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unce现场(Bounce和Techno早在四个月前就合体进化了)

这篇文章并不用于科普起源于90年代初的英国苏格兰和北英格兰的Techno子类型Bouncy Techno,但Bouncy Techno一定会成为未来的的电子音乐资讯专题之一。若读者在电子音乐资讯提笔前,就急于了解Bouncy Techno,不妨自行借用G**gle搜索关键词。

bounce现场(Bounce和Techno早在四个月前就合体进化了)(1)

图片来自Mixcloud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这篇文章的实际对象,是用于阐述和深入Bounce和Techno的“合体进化”的有趣事例,这种将极端对岸进行折中主义处理的创作方式远比Adam Beyer更容易引发争议。不过还好,就此“做实验”的音乐制作人是Melbourne Bounce头牌之一Will Sparks,所以不足为奇。

bounce现场(Bounce和Techno早在四个月前就合体进化了)(2)

图片来自Will Sparks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时隔四年,让我们重新介绍、认识一下本文的主人翁,Will Sparks。Will Sparks是全球首批拿下Melbourne Bounce代表人物称号的音乐制作人之一,来自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他从2012年开始“出道即巅峰”,并在制作Melbourne Bounce两年后用多首热门单曲多次取得Melbourne Bounce排行榜第一名,其个人也曾夺得“墨尔本第一DJ”的奖项名头。

bounce现场(Bounce和Techno早在四个月前就合体进化了)(3)

图片来自Tomorrowland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在过去八年内,Will Sparks的大部分作品都是非常典型的、标准的Melbourne Bounce,当然也制作过一些偏向Melbourne Bounce的、带有Off-Beat Bass(反拍Bass)音色的Electro House。比起TJR等人,Will Sparks的权威性在全球范围内更胜一筹。

bounce现场(Bounce和Techno早在四个月前就合体进化了)(4)

图片来自Will Sparks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除了近两年内Will Sparks制作了许多与Melbourne Bounce或迫近Melbourne Bounce的Electro House无关的其它类型的电子跳舞音乐以外,Will Sparks最令人感到意外的转变,发生在2020年。但从2019年的现场转变来看,Will Sparks的“转型”却是早被“预言”的。

bounce现场(Bounce和Techno早在四个月前就合体进化了)(5)

图片来自Will Sparks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一篇文章的“笔墨”、篇幅注定不适合将Will Sparks八年内的各种转变、涉猎进行细述,况且Will Sparks过去的很多很多重要事例都在电子音乐资讯的历史消息中有过解读。现在,让我们调整焦距,将镜头聚焦至Will Sparks的重要尝试——Bounce和Techno的合体进化。

bounce现场(Bounce和Techno早在四个月前就合体进化了)(6)

图片来自Byungkwan Kim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2020年8月7日,Will Sparks的最新单曲《Kids These Days》通过澳大利亚唱片厂牌Teamwrk Records全球发布,这是一首140 BPM的、“摇”到让你摸不着墙的、融入了Melbourne Bounce元素的Techno Music。听一遍就能得出的结论是:Will Sparks没有为了转型而雇佣Ghost Producer(枪手制作人)。

bounce现场(Bounce和Techno早在四个月前就合体进化了)(7)

图片来自Teamwrk Records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五分钟二十二秒的《Kids These Days》中包含了三段Drop(跳舞音乐高潮),且额外准备了六分五十四秒之长的Extended Mix(延长版),尽管当前延长版(Extended Mix)的《Kids These Days》并没有在中国的部分音乐流媒体上发行。

以5:22时长的版本为参考、依据,《Kids These Days》的前十三秒是段轨道较少的、简约的Intro;从第14秒开始进入带有沉重Off-Beat Sub-Bass的Hard Techno段落,中间存在许多打击乐变化;41秒左右以包络线缓慢带入303 Acid Bass音色,并套入EDM(尤其是Melbourne Bounce)的结构,是的,这是一首带有Build-Up的Techno Music。

bounce现场(Bounce和Techno早在四个月前就合体进化了)(8)

图片来自Byungkwan Kim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但,配有Melbourne Bounce的Snare Roll和间奏的较高中频的Build-Up段落过后迎来的并不是简单粗暴的Drop,而是回到了Hard Techno的重击包围环境之中,这也似乎是Will Sparks论证“Techno整曲都是Drop”的特别方式。

bounce现场(Bounce和Techno早在四个月前就合体进化了)(9)

图片来自Byungkwan Kim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2:03左右,《Kids These Days》利用更急促的(Rush)Acid音色开启了第二段(预)Build-Up,从2:17开始的鼓组及其它配器变化、尤其是Snare Roll来看会更加明显。而在第二段Build-Up以后,《Kids These Days》真正抛出了它更令人惊喜(或令人惊讶)的部分——Melbourne Bounce和Techno的结合。

bounce现场(Bounce和Techno早在四个月前就合体进化了)(10)

