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深处的神秘古城西夏黑水城(20西进西域甘)
张掖山西会馆,国六。位于南大街中段西侧,大佛寺东北角,坐西面东,是目前张掖保存最为完整的会馆。
张掖木塔,省保。位于张掖市原万寿寺旧址,古塔广场。现塔重建于1926年,为张掖市五行金木水火土塔之一。
张掖钟鼓楼,国六。又称镇远楼,俗名鼓楼。位于张掖市中心,清康熙年间重建。是河西走廊现存最大的鼓楼。
张掖的山西会馆正门即山门不开,在大佛寺东北角有偏门可进入。大佛寺门票价格中含有山西会馆费用;木塔离大佛寺有二百多米,位于古塔广场西端。木塔可以登塔,需要另外收费;张掖钟鼓楼即镇远楼离大佛寺大约有不到一公里路程,位于东大街与南大街十字交汇口,不对外开放。
山西会馆正门即东门临南大街
张掖山西会馆是清雍正八年(1730年)山西客民赵世贵、赵继禹、张朝枢等建。张掖是古丝绸路上商贸云集的重镇,从山西、陕西等地来的客商,在张掖开办了几十家大商号,他们为了巩固和扩大自已经营的实力范围,于是结帮会、设会馆,将始建于雍正二年的关帝庙改建为山西会馆,修建费用都由客商募捐。 (摘自百度)
山门北墙壁上的砖雕。
山门南墙壁上的砖雕。
在大佛寺的大成殿西北角看山西会馆全景。
山西会馆最高大的建筑是与大殿一体的后楼。会馆的在后楼的西北角有侧门(见下图)。参观山西会馆由此进入。
山西会馆将宫廷建筑与民间建筑融为一体,形成起伏开阖,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院落群体。沿一条轴线依次排列着,如山门,戏台(上下两层,上为台,下为通道),看台(上为台,下为廊),牌楼,钟鼓楼,大殿,后楼等。所有建筑除陪殿已拆除外,其余保存完好。解放前,曾设私立三晋小学。解放后,得到妥善保护和多次维修。(摘自百度,鱼有删改。)
山西会馆参观顺序是大殿(&后楼),享殿(看台),牌楼,钟鼓楼,戏台,山门。南北侧还有一溜廊殿,看台。
后楼、大殿、享殿俗名看台(见图)三个建筑一体,高低错落,檐角交叉。
木作精细。
享殿看上去像是大殿的前廊。
大殿内,看得出塑像是新塑的。北侧有楼梯可以达后楼,但封闭不对外开放。
享殿东是一木制牌坊,斗拱好亮眼。
木牌坊东侧
西侧
牌坊东为钟鼓楼,再往东为戏台。戏台也是参观终点。
戏台不让上,本想拍藻井,因高度和光线原因只得放弃。戏台下有过道。那边想必是山西会馆的东侧山门。
在戏台位置向西望,廊殿,钟鼓楼,木牌坊。享殿、大殿和后楼被木牌坊遮蔽。
钟鼓楼的檐角与廊殿山墙几乎触碰到一起。这种将空间利用到极致、且不失美感的建筑风格,让人赞叹。
山西会馆的木雕砖雕石雕都很精美,整座会馆精致到让人惊呼晋商的财大气粗。
在享殿位置前瞻戏台。
大殿外墙壁精彩砖雕
砖雕精彩
钟楼砖雕,鼓楼与之相仿。
图中小狮子为会馆西北偏门,夹柱石狮木牌坊上的。石雕同样精彩。
图中的那对明代的老狮子位于钟鼓楼西侧,年轻清代石狮位于木牌坊东侧。
在山西会馆看台南侧看大佛寺的土塔。
离开山西会馆,也就是离开了大佛寺,寻木塔芳踪来到古塔广场。广场非常阔大,花坛布置在广场正中。
木塔寺,原名万寿寺,位于古塔广场。寺与塔初建于北周或更早一些,经隋、唐、明、清历代重修。据《重修万寿寺碑记》载,“释迦涅盘时,火化三昧,得舍利子八万四千粒,阿育王造塔置瓶每粒各建一塔,甘州木塔其一也”。据《甘镇志》记载:后周时已有之,隋开皇2年(公元582年)重建,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敕尉迟敬德监修,明清均有补修,其建筑技巧集木工、铁工、画师技法于一体,制作精巧,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摘自百度)
现存木塔为民国十五年即1926年重建,为张掖市五行塔之一。介绍上说:木塔高32.8米,八面九级,每级八角有木刻龙头,口含宝珠,下挂风铃。系楼阁式建造,塔身内壁空心砖砌,每层都有门窗、楼板、回廊和塔心。窗上雕有花饰,门楣嵌砖雕横额。全塔没有一钉一铆,全靠斗拱、大梁、立柱、纵横交错,相互拉结。楼内附有楼梯,供人攀登。
鱼看过介绍就没了进塔内一观的兴致,于是围着木塔四周拍摄几张照片。
塔东二层塔身圆窗上方题额为“登极乐天”,四层为“西天正觉”;塔西二层为“入三摩地”,四层为“宝代金绳”,再往上看不太真切。木塔最上层原有古钟一口。“木塔疏钟”,曾是甘州八景之一。不知此钟是否在塔顶?
