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什均衡理论中的囚徒困境(基于神秘的天道)

注:本文承接“理解神秘的天道——对称均衡性,思考美之为美,斯恶已”。该篇文章探讨了“对称均衡性”的内涵,并提出如果人们都想把自己理解的美当作标准来要求别人也理解和认同这种美的标准,并按这种理解来实践的话,这就不美了,难免会带来“我与非我”之间事与愿违的不良均衡。

引:

“对称均衡性”是天道,是宇宙万物发展变化的重要规律。虽然不能被完全证明,具有神秘感,但是却往往如影随形。

“对称均衡性”可以这样近似地理解:任何看似稳定的系统,无论我们是否能完全窥探其内部结构,一定都存在着某种力量使系统内部达到某种对称或均衡。逍遥以为:科学家们之所以敢对尚未发现的宇宙万物(大到整个宇宙,小到微观世界的基本粒子)进行大胆的预测,究其根本就是因为这个神秘的“对称均衡性”的存在。

纳什均衡理论中的囚徒困境(基于神秘的天道)(1)

昨天,逍遥依据“对称均衡性”为大家分享了“美之为美,斯恶已”。

今天,逍遥将继续本着“顺天道,修人德”的目的,为大家分享一下与“对称均衡性”密切相关的,值得玩味的第二段话。这段话对很多朋友而言并不陌生。它就是《论语》中的名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所欲,利也。人所不欲,害也。)

虽然很多中国人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并不陌生,但是真正理解乃至践行这句话的人并不多。且不说践行,单就理解而言,对这句话曲解的人并不在少数。那么,让我们看看这句话是如何被曲解的吧。

纳什均衡理论中的囚徒困境(基于神秘的天道)(2)

一、第一类曲解:

有些人认为,这句话仅仅从“自身”的“不欲”出发思考问题。但是,自身有欲望的,别人并不一定也有类似的欲望;自己没有某种欲望的,别人却可能有某种欲望。所以,这句话说得有些片面,应该加些话。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亦不施于人。又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所不欲,亦勿施于人等等。

怎么样,看似有一定道理吧?但是,逍遥为什么会说是曲解了呢?

只要各位朋友思考一下就可以发现,无论是增加“己所欲,亦勿施于人”还是“人所不欲,亦勿施于人”,提出上述想法的人在心中已经把“非我”放到了首要位置,只要对“非我”有(潜在的)不良影响,“我”就不会行动。有些朋友可能会问:多数人都把自己放在首位,往往自私自利。现在有人愿意把“非我”放在首位,难道不值得敬佩和赞扬吗?

逍遥的回答是,不一定。过犹不及呀!(超过和没达到没有多大差别。)离开了具体的事(系统),我与非我的主次如何能事先确定呢?而如果不能“以事为主”的思考,谁能保证自认为的为“非我”着想不属于前面提及过的第二种情况的“以我为主”(自认为考虑了“非我”,而实际上是忽略“非我”)呢?所以,逍遥以为,与上述提及的修改相类似的理解皆属于曲解。

那么正解如何呢?逍遥以为,孔夫子所云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本就是“对称均衡性”的体现。说得具体一些,就是如果“我和非我”都本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观意识,那么“已和人(我和非我)”就是对等的了。而如果这种对等恰恰又是建立在“以事为主”、换位思考、互相体谅难处的基础上的,那么,作为回应,对称均衡性往往就会导致有利于“我与非我”系统的有利均衡。所以,根本无需增加内容。

纳什均衡理论中的囚徒困境(基于神秘的天道)(3)

二、第二类曲解:

承接上面的分析,往往有些朋友会问:有利于“我与非我”系统的有利均衡可能是实现了。但是,如果这种均衡在更大的系统中并不合理该如何呢?

举个例子。假设甲乙两人都不愿意努力工作,当领导布置任务时,经常互相推诿。现在他们学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于是开始互相理解,联合在一起糊弄工作。两人是都得利了,可工作效果必然越来越差。

正是由于上述假设情况发生的几率并不低,所以第二类曲解也就随之产生了。一些人就依这八个字,将孔夫子判定为和事佬,甚至是非不分的两面派。

纳什均衡理论中的囚徒困境(基于神秘的天道)(4)

真的是这样吗?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希望各位朋友不要仅仅拘泥于文字本身的表述上。将文字的表述同其产生的具体的“事”结合在一起,“以事为主”地分析方为上法。

那么具体的“事”在哪呢?

既然出自“论语”,何不在《论语》中找寻呢?《论语》中,有两处提及这八个字。

一处是在孔子的学生“仲弓”向孔子请教“仁”的时候,孔夫子谈了三个方面,这八个字属于其中一个方面。

另一处是孔子的学生“子贡”向孔子请教有没有一句话能够作为终身受用的准则呢?孔夫子回答道:“是“恕”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两处表述都和儒家思想中最为核心的“仁”息息相关。

即使尚未理解“仁”,至少深受东方文明影响的我们也不应将“仁”同“恶”或“是非不分”划等号吧?而孔夫子也曾经说过“乡愿,德之贼也。”(乡愿,特指当时社会上那种不分是非,同于流俗,言行不一,伪善欺世,处处讨好,谁也不得罪的乡里中以“谨厚老实”为人称道的“老好人”。)

所以,孔夫子言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字之时,本就已经达到了明辨是非的高层次。第二种曲解不攻自破也!

纳什均衡理论中的囚徒困境(基于神秘的天道)(5)

三、总结

因此,在明辨是非的前提下,如果能够结合“事”的实际情况,换位思考,真正理解和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对称均衡性”将会导致“我与非我”的有利均衡。而如果反过来思考与行动,那么结果往往就是不良均衡。

各位朋友,在你无法判断某种想法或做法是否合理的时候,何不想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呢?

  天道均衡,君子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