图片来自Byungkwan Kim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如果你实在没有耐心,又自愿沦为“快餐舞曲”的牺牲品,从2:29开始收听这段最具有心理试探意义的部分也无妨——Melbourne Bounce的特色Saw / Horn Lead、Melbourne Bounce的Bass Drum、Melbourne Bounce的Off-Beat Sub-Bass……等等很多Melbourne Bounce的标志性配器被融入了Techno里,而且毫不违和,能让你“抱抱摇”到明年11月。

bounce现场(Bounce和Techno早在四个月前就合体进化了)(11)

图片来自Byungkwan Kim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3:26开始的部分,《Kids These Days》打破了“Techno没有Breakdown”的常规,贯穿了一段既不太Melbourne Bounce也不太Hard Techno / Acid Techno的Breakdown并伴随Melbourne Bounce间奏的Bass后引出Build-Up第三段,这比之前的部分更明示了Bounce元素在Techno意识下的表达。

bounce现场(Bounce和Techno早在四个月前就合体进化了)(12)

图片来自Byungkwan Kim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几乎是从4:20开始明显进入整曲的Drop 3,更肆无忌惮地将Melbourne Bounce的“拉锯”Bass(Saw Bass)和其它低音范围的配器加入到Techno的律动、鼓组、(其它声音的)节奏型以及打击乐中。因为Will Sparks的技术实在娴熟到让人即使不喜欢Bounce、不喜欢Techno也不得不佩服,所以一直到用Acid音色结束本曲以后,依然让人找不到什么明显的违和感,甚至在此时还有些意犹未尽。

bounce现场(Bounce和Techno早在四个月前就合体进化了)(13)

图片来自Byungkwan Kim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若部分读客友人十分在意音乐的分类、分类的命名,那么最适合《Kids These Days》的“暂定形容词”、“暂定标签”只能是“Bounce Techno”或者“Techno Bounce”。虽然有人试图用Big Room Techno或者Business Techno概括它,但我们可以从Drumcode那找到更典型的Big Room Techno和Business Techno单曲,很明显,它们不是一回事。

bounce现场(Bounce和Techno早在四个月前就合体进化了)(14)

图片来自HOLLIE KITH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但笔者也为了追求至上的条理性、逻辑性和严谨性而强调道,“Bounce Techno”或者“Techno Bounce”都只会是当下最适合《Kids These Days》的暂定的形容词(而且不同于Bouncy Techno),而不是音乐流派。就像Future Rave、Rave Room相对某个阶段的“EDM Techno”而言的意义那般。

bounce现场(Bounce和Techno早在四个月前就合体进化了)(15)

图片来自揭露宇宙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可见,Will Sparks的对Melbourne Bounce和Techno结合的实操不仅《Kids These Days》一发。2020年11月13日,Will Sparks又通过Alteza Records发布了另一支“Bounce Techno”音乐《Nevermind》,同样是将Melbourne Bounce的元素带到Hard Techno里。

bounce现场(Bounce和Techno早在四个月前就合体进化了)(16)

图片来自Alteza Records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不过比起《Kids These Days》,Will Sparks的细心程度在《Nevermind》曲内明显显得有点摸鱼了,这并非体现在他将BPM从140降低到大众更容易接受的135,也不是直接由时长变短来判断,而是整曲的配器、制作手法和《Kids These Days》差异无几,且很多考验技术的部分反倒被简化了。

从人声的效果器处理、音乐的结构、声音的应用来说,《Nevermind》不值得笔者像解构《Kids These Days》那般解构它,但总结起来,《Nevermind》在当今的Hard Techno的基础上加入的Melbourne Bounce元素包括而不仅限于Off-Beat Bass、Sub-Bass、Stab、处理得已经很不像Lead的FX Lead、滚动的Bass、Bass Drum等等他们曾经宣传的“Melbourne Sounds”。

bounce现场(Bounce和Techno早在四个月前就合体进化了)(17)

图片来自CULTR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除去从音乐制作的角度考虑Will Sparks将Melbourne Bounce的元素载入Hard Techno的“转型意义”甚至“Melbourne Techno”的“创造意义”以外,更多的,我们需要知道,即使是在墨尔本本土,Melbourne Bounce也早已不受欢迎。如果想继续生存,Will Sparks就必须做些能赚钱的音乐,而不是不再受欢迎的Melbourne Bounce。

bounce现场(Bounce和Techno早在四个月前就合体进化了)(18)

图片来自Batport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作为一名专业的、著名的DJ/制作人,Will Sparks当然知道在欧洲、大洋洲什么音乐正热火朝天,他知道标准答案是Techno和House Music。如果他想像以前那样赚那么多钱,他就应该向当下更“主流”的音乐靠拢。所以除了精湛的“厨艺”有很多可圈可点可学习之处以外,知Melbourne Bounce“过时”,Will Sparks向新立足的区块迈步,也是值得冥想的任务。

bounce现场(Bounce和Techno早在四个月前就合体进化了)(19)

图片来自LiveTracklist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

文章版权归电子音乐资讯品牌方所有

bounce现场(Bounce和Techno早在四个月前就合体进化了)(2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