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19种气质你具备几种 书法之韵是否有高低之分呢
作者:刘灿铭
书法的韵,主要归属于审美范畴,给人感觉可能比较虚,或比较宏观。在当下书法的评审中,“韵”字不常用。魏晋时期,“韵”多用于人物的品藻,是人物精神、气质等内在品格表现在外在形体中所呈现出来的独特的风度和状态。后人将晋人书法的总体面貌归结为一个“韵”字,是对时人书法所特有的风貌的充分凝练。晋人书法的“韵”,也是通过技法层面的外在形态呈现出来的,“韵”体现于作品的细微处。因此,创作的时候我们就要注重“韵”在技法层面的转化。
那么,“韵”是否有高低之分呢?我认为没有。从“韵”的本意来看就是褒义的,差的作品不会用“韵”来表述,能用“韵”来描述的作品,说明是好的。关于书法的韵,有几个词不一定专指书法,但可以运用到书法中,如笔韵、体韵、墨韵、气韵以及风韵等。
笔韵
笔韵是运笔时的节奏,与笔法关联,即在运笔的过程中由情感变化带来韵律和节奏的变化。韵的本义是和谐的、悦耳的声音,本身就带有节奏感。通过笔韵,使书法作品产生强大的感染力。线条有起笔、运笔和收笔,是有节奏的过程,具有运笔节奏的规律。起笔和收笔指向线条的形态,如方、圆、藏、露、尖等;运行过程有中锋、侧锋等,毛笔运行的过程表现出了一定的韵律,不同风格的作品会产生出不同的节奏感,“韵”就落到了实处。
每个时代的书风均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等。每个时期的书法作品都有“韵”的体现,只是晋人书法以尚“韵”为主体。晋人书法用笔特点、“二王”一脉帖学系统的笔法与其他用笔不同,体现出潇洒和风度,在书写中充分表达了“韵”。
“韵”是有指向的,有特有的含义,不能泛指。当下我们对于笔法的理解,很少有人说这个是“尚韵”的笔法,那个是别的什么笔法,但可以说一些笔法的表达是有笔韵的,这种有笔韵的作品具备特有的潇洒和特有的风度。反之,相对厚重的笔法表现“韵”的程度就少一点,甚至谈不上“韵”。因此,书法的韵是有指向的,我们要结合前面所谈的“笔法”,进一步思考如何将“韵”落到用笔上。
临苏轼《渡海帖》
体韵
体韵就是体态的韵致,多用于人。魏晋时期,特指一个人体态呈现出来的内在的风度韵致,反映在书法中就是将古质变为新妍,就是“魏晋风度”。这里我们将体韵指向字的结构,通过字的结构来呈现其特有的韵致。带有笔韵的线条、点画组合成为结构,是外在的呈现,即将内在的修养、精神和气质通过书法的结构呈现出来。
哪些结构具有这样的韵致和风度呢?灵动的点画组合成为体态优雅的结构特点。当然,不完全是漂亮的结构,但优美的结构占主体,可以有一些古拙的成分,拙成主体,不能成韵。两者混合可成韵,但优雅占比应多些。因此,在书法的取法、学习和创作中,若呈现体韵,要关注审美的两极,关注“二王”一脉帖学和碑学的融合。
古人也讲体韵,如明顾起元在《客座赘语·书法》中说:“许伯伦行狎书,师孙过庭,劲媚错出,圆熟温茂,如王谢儿郎,皆有体韵。”顾氏的体韵多指有韵味的结构。谈到特有的、带有韵味的结构,就拓宽了我们对于结构的认识,对当代一些书法现象和当下主流书风以及一些碑帖结合的结构以谁为主,就会有更深的理解。那些比较古怪的结构,不能用“韵”来评说,虽然有味道,但没有“韵”是不行的。韵是韵,味是味,味有包容性,韵有特指性。和谐悦耳的声音方能有韵,书法也是这样。因此,结构有直观的表现性,就如人的体格和容貌、修养高低是可以通过外在表现出来的。
墨韵
墨韵并不单指用墨,还指整幅作品。古人云:“虚以成韵。”虚、空灵,可以产生“韵”,在墨法中可以充分地体现。墨的变化也是一种节奏,墨法作为一种艺术的元素,可以增加作品的感染力。林散之书法中墨法的虚实变化非常明显,墨韵高妙。晋人用墨与今不同,跟当时的书写工具有关系,但是我们今天看晋人的书法作品所呈现出来的墨法是活的,是有灵性的。
墨法在新时期有新的表现。我们所处的时代信息量大,可以将不同审美范畴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墨色的变化也体现了当下书法的审美。
气韵
南朝谢赫“六法”首推“气韵”,虽是针对绘画,但可见气韵在作品中的重要性。作品气息不通,“韵”则无从谈起。如何做到气息贯通,就要关注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是单个字,可以是几个字的组合,也有一行作为一个组合的,有密有疏,有连有断。作品的每一行之间都有矛盾处理,矛盾有大有小,草书创作中还要设计一些矛盾,再解决矛盾,最终达到平衡、和谐,从而做到气息贯通。这些与笔法、点画、结构、用墨皆有关联。当然,篆、隶、楷等静态书体有其自身特有的气韵的表达。