清代诗僧卜舟曾为此塔赋诗,只不过此塔非彼塔!如今“声飘烟景微茫外,影射波光淡漠中。”是甘州美景,不是今天的张掖盛景,不过“灵瑞毓钟张掖秀,宏仁标范永流东。”倒是一直如影随形,金张掖也一直没有褪去光泽。
木塔后有藏经楼,与木塔一样同为重建建筑,重建时期稍早于木塔。
藏经楼面阔五间,两层重檐歇山顶,四周穿廊。
藏经殿南侧有两通碑,一通完全被戗去内容,另一通基本看不全四五六。另外有一碑头和1958年木塔寺县保碑。
木塔四周有石栏环绕,对应塔四门处有台阶上下。
护栏与台基看上年代不一致。
再欣赏一下木塔的细部特征。民国年间的工艺水准之高,堪称精湛。
辞别古塔广场,沿南大街北行至东大街教会处,远远就看到巍峨的镇远楼矗立在路中央。
张掖镇远楼,俗名鼓楼,又名靖远楼。资料上说:是河西走廊现存最大鼓楼。
张掖鼓楼是仿西安钟楼建造,平面方形,建在一座砖砌的坛上,分楼台、楼阁两部分。台平面呈方形,为夯土版筑,青砖包砌,四面中轴辟拱门;台底宽32米,高9米,基座至楼顶30多米,楼为外三层、内二层木楼,重檐四角攒尖顶。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典雅庄重,是一座砖、土、木混合结构的古建筑。 始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清顺治五年(1648)毁于兵燹,康熙七年(1668)重建,乾隆、光绪年间修葺。门上正中均嵌砖雕匾额:东“旭升”,西“宾晟”,南“迎薰”,北“镇远”。西北角用条石砌筑有楼阶,楼台上建造楼面阔进深各三间,底宽16米,四面原有匾:东“金城春雨”、西“玉关晓月”、南“祁连积雪”、北“居延古牧”。 康熙七年(1668年)重建后,改为东"九重在望"、西"万国咸宾"、南"声教四达"、北"湖山一览"。鼓楼东南角悬唐钟一口,铸有图案,每层6格,上层其中3格为飞天,飞天戴花冠,袒上身,下着裙,露脚,手拿花束;中层6格,其中3格是朱雀、玄武;下层6格,其中3格是青龙白虎。全钟只有图案,无文字,全国罕见,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艺。北有光绪二十四年立的“重修甘州吊桥及靖远楼碑”一通。 (摘自百度)
鼓楼北面,两块悬匾。下明题匾:居延古牧;下为清题匾:湖山一览。
在东北角看鼓楼,鼓楼东向清代题匾“九重在望”清晰可见;其下方的明代题匾“金城春雨”只能看出大意。
西北角看鼓楼,鼓楼西向清代题匾“万国咸宾”和明代题匾“玉关晓月”。
鼓楼南向,上为清代题匾“声教四达”和下明代题匾“祁连积雪”。
感谢朋友们和鱼一起在张掖访古,下期马蹄寺石窟再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