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和八卦掌结合(功夫高手在清末扎堆)

武术,古人称为“以武制人之技“,意思是制服、击倒别人的技巧。

我国武术的发源很早,早在商朝时,就有“伐”、“ 卯”、“ 俎”等字眼,是人类关于“武”最早的记载。因此也素有“武术之国”的美誉,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

同时中国武术种类繁多,而且每个门派都有自己的故事,老百姓们朗朗上口的,有名的就有太极门、形意门、八卦掌、迷踪门等,具体细分更是数不胜数。

然而在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下,武术大多是私人性,同时伴有伤害性,都是以伤害他人、维护独裁统治为目的,这样的情况持续了数千年,直到近现代,武术才以健身养身为主要目的。

而翻开历史,我们便能惊奇地发现,绝大多数的武术都诞生在晚清时期,或者是诞生时间较早,在晚清时候发扬光大,最终轰动武林。

那么,在晚清时期有哪些主流的武术?他们的代表人是谁?这背后又有何故事?

形意拳和八卦掌结合(功夫高手在清末扎堆)(1)

(武术演练)

要回答这些,还要从头开始讲起。

一、太极拳

太极拳是中国著名的本土武术,太极的发展、壮大离不开道教的理念,道教有一句话,叫做“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形容的是宇宙初开,所有都混为一体、一切都混沌的模样。

形意拳和八卦掌结合(功夫高手在清末扎堆)(2)

(太极拳)

正因为这句话才诞生了太极,太极拳柔中带刚,刚柔并济,可谓是太极的“心法”。

在太极的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天人合一,阴阳相生的哲学理念和知识,体现了古人对人类、社会大自然的思考。

太极拳诞生于17世纪,在晚清茁壮成长,甚至在海外也有广泛的传播,这期间离不开两个人,那就是杨露禅和徐本善。

杨露禅曾在河南温县学习太极拳,后到北京教拳,因为他拳法刚猛,因此获得了“杨铁手”的美誉。

形意拳和八卦掌结合(功夫高手在清末扎堆)(3)

(杨露禅)

在杨露禅的学众中不乏王公贵族,甚至是皇亲国戚。

根据光绪帝老师翁同龢的记录,他与光绪帝曾经见过杨露禅,只见他行动神速,一招一式都有虚实莫测之势,动似猴猿,手如运球,或太极之浑圆一体。

所以光绪帝和翁同龢对他武术评价很高,因此在官方层面,太极拳得到了认可,这就为后来太极拳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而另一位叫徐本善的道长,对太极拳的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形意拳和八卦掌结合(功夫高手在清末扎堆)(4)

(徐本善)

徐本善原本是一名普通的道家子弟,1899年在道馆修建过程中,徐本善虽是监工,但也领头干活,得到了赏识,最终成为道馆的道总。

徐本善为人豪爽,而且爱行侠仗义,他虽然没接触过共产主义,但他心中有拯救天下的愿望,所以他和革命家拥有很多共同点。

1931年3月,贺龙军长率红三军转战进驻武当山,徐本善平时就钦佩红军的义举,当红军到达后,徐本善十分高兴,于是率领数十名弟子前去迎接贺龙。

形意拳和八卦掌结合(功夫高手在清末扎堆)(5)

(贺龙)

徐本善看到红军虽然身着破旧,但纪律严明,军容整齐,不由得心生敬意,于是将主殿借给红军当休息的宿舍,还将自己的房间腾给红军,当做伤员的病号间,而自己睡在茅草屋里。

在当时主殿是神明居住的地方,绝对不能住人,然而徐本善却打破常规,可以见他对红军以及革命的敬佩。

贺龙军长看到徐本善的表现后很感动,于是他主动给徐讲了许多革命的道理,徐本善听后大受感动,决定打破“门派武术,不传外人”的规定,主动教授贺龙和战士们太极拳。

当年5月,红军决定突袭国民党的部队,徐本善夜晚带领三名弟子提前埋伏,收集信息,最终突袭战大获全胜,红军获得了50万发子弹。

形意拳和八卦掌结合(功夫高手在清末扎堆)(6)

(红军作战)

天气转凉时,贺龙准备带红军转移,临行前他送给徐本善3斤黄金作为报酬,但徐本善拒绝了,他说自己帮助红军绝非为了钱。

贺龙深受感动,于是送给了徐本善一副对联,称赞了徐本善的高尚精神,徐本善视之如珍宝,一直收藏着。

然而徐本善因为接待红军一事,引来了国民党反动势力的迫害,第二年,一波国民党士兵就找到了徐本善,领头的军官马老七说,听说你收过红军的黄金,交出来可以饶你不死!

