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艺郑榕简历(北京人艺举行郑榕追思会)

新京报讯(记者 刘臻)2月6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表演艺术家、北京人艺艺委会顾问、退休干部郑榕追思会,在首都剧场一楼排练厅举行。追思会由北京人艺副院长周彤主持,家属代表郑榕的遗孀陈秀英,北京人艺党组书记王文光,院长冯远征,原党委书记马欣,原副院长、一级演员濮存昕,原党委副书记丁立军,以及演员杨立新、梁丹妮、雷佳,导演顾威、唐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平,程派第三代传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张火丁,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姜涛等出席追思会,并依次发言。通过分享与郑榕同志在工作、生活中的点滴回忆,共同缅怀这位人艺前辈。

人艺郑榕简历(北京人艺举行郑榕追思会)(1)

郑榕追思会现场。 李春光 摄

人艺郑榕简历(北京人艺举行郑榕追思会)(2)

家属代表郑榕的遗孀陈秀英。 李春光 摄

追思会于上午10点准时开始,主持人介绍到会主要来宾后,全体人员默哀一分钟,以表达对郑榕的深切缅怀之情。随后,北京人艺党组书记王文光从几个方面回顾了郑榕同志的艺术成就。他表示,“郑榕老师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是北京人艺演剧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是北京人艺建设学者型剧院的实践者和优秀代表,是一位值得尊敬的长辈,他的一生是将话剧事业与生命凝结在一起的一生,他的精神将鼓励后辈不断攀登艺术的高峰”。北京人艺院长冯远征则概括了郑榕同志的艺术人生。通过《龙须沟》中的赵大爷、《雷雨》中的周朴园、《茶馆》中的常四爷等郑榕塑造的代表性舞台形象,回顾了他刻苦钻研、积极探索、追求理想的治艺精神,并表示“郑榕老师对艺术的执着、永不停歇的脚步和高贵的品格引领年轻一代人艺人继承和发扬艺术传统,身体力行地为我们树立了典范,让我们努力前行、不断进步、成就未来”。

人艺郑榕简历(北京人艺举行郑榕追思会)(3)

北京人艺院长冯远征悼念郑榕。 李春光 摄

北京人艺原党委书记马欣重点回忆了郑榕退休后对人艺建设的持续支持和帮助:“台上塑造贴近生活、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为观众所热爱;台下始终关心剧院发展,热心戏剧公益事业,一生坚守原则,胸怀坦荡。郑榕老师是人艺现实主义风格的坚定维护者,是戏剧界公认的学者型艺术家。 他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对待艺术学习与思考,一生都把北京人艺放在心中最重要的地方,直到他弥留之际,还在反复喃喃剧院经典剧目的名字,询问何时演出。戏剧,是他心中生生不息的终极使命”。

北京人艺原副院长、演员濮存昕在发言中回顾了自己与郑榕相处的点点滴滴。自幼便听父亲讲述郑榕在工作中的事情,心中埋下对他敬佩的种子。进入人艺之后,自己第一部戏就得到郑榕的指点,时至今日仍然时常想起当初的教诲。“郑榕老师是耿直的艺术家,一身浩然正气,对年轻后辈倾囊相授、无私奉献。”濮存昕动情地说,“人艺是有历史可追、有水准可寻、有人可效、有戏可演的剧院,而郑榕老师这样的艺术家是剧院最宝贵的财富。” 在此之后,原党委副书记丁立军在回顾郑榕同志话剧舞台生涯的同时,也分享了曾经与这位自己十分敬重的长辈艺术家相处的往事。在告别话剧舞台后,郑榕对剧院的艺术创作和建设发展仍抱有极大的热情,对剧院的未来发展表达着殷切的期盼,对北京人艺的未来有执着的信念。丁立军表示,“他的音容笑貌、学养修为和高尚品格永远活在我们心里,他永远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同在”。

人艺郑榕简历(北京人艺举行郑榕追思会)(4)

濮存昕回忆与郑榕相处的点滴。 李春光 摄

北京人艺导演、演员顾威用“不怒自威”四个字概括郑榕对自己艺术和人生的震撼。从高中被周朴园的形象深深折服,决心从事话剧事业;到人艺的排练场上,郑榕对自己的指点引导,使之受益终生。顾威还描述了郑榕对待艺术一丝不苟的精神,为了艺术不计名利的精神,敢说话、说实话的精神。他表示,“郑榕通过《话剧表演民族化实验之路》等文章,对焦菊隐的艺术理论进行深化阐释,是学者型演员的楷模。”

