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室内抗寒神器(看藏在博物馆里的)

-12℃ 暴雪 11级阵风!山东发布寒潮黄色、大风橙色预警。预计28—30日,将出现强寒潮天气。凛凛寒冬,在没有暖气的古代,古人是如何过冬的?火盆、手炉、冬衣,他们的“取暖神器”遍及衣食住行,充满生活的智慧和趣味。赶快来了解一下!

【天冷添衣,冬衣御寒】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古代过冬,虽然没有羽绒服,却有“冬衣”的存在。

东汉·纺织画像石

山东博物馆藏

冬天室内抗寒神器(看藏在博物馆里的)(1)

汉朝时期,山东地区的纺织业就已非常发达。当时朝廷在临淄设立了三服官,专门为皇室宫廷制作春、夏、冬三季的服装,因而齐地又有“三服”之称。

《汉书·元帝纪》:“齐国旧有三服之官。春献冠帻縰为首服,纨素为冬服,轻绡为夏服。”

可见,纨素便是当时用以制作冬衣的一种织物。

清·道光

红绸绣三蓝牡丹蝶袄

孔子博物馆藏

冬天室内抗寒神器(看藏在博物馆里的)(2)

“天冷了,多添衣”,一句叮咛饱含冬季里的关怀和问候。换上厚实的冬衣,暖身更暖心,也为肃杀的冬季添上一抹亮丽色彩。

清道光红绸绣三蓝牡丹蝶袄,孔府旧藏,身长117厘米,通袖长141.5厘米,圆立领,大襟,右衽,平阔衲,左右开裾。红绉绸织花蝶暗花纹袄料,黄暗花绸衬里。通身满绣三蓝牡丹、蝴蝶纹,色彩艳丽,绣工精细。

清·道光

绿暗花绸云肩镶边绣花棉袄

孔子博物馆藏

冬天室内抗寒神器(看藏在博物馆里的)(3)

清道光绿暗花绸云肩镶边绣花棉袄,孔府旧藏,身长86厘米,通袖长140厘米。圆立领,右衽,大襟,平袖式袄。绿绸织暗八仙、祥云等暗花纹袄料,红素绸衬里,中絮棉。

【囤粮积草,美食暖胃】

“郡邑丰穰真可喜,人家饱暖更何忧。”要想挺过漫长的冬天,粮食必须得管够!秋收时节,古人们就开始张罗着囤粮积草,为过冬做准备。

汉·粮囤图画像石

山东博物馆藏

冬天室内抗寒神器(看藏在博物馆里的)(4)

这块汉朝时期的粮囤图画像石,展现了丰收后百姓衣食无忧的生活场景。

上层左边刻有几个大酒瓮,下层左边有三个大粮囤,表示粮仓。中间有人拿着量、斗等器物正在收粮食。

年丰仓满、有粮有酒,是进行“御寒大战”的底气所在。

东汉·五里堡画像石墓庖厨图

临沂市博物馆藏

冬天室内抗寒神器(看藏在博物馆里的)(5)

民间有“冬腊风腌,蓄以御冬”的习俗。通常,小雪节气后,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是加工腊肉的好时候。此时,一些农家开始动手做香肠、腊肉,把多余的肉类用传统方法储备起来,等到春节时正好享受美食。

汉代厨房称作庖厨,这幅庖厨图描绘了汉人在厨房内忙碌做腊肉的场景。

周·夔纹铜甗

山东博物馆藏

冬天室内抗寒神器(看藏在博物馆里的)(6)

这件周夔纹铜甗,是古代蒸食物的一种炊具,由两部分组成,上部分是蒸食物的甑,下部分是煮水的鬲,中间以箅子相隔可通气,类似于现在的“蒸锅”。

北风凛冽的冬天,谁不想来一顿热气腾腾的伙食呢?

