趣,他的诗赋文词闻名乡里,为人们称赞叫绝。然而明末政治黑暗,其父魏大中被卷入“东林党争”,当时其父深陷其中,魏学洢救父心切,宁愿代替父亲去扛刑法。魏大中被诬陷坐赃而死之后,魏学洢也被牵扯而进了浙江监狱,他视死如归,与黑暗势力不共戴天、抗争到底,最后抱病而亡,享年只有二十九岁,可谓天妒英才。魏学洢在他短暂的一生里活出了宽度,他用自己手中的笔,为著名雕刻家的作品修文,并且可以把底层劳动人物用相对较多的笔墨渲染,我们更可以看出魏学洢的悲悯情怀,他与苏轼、王叔远惺惺相惜,互相成就。

核舟记感悟提纲(核舟记三臡八菹)(9)

结语:时空变迁,沧海桑田;王朝更替,日新月异。但是历史长河中的这些“佼佼者”们,却都是惺惺相惜、托古明志,把一个个传奇“故事”再度渲染,让历史更加地绚烂多姿,让人间更值得一游,让生命在诗意中独具烟火气息。人民群众创造着历史,英雄人物挥舞着刀和笔记下了这一幕幕。泛黄的史册已经不再是人们了解历史的唯一途径,可以移目于诗词歌赋、奇雕绝刻,再度品评把玩,为他们三人跨越时代,跨越行业的心有灵犀而赞叹不已,拍案叫绝吧!

-END-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