徐本善瞪着马老七说,红军给我了,当时我没收,但是就算收了,我也绝对不会给你们!马老七等人见徐不配合,于是准备直接搜庙。

徐本善拦住马老七等人,这推推搡搡之间,马老七就恼火了,和徐本善等人扭打起来。

形意拳和八卦掌结合(功夫高手在清末扎堆)(7)

(太极拳)

徐本善虽然年过70岁,但他毕竟是太极拳高手,短短几招过后,马老七被打得仓皇而逃。

这件事让马老七威严扫地,他恨透了徐本善,于是几天后,他带领几个兵,趁着夜晚偷袭了徐本善,连打了好几发黑枪,徐本善当场死亡,陨年72岁。

虽然徐本善已经去世,但他所著作的太极歌还在:太极真传出武当,功夫全在柔和刚,倘若捂得真妙绝,强国强民亦自强。

这首歌简单朴实,朗朗上口,也给人很多启示,那就是太极拳一方面是刚柔结合的武术,另一方面练太极拳能强身健体,更是利国利民。

形意拳和八卦掌结合(功夫高手在清末扎堆)(8)

所以在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家出于增强国民体质的考虑,力推太极拳。考虑到太极拳具体流派较多,1956年,国家体委集各家之长,并删除了苦难和重复的动作后,最终形成“四十八式简化太极拳”。

因为国家的积极推广,如今的太极拳已经成为社会上最普及,最流行的体育锻炼方式。

二、形意拳

形意拳创于何人至今已经无法考证,但有一件事很明确,那就是直到近代,形意拳才走进大众的视野,成为一种分门别类的武术。

形意拳和八卦掌结合(功夫高手在清末扎堆)(9)

(形意拳)

在民国初年,形意拳异军突起,鹤唳于武坛之林,这主要归功于孙禄堂的功劳。

孙禄堂总结了形意拳的技术,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对形意拳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升华,因为他的缘故,形意拳不再是口口相传的武术,而是成为有形、有字、容易传播的武术之一。

形意拳和八卦掌结合(功夫高手在清末扎堆)(10)

(孙禄堂)

孙禄堂认为形意拳要使用“打坚不打瑕、击实不击虚”的战术原则,以及“打若不打,不打而打”的原理和武术方法。

整体而言,形意拳属于刚强、猛烈的拳法,象征着中国人的顽强拼搏和勇往直前的品质。

形意拳和八卦掌结合(功夫高手在清末扎堆)(11)

(练功图)

在比武擂台上,孙禄堂的战绩显赫,多次赢得冠军,名震武坛,因拳风硬朗,孙禄堂有“孙虎头”的美誉,也被称为“天下第一高手”。

更为难得可贵的是,孙禄堂有一颗赤诚的爱国情怀。九一八事变后,孙禄堂带领弟子前往北平抗日。

后来孙禄堂一行人被国民党收编,可国民党高层却不准他们对日本人作战,后来国民党甚至禁止了一切抗日运动。

孙禄堂感到十分悲愤,于是直接带领弟子从部队离开,在回去的火车上,孙禄堂边叹气,边说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话,回家后不久,他就在自己的卧室中去世。

形意拳和八卦掌结合(功夫高手在清末扎堆)(12)

一代形意拳宗师在国仇家恨中撒手人寰,令人无限感慨!

三、八卦掌

八卦掌是以掌法、行法千变万化而形成的一种武术,在晚清时期,八卦掌流传很广,是主流的武术之一。

八卦掌的核心是“虚实变化,出其不意”,讲究“走如风,坐如钟,勿散乱,手脚进,齐出击,莫迟疑”等,颇有游击战的味道。在八卦掌的发展中,姜容樵功不可没。

形意拳和八卦掌结合(功夫高手在清末扎堆)(13)

(八卦掌)

姜容樵自幼就酷爱武术,十岁就熟得鞭、剑、枪及擒拿等格斗之技;而且姜容樵还念过私塾,可谓文武兼修,这为他后期统一八卦掌理论,发扬光大八卦掌奠定了基础。

姜容樵武学基础很好,于是他打破了各家武术之间的壁垒,集采众长,成为武学的佼佼者,他经常评价自己说,吾不擅一门,唯擅汇各家各门之长。

姜容樵的思想很超前,在当时的社会很有借鉴意义,那就是人与人之间不能有隔阂,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变强,变大,这对于国家层面也很有益处。

在这样的思想下,姜容樵一致奔走相告,重塑中华人民之魂,他提倡抵御外敌,振兴中华。

形意拳和八卦掌结合(功夫高手在清末扎堆)(14)

(姜容樵)

1928年姜容樵在上海创办了“击技试验社”,会社的宗旨就是国术强身,以击外敌,表现出了一个武术家高尚的爱国情怀。

在教育上,姜容樵经常说,业之本在于德,德高者必正,正者技必精,这说明在他心里,武术技巧虽然重要,但修行者的道德、修养是最重要的,这就是真正的“武德”!

姜容樵爱憎分明,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一天,他在天津街头买书,突然发现七八个外国人正围殴一名中国人。

形意拳和八卦掌结合(功夫高手在清末扎堆)(15)

(晚清时期在华的西方人)

姜容樵顿时怒发冲冠,他快步上前,直接将带头的外国人推开,然后瞪着他们说,你们为什么要欺负人!