晋人书法的气韵、气格各有不同,就连“二王”也不一样,“小王”较“大王”的连绵更多。王氏家族的作品呈现了不同的气韵,如王珣《伯远帖》就表现出特有的气韵,其势态的变化也很明显。谈到“势态”,与“书法的势”又有关系,其作品中每个字的结构势态有着不同的方向感,但整体气韵很通畅。韵与意、势虽有关联,但终究不同,各有特定的指向。有的作品在空间构成上表现出一种空灵,有虚的元素,正如宋范温所说“有余意之谓韵”,在学习中要多加琢磨。
临米芾隶书选字
风韵
风韵,多指作品的风格,但跟一般所说的风格也有区别。一般说的风格更为广泛,风韵有特指性,更多地还要从“二王”作品的风韵中去寻找。风韵多指作者的精神、学养和对于美的认知,通过风格来表达,这样才是有风韵的作品。“二王”及“二王”一脉帖学系统面貌虽各不同,但“韵”的特征是有共性的。比如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书法面貌不同,但内在的精神和韵致是一脉相承的。体系具有的共性,就是特有的风韵。王羲之书法审美有多样性,有雅的部分,也有俗的部分,有潇洒飘逸,也有雄强豪迈,具有多样内涵,我们把其中某个方面做到极致,就可以成功。赵孟頫就是把“二王”书法通俗的一面做到了极致,而颜真卿书法则把“二王”雄强、阳刚那面呈现了出来,等等。这些实际上就是在“二王”书法上抓住一点进而生发,同时也丰富了这一系统。
民国以后,尤其是当下,以“二王”书法为主体的融合成为一种常态。以前我也谈过当代书法的发展和未来的趋向,早期是以新文献资源为主体的学习,后来是以帖学为主的取法,再到两者之间的融合,未来可能还会回归到以新文献资源为主体,再加上“二王”的融合,使“二王”的风韵在其他风格中得以体现,不是简单的排斥,而是主动去迎合,这是书法的一大进步。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阐述,我们认识到书法的韵体现在细节上,这样就有了抓手,落到了实处。不能以虚谈虚,而要把虚的落到实处,也为日常书法的学习提供一些参考。此外,书法的韵还要去关注一些其他方面,基于对“韵”的一些现代解释,在现代汉语中,还有风度、情趣和意味等。
一是风度。魏晋时期多指人的风度。人的风度如何来体现?虽然有点虚,但总有些能够看得见的东西,实际上就是内在品格的外在呈现。综合判断一个人或一件作品的风度,经验是一方面,多来自平时的积累,但经验和事实也可能存在差异。比如,不具备书法修养的人,只能看到作品好看或者不好看,即使是有较高书法修养的人,对于未关注的领域,也不一定能看得懂。
书法的风度如何体现在作品中呢?作品要有自然从容的姿态,不做作,是自然流露的、从容的表达;还要有相对恒定的个人风貌。作品如何从容表达,又会涉及到技法层面,若对技法不熟练,也做不到从容;过分熟练,又流于油滑了。作品要表现一种“生”的状态,这种“生”是在熟练基础之上的“生”,是能够体现格调和风度的。作品的风度因人而异,但风度不完全是漂亮的、好看的,还要增加一些内涵。晋人书法中体现的风度是潇洒优雅、内涵丰富的。
二是情趣。情趣包括性情和志趣。情趣在这里主要是指向情感,情感不同,面貌也就不同。学书法,要借助他人。“他人”包含古人和今人,学古人,要模仿古人的情感;学今人,要模仿今人的情感。取法从上而下或从下而上都可以,先从他人的情感处寻找规律,再用自己的情感表达自我,这也是韵的呈现。
三是意味。意味就是意趣和味道。所谓晋人尚韵,宋人尚意,“韵”和“意”在一定层面上是统一的。“意”是自我情感的表达,又与情趣相合。“韵”的现代意义——风度、情趣和意味相近,但又各有侧重。作品中要体现意趣和味道。意味落实到细节上,就是要有变化,结构、用墨、章法都要有变化,结构不是四平八稳的,也不是均匀的,或多或少要有变化,就是要“活”,实际上就是要体现意趣。静态的书体要体现“活”的成分。苏字有势,米字有势,黄字有舒展,等等,都是表达一种味道。
“韵”并非当代书法评论中的唯一标准,学书法也不是都要成为书法家,而是通过学习使自己的精神面貌和气格得以提升,这也是认识“韵”的核心所在。提升书法作品的“韵”,一要提高技法,二要丰富学养。总之,要回归到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努力将内在的精神状态和对书法本有的感觉,表达为书法之“韵”。(附图为刘灿铭书作)
声明:旨在分享,版权属于原作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