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4点疑惑(176解析思索)

解析4点疑惑(176解析思索)(1)


来书云:“师云:‘《系》言“何思何虑”,是言所思所虑只是天理,更无别思别虑耳,非谓无思无虑也。心之本体即是天理,有何可思虑得!学者用功,虽千思万虑,只是要复他本体,不是以私意去安排思索出来。若安排思索,便是自私用智矣①。’学者之敝,大率非沉空守寂,则安排思索。德辛壬②之岁着前一病,近又着后一病。但思索亦是良知发用,其与私意安排者何所取别?恐认贼作子,惑而不知也。”


① 见于《启问道通书》“上蔡尝问‘天下何思何虑’”篇。

② 辛壬:辛巳年(1521年)与壬午年(1522年)。


欧阳崇一来信说,我读了老师您写的《启问道通书》,您说《易经·系辞》中的“何思何虑”,指所思虑的只是天理,此外再没有别的思虑,并不是说空空荡荡的什么都不想。心的本体即是天理,还有什么可思虑的?学者下功夫,千思万虑应该是从一个根上发出来的,这根就是天理落到心之本体上,也就是从良知发出来的。所有努力只是要恢复良知本体,若去安排思索,也就是师心自用了。

“安排思索”的“安排”在这里的意思是“谓施以心思人力。与纯任自然、不加干预相对而言。”陆澄修心学,“求圣心切”,把成圣这事儿看得太功利了,结果欲速而不达,这就是一种安排思索。

明朝刘元卿《贤奕编·应谐》有一则寓言,说的就是“安排思索”:

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堕深渊矣。过者告曰:“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盲人不信,握楯长号。久之,力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早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译文:有盲人经过一条干涸的小溪。在桥上失足坠落,两手攀住桥栏杆,战战兢兢抓紧,自认为一旦失手必定堕入深渊的。经过的人告诉他说:“不要怕,尽管放手下来,下面是实地。”盲人不信,抓着栏杆不听地哭号,时间久了,盲人筋疲力尽,失手掉到地面上。便自嘲道:“呵!早知道是实地,何必这么久苦自己呢?”)

“师心自用”这句出自《颜氏家训·勉学》,意思是“自以为是,固执己见,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

现在的学者有两个弊病,要么“沉空守寂”,要么“安排思索”。

“沉空守寂”是亻弗家用语,和“沉空滞寂”意思相同,此病属南宋礻单宗高亻曾宗杲礻单师所批判的“默病”中最典型的一种,又称之为“枯木礻单”。《6祖坛经》中提到的大通礻单师,犯的就是此病。该礻单病的特征就是,沉溺于空心静坐,闭目塞听,一切不管,以不见一法、不知一法的虚无之境为究竟。礻单宗是最贴近我们文化的亻弗家宗派,是中国化后的亻弗教,其他的宗派相对要远一些。

欧阳崇一信最后说,这两个弊病,我也经历过,在辛已到壬午期间犯有前一种毛病,最近又犯有后一种毛病。

思索只要是从良知发用的,应该就算是符合天理的,那么和安排思索有什么区别呢?我担心自己认贼作子,被迷惑了还不知道,特意请教一下先生您。


“思曰睿,睿作圣①。”“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②。”思其可少乎?沉空守寂与安排思索,正是“自私用智”,其为丧失良知,一也。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思是良知之发用。若是良知发用之思,则所思莫非天理矣。良知发用之思,自然明白简易,良知亦自能知得;若是私意安排之思,自是纷纭劳扰,良知亦自会分别得。盖思之是非邪正,良知无有不自知者。所以认贼作子,正为致知之学不明,不知在良知上体认之耳。


① 《尚书·洪范》:“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恭作肃,从作义,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

② 语出《孟子·告子上》原文“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思曰睿,睿作圣”出自《尚书·洪范》,按照伊川先生的解释“思虑久后,睿自然生”,“思曰睿”是说人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久了,明睿自然就出来了,人是以思而灵,但不要忘记,人也以思而妄,所以一定要善于思考,不要胡思乱想,要勤于思考,而且方法要好、要对;“睿作圣”,“作”的本意是ト人用刀刮削、钻刻龟甲,引申为创造、创作的意思,也就是明睿久了,就自然而然成为圣人了。

“思”的重点是要心有敬畏,不要抱定一个“我以为”,而是要去查证检验一下这个“我以为”对不对。同时一定要随时去观察,随时去思考,随时去验证,而不要只是停留在思考上。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出自《孟子·告子上》,意思是心有思考的功能,思考就会有所得到。

伊川先生说:“致思如掘井”,意思是说我们致力于思考的时候,就好像在挖井一样。挖井,刚开始的时候,水一定都是非常地浑浊,随着工作时间的延伸,挖得越来越深了,慢慢,清水就引出来了。开始思考的时候,一定会很浑浊,很乱,但是,思考久了,自然而然就明快了,这就像挖井一样,挖得还不够深的时候,当然都是浊水,挖到泉眼的时候,清水一出来,就明快了。

阳明先生说,思考是不能没有的。“沉空守寂”与“安排思索”都是“自私用智”的结果,也就是基于私欲的“师心自用”。这两点在丧失良知之用方面的效果是相同的。

良知是天理落在心之本体上的昭明灵觉,因此,良知就是天理,思就是良知的作用。

如果“思”是从良知上生发出来的,也不过是天理,必然是明白简易的;如果是私意安排的“思”,自然是纷纭劳扰,良知也是能够分辨出来的。

究竟“思”是出自良知,还是出自私欲,自己都是知道的。会出现“认贼作子”的事情,根本原因是对致良知不真的明白,更不知道从良知上体认。

阳明心学的核心要素之一就是“致良知”,将合于道的“良知”通过人践行,践行包括心的一涌动直到落实出来,就是一个“致”的过程,“致”的本意是“送,到”,既要“送”,也要“到”,才算是“致”。“良知”人人具有,但能时时保证“良知”能被“送到”才是“致良知”的功夫。

解析4点疑惑(176解析思索)(2)

刘长志

儒学学者、阳明心学践行者


正本清源,吾辈本分!

刘长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