在演员杨立新看来,自己这一代演员是幸福的,因为郑榕那一代艺术家创建了这家剧院,奠定了剧院的艺术风格和美学特点。更为幸运的是,自己与郑榕他们一起工作过。“我敬仰他们,是照着他们的样子在演戏,我对舞台的感觉是从他们身上来的。”杨立新回顾了自己从1975年进院之初开始,从郑榕身上学到的创作习惯,一直延续至今,“郑榕老师是人艺风格的坚决捍卫者。”对他的怀念,也让自己深感肩上的责任。

人艺郑榕简历(北京人艺举行郑榕追思会)(5)

杨立新怀念师长郑榕。 李春光 摄

演员梁丹妮与郑榕夫妇相识已久,她曾在郑榕编剧的电视剧《康梁变法》中饰演赛金花一角。在现场,她通过分享向郑榕请教人物表演方法,并最终成功完成这一形象塑造的往事,不仅印证了郑榕的谦和、博学,也向大家展示出了他在演艺生涯之外,以编剧身份在表演艺术方面做出的贡献。而郑榕的言传身教,也在激励她能够更好地继承发扬人艺传统,对文艺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追思会上,导演唐烨追忆了郑榕治艺严谨和提携后辈的几个片段。如郑榕一生坚持提早到排练场的习惯;在《茶馆》重排后写长信给濮存昕提出肯定和指导意见;88岁时出演《甲子园》,依旧坚持多次体验生活,走访老红军以挖掘真实情感;93岁高龄来到《关汉卿》排练现场,交流对戏曲的认识、对剧目的思考等……坦诚、正直,严谨、勤奋,学识渊博、善于思考,是郑榕留给她的印象。唐烨提到,“郑榕老师常自称为‘人艺的一名小兵’,希望人艺涌现出更多的郑榕老师这样的‘小兵’”。

人艺郑榕简历(北京人艺举行郑榕追思会)(6)

导演唐烨追忆了郑榕治艺严谨和提携后辈的几个片段。 李春光 摄

作为青年演员代表,雷佳认为,能够看到郑榕的舞台光彩是自己的福气。“因为看到了他们,所以构建起了自己表演的审美,也感受到了人艺人身上的责任,和人艺这个家的温暖。”他回忆自己在《屠夫》《甲子园》等戏中与郑榕同台,看到老艺术家对舞台角色的塑造,就如同一座高峰,这让自己在演员生涯中能低下头,踏实前行,“我常常想,为什么郑榕老师能演出这么多跨度如此之大的角色,且都流溢着人物性格、情感的光彩。因为他饰演每一个角色都会重新出发,重新挖掘,重新体验,他把表演当学问在研究,这是对演员这个职业的尊重。”

除了北京人艺剧院的演员与导演之外,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平以“一个观众对郑榕老师的怀念”为题,从“骨气与正气”“志气与毅力”“超越与开拓”“感恩与奉献”几个方面,结合郑榕的人生历程和与自己几十年来的交流经历,向大家展示出了一个立体全面、德艺双馨的榜样形象,认为郑榕是一个话剧界标杆式的人物,拥有着值得后辈学习与继承的精神财富。

程派第三代传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张火丁谈到,郑榕非常关心青年人的艺术成长,在她的艺术创作上也给予了很多帮助和指点。2019年首演《霸王别姬》,郑榕不顾年事已高,身体欠佳,坐轮椅前来观看演出,演出结束后上台与观众见面致辞,并对京剧致以真诚亲切的祝福,使台上台下都非常感动,“郑榕老师精湛的表演艺术,善良谦和的为人,让我们永远怀念他。愿老人在天堂安好。” 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姜涛回忆了自己在《斯式体系在中国》这一科研课题上与郑榕的交往,感谢郑榕无私地将自己40余万字的毕生经验总结,无偿送给研究组,如今《郑榕戏剧表演创作谈——实践斯式体系的成果与经验》一书不仅是研究的重要成果,也是中戏学生的学习教材和必读书目,“感谢郑榕老师和北京人艺为青年学生所搭建的优质平台,以优秀的作品和艺术家的精神为青年学子做出了示范”。

人艺郑榕简历(北京人艺举行郑榕追思会)(7)

张火丁回忆郑榕非常关心青年人的艺术成长。 李春光 摄

郑榕遗孀陈秀英作为家属代表在追思会最后致辞,感谢与会者给予郑榕的高度评价。陈秀英表示,“郑榕生前始终以在人艺工作为荣,退休后仍心系人艺,始终将剧院的事放在首位,对于人艺给予的一切充满感激,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始终惦记着剧院、惦记着舞台,他将毕生心血放在了剧院的工作之中”。在代表家属表达对剧院感谢的同时,陈秀英也祝愿北京人艺后继有人,越办越好。

编辑 田偲妮

校对 刘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