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宗族三十四郡望之说(厚待亲邻姚江王氏族箴)
原文亲以共休戚,邻以助守望,皆人生应有之事然或以贫富之互形而势同冰炭,或因一言之偶拂而视若寇雠,一旦变生意外,谁为手援?故居家之道,不可无穷亲眷往来,不可无正经人交易欲一言以蔽之,莫如存厚,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王氏宗族三十四郡望之说?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王氏宗族三十四郡望之说
厚待亲邻:《姚江王氏族箴·厚亲邻》
原文
亲以共休戚,邻以助守望,皆人生应有之事。然或以贫富之互形而势同冰炭,或因一言之偶拂而视若寇雠,一旦变生意外,谁为手援?故居家之道,不可无穷亲眷往来,不可无正经人交易。欲一言以蔽之,莫如存厚。
译文
亲人之间应该休戚与共,邻里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关照,这都是每个人应做的事。但有人以贫困、富贵的不同而造成水火不容,或者由于一句有口无心的话语产生隔膜而变成仇敌,一旦发生变故,还会有谁伸出救援之手呢?因此居家的道理就是,要和贫穷的亲戚来往,同守道义的人交易。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要拥有厚道之心。
评析
关于亲情,王阳明最有发言权。1502年,他在老家浙江余姚的一个山洞中修习导引术,品读佛经。这并非是他的目的,他的目的在导引术和佛经之外,也就是当初在九华山一直追寻的目标:远离红尘,成仙成佛。1502年,王阳明已三十一岁。二十多年的追寻,二十多年的苦闷,足以让他把红尘俗世抛到脑后。他在静坐中想了很多,建功立业没有平台,又不能突破理学的大山而寻到成为圣贤的钥匙,文学家的迷梦又被他亲手刺破。他此时唯一的精神支柱只有佛道。
佛道的确能解脱他的苦恼,终止他迷茫的前半生,只要他能放弃一切。但是,他还有个心结,这就是他的家人,尤其是他的父亲。毕竟,他是个儒家知识分子,儒家提倡的第一道德就是孝,他说服不了自己的心去违背这一道德。
有一天,他在静坐修行导引术时,突然“看见”几位朋友正在来拜访他的路上。他让仆人去迎接,朋友得知原委后,大惊小怪道:“您真是神人啊。”
王阳明却叹口气道:“这是簸弄精神,毫无意义。”
就在朋友们大惊小怪的几天后,王阳明从禅宗静坐中猛然睁眼,眼神坚定地说道:“亲情与生俱来,如真能抛弃,就是断灭种性!”他站起来,走出山洞,深呼一口气,外面的空气如黄金,一片灿烂。他和佛教说了再见。
第二年,他到杭州游玩,听到一座寺庙中有个和尚,不听不闻,不言不语,已禅坐三年。若是从前,王阳明必会热血沸腾,狂奔而去见这位高人。但现在,王阳明已看透佛教,他慢悠悠地去了那座寺庙,脸上挂着不怀好意的笑。
那个和尚正在禅坐,正如传说中的一样,像尊大理石雕像。王阳明平静地绕着和尚转了几圈,脸上似笑非笑。最后,他在和尚面前站住,盯准了和尚的秃头,突然大喝一声:“咳!你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
和尚三年来明明一句话未说,一只眼未睁,王阳明却说和尚“口巴巴说什么”“眼睁睁看什么”,这就是禅宗和尚们所说的禅机。禅机,就是用含有机要秘诀的言辞、动作或事物来暗示教义,让接收方触机领悟。
不愧是坐了三年的和尚,这禅机被他瞬间领悟,他睁开眼,眼前是一片金光四射的世界,非常刺眼。眼前有个人,正盯着他的脑门看。
他要张嘴,王阳明却制止了他,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话已经撬开了和尚的榆木脑袋。
“你家里还有什么人?”
和尚回答:“还有老娘在。”
“想念她吗?”
和尚不语,两眼已湿润。长久的沉默后,和尚叹口气,以愧疚的语气说道:“怎能不想念啊。”
王阳明长出一口气,丝毫没有搞定了和尚的欣喜,而是颇为沉重地向和尚摆手道:“回去吧,你老母需要你。”
第二天,和尚迈开年久未用的双腿离开寺庙,回家孝顺母亲去了。
中国传统道德的底线是针对父母的孝,由父母延伸到其他亲人身上,就是仁。王氏家训认定,必须要以一颗仁厚的心善待亲人,才能做到休戚与共。其实,亲人之间,不仅仅有血缘关系,长期生活在一起,感情逐渐加深,自然会有与其他人不同的感情。这也就是为什么要对亲人仁厚。
至于邻里,由于他们是除了亲人外离我们最近的人群,所以也应该以一颗仁厚的心对待。在王阳明的心学世界中,心外无理,只有用心,才有理的出现。我们对待亲人、邻里也正是这一思路,只有用仁厚的心对待他们,才能出现他们所偿还的以仁厚的心对待我们的理。
双方是互相发生感应的,这也正是王阳明心学万物一体之仁世界观的基本呈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