青铜鼎

临沂市博物馆藏

冬天室内抗寒神器(看藏在博物馆里的)(7)

这件青铜鼎,现藏于临沂市博物馆。鼎,古代用来烹煮食物的器具,一般三足两耳。至商周时期鼎又成为用来“明尊卑,分上下”的礼器,在祭祀和宴飨时用以烹煮和盛贮肉类。

汉代铁炉

章丘区博物馆藏

冬天室内抗寒神器(看藏在博物馆里的)(8)

章丘区博物馆馆藏的铁炉,是一种生活用具,在各地遗址和墓葬中多有出土。铁炉长53.4厘米,宽44厘米,高19.6厘米,在出土时里面还有2000年前的炭,伴随铁炉一起出土的还有两组铁签子,可以推测这件铁炉有两种用途,一个是烧炭取暖,另一个是用来烧烤。铁炉的四壁都装了衔环,挂上链子,就可以随意地搬来搬去,不会烫到手。烤炉的四个角都是微微上翘,可以防止烤串从边缘滑下来。

东汉·镂空龙虎纹青铜车载灶

巨野县博物馆藏

冬天室内抗寒神器(看藏在博物馆里的)(9)

火锅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饮食方式。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天,来顿火锅心里都是暖意。其实这种饮食方式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汉代。

巨野县博物馆藏东汉镂空龙虎纹青铜车载灶,为国家一级文物,该器通长20厘米,通宽13厘米,通高15.9厘米,五面镂空,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是灶台,下部是车,组成车载着灶台形制。灶台为长方体镂空,四角有兽足形腿支撑,台面由两个大小相同圆形孔腔组成灶,灶上放置两小锅,锅带有柳叶形弯把柄。下部分为行车型,由三个圆轮与托盘组成,托盘呈长方形且内凹。

整体设计十分精巧,造型独特优美,极为罕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椒房温室,围炉煮酒】

现代我们居住的房子,一般都有保温层、暖气等防寒措施。在古代,其实也有类似的手段。

据《西京杂记》记载:“温室殿以花椒和泥涂壁,壁面披挂锦绣,以香桂为主,设火齐云母屏风,有鸿羽帐,地上铺着西域毛毯。”

将花椒和泥混在一起,取“椒,纯阳之物”“其气温以热”等特性,制成墙壁的保温层,配合地炉火炕,不仅起到驱寒保暖的效果,还能让宫室内充满馨香宜人的气味。

不过,这种高级的温室殿,一般只有皇帝和后妃才有资格居住。后世人们也常用“椒房”代指皇后。

清·錾刻花蝶纹瓜棱形铜手炉

孔子博物馆藏

冬天室内抗寒神器(看藏在博物馆里的)(10)

除了在房子本身下功夫,住房里也有一应的安排。如手炉、炭火盆、汤婆子等取暖设备,让人大开眼界。其中手炉,可谓是“暖手宝”的先驱了。在很多古装电视剧中,我们都能见到它的身影,是古韵、温暖、雅致的象征。

手炉多为铜制,是冬天暖手用的小炉,古代宫廷和民间普遍使用的一种取暖工具。炉内装有炭火,体积小巧,可捧在手上、拢于袖内,轻便易携,因此备受青睐。此外,小不盈掌的手炉中,还可放置香料燃烧,兼作熏香之用。

清·手炉

潍坊市博物馆藏

冬天室内抗寒神器(看藏在博物馆里的)(11)

可握在手中或随身提带(带有提梁)的小熏炉,用于取暖,也可薰香。多为圆形、方形、六角形、花瓣形等,表面镂空,雕琢成花格、吉祥图案、山水人物等各式纹样,材质多为黄铜或白铜。

明·铜小酒炉

青岛市博物馆藏

冬天室内抗寒神器(看藏在博物馆里的)(12)

冬日里饮酒,温酒炉是必不可少的器物,它是一种用来温烫酒壶的小型火炉,实用且便携。试想一下,门外北风呼啸,一家人围坐在暖暖的炉火边,吃着热乎乎的饭菜,再温上一壶好酒,屋里的温暖定会驱走冬日的寒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