领头的外国人叫做马克洛微奇,他虽然不明白姜容樵说的话,但他知道姜容樵是在打抱不平,于是他仗着人高马大,抡起手掌砸向姜容樵面部。

但姜容樵身体微微一倾斜,然后用肘猛击马的胸口,马瞬间瘫倒在地,口吐鲜血,痛苦不已。

其余的外国人看到同伴受欺负了,仗着人多向姜容樵扑过来,然后姜容樵一脚就把冲在最前面的人踢飞几米,然后两掌就把另一个外国人拍到在地。

剩下的外国人被吓得面如死灰,仓皇而逃,目睹了这一切的群众也拍手称快,事后姜容樵的名声也越来越大,这段经历也被传为佳话。

抗日战争时期,姜容樵多次在报刊发表文章,鼓舞民众,抵御外敌,还将自己的儿子送上战场。

解放后,姜容樵要为新中国做贡献,于是写下了许多文章,将自己的武术思想写成文章,一共汇总成了近20本书籍。

形意拳和八卦掌结合(功夫高手在清末扎堆)(16)

武术演练

为了祖国的武术,也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姜容樵鞠躬尽瘁,他的行为践行“为振兴中华武术,不遗余力,只要一息尚存,努力不已”的誓言。

细数晚清时期,中国出现了许多武术流派,也涌现了许多英雄人物和动人的故事,这背后的深意值得研究。

四、分析原因

一是1840年以后,西方国家以压倒性的优势打败了中华的农耕文明,这让全中国上下倍感痛苦,毕竟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中国一直以大国、古国自居,乾隆皇帝甚至称自己统治着“天国”,外国都是“蛮夷之地”。

形意拳和八卦掌结合(功夫高手在清末扎堆)(17)

(南京条约-卖国条约)

随后全国不少人士的心态都发生了变化,他们开始否定旧中国,肯定欧美世界,幸好不少有识之士竭尽全力地保护国粹,守卫中国传统文化。

当得知杨露禅、姜容樵等人的拳论后,许多人为之振奋,因为他们发现拳论中的不少内容都看到了许多传统文化的影子。

尤其是太极拳,他们从讲究刚柔、虚实、阴阳的拳法中,看到了传统医术、兵术、学术甚至是医术的影子,所以不少人开始“包装”传统武术,称它们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是祖宗的“老本”。

二是随着八旗铁骑“神话”的覆灭、冷兵器时代正式结束,中华民族沉陷“落后就要挨打的局面”。

面对着种种逆境,一些社会精英效仿古人“尚武精神、强身健国”的口号,通过提高国人身体素质,来提高旧中国的综合实力。

一位先驱曾经强调过,我们发展武术,首要目的是为了强身健体,但根本上是为了救国,只有全民健身,全民强身,国家才“尚武”,国家才有救。

所以,在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之时,许多武术流派如雨后春笋般走上了临时大舞台,虽然在洋枪大炮下他们可能毫无优势,但他们以武救国,以武振奋国家的理念,值得后人敬佩。

形意拳和八卦掌结合(功夫高手在清末扎堆)(18)

民国时期的底层民众

三是文人“塑造”。清末民国初年是中国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不断碰撞之下,新中国也兴起了新文化运动,具体标志之一就是白话文的兴起。

文言文讲究严谨、简略,但白话文就显得亲和的多,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语言工具的革命给武术发展也提供了不少契机。

一些看似简单的动作被白话文无限放大,还能进行精彩演绎,这就为武术的传播,提供了有力的契机,武术更加民俗化,和惠民化。

虽然武术在晚清时期进入了高峰期,但在革命和实现民族独立过程中,武术的直接作用却堪称寥寥,“万军之中取人首级”实为笔下之谈,真正让中国实现民族独立的还是那些伟大的革命家。

京城武术第一人,八卦掌第一人程廷华被人称为“行云流水、刀砍不进”,最终还是倒在德国鬼子的枪下。

大侠杜心五亲眼看见日本坦克碾压三个孩子,他虽然愤怒,但没有出手,他知道自己肉体再强,也打不过坦克,回家后只能悲痛的写下“祖国沦陷,同胞应起”的诗,以激励国人抗日。

形意拳和八卦掌结合(功夫高手在清末扎堆)(19)

(杜心五)

现如今武术已经有了很大改观,不再是伤害性的技术,而是强身健体的一种方法,这不能归结于武术的没落,而是因为时代的需要。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使命,在晚清时期,中华民族的首要任务就是唤醒民智,实现民族独立,武术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作用。

在当今时代,我们要求和平,谋发展,所以武术更强调健康护身,而非伤害性的,所以我们要保持宽容的态度,各行其道,而非滥加指责,认为如今的武术缺少当年的狠劲,毕竟这是时代发展,社会需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