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蜀文化的诗词(入蜀为官的唐代诗人)

关于古蜀文化的诗词(入蜀为官的唐代诗人)(1)

入蜀为官的唐代诗人们,活跃在当时社会的各个领域,所谓在其位者谋其政,他们为当时的蜀中各方面发展做出了各自的贡献。今天天府成都的风景、路桥、流水,恐都有唐代诗人的汗水、体温,歌声、叹息。

■城市建设

▷代表人物:韦皋 高骈

楼南两江水,千古长不改。——(唐)岑参

关于古蜀文化的诗词(入蜀为官的唐代诗人)(2)

韦皋:在城中开出第一条西东向河道

韦皋在蜀地21年,官至剑南西川节度使(治所在成都府)。

关于古蜀文化的诗词(入蜀为官的唐代诗人)(3)

唐时,成都城中开凿的西东向河道有三条,韦皋开凿的澥玉溪是第一条。澥玉溪由城西北的油子河(即今府河)引水,经今天的玉沙街、白家塘、王家塘,汇入摩诃池,再经过玉带桥、锦江街,穿过大慈寺、东城门,然后再次汇入油子河(即今府河),成为摩诃池的排水渠道,并且兼具排污泻洪、供水通航的作用。同时,这条河道中盛产一种细沙,适合用来琢磨玉石,它的名称也因此而来。

关于古蜀文化的诗词(入蜀为官的唐代诗人)(4)

高骈:确立成都“二江抱城”格局

高骈在蜀中留诗数首。为抵御南诏的不断侵扰,公元876年唐僖宗乾符三年十月,身为剑南西川节度使的高骈筑成都罗城,周长25里。虽然修筑罗成主要是考虑城市的军事防御功能,但成都的城市布局因此向西、南两方河流两岸的发展趋势,对城市的发展形态带来延续千年的重大影响。

关于古蜀文化的诗词(入蜀为官的唐代诗人)(5)

唐朝时,府河、南河都在成都的南边,高骈为了加固成都城的防御功能,在九里堤一带修筑縻枣堰,强迫郫江(府河)改道,从城墙北面经过东面,南入濯锦江(南河)交汇,改两江双流的局面为“二江抱城” 格局,不仅更好地拱卫成都,同时也促使成都成为水系环绕的城市,给成都留下了千年不变的独特城市景观。

■关注民生

▷代表人物:武元衡 元稹

酒酣夸新尹,畜眼未见有。——杜甫

关于古蜀文化的诗词(入蜀为官的唐代诗人)(6)

武元衡:以宰相身份来蜀做地方长官

元和二年(807年)十月,武元衡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在蜀七年,颇有政绩。他是以宰相身份来蜀做长官的。据《新唐书》记载,高崇文为剑南西川节度使时,奢侈腐败,搜刮民脂民膏,导致民不聊生。皇帝派出武元衡来收拾烂摊子,安顿民心、民生,很快就把蜀地打理得井井有条,出现了“蛮夷怀归”的富足、安定状态。也算是力挽狂澜于既倒了。由此足以见出武元衡对蜀地民生的关注与贡献。

武元衡也工诗,他在蜀中所作有《古意》《塞下曲》《秋日对酒》《望夫石》等约30首。

关于古蜀文化的诗词(入蜀为官的唐代诗人)(7)

元稹:忧惧害虫 鼓励农事

元稹曾前后两次入蜀,留诗100多首。第二次入蜀,是在元和十年被贬为通州(现在的四川达县及邻近地区)司马,类似于地方长官刺史的属官。元稹在达州四年之久,作诗百首以上。元稹的很多在蜀诗歌,体现出对各种害虫的忧惧之情。

关于古蜀文化的诗词(入蜀为官的唐代诗人)(8)

他曾用一系列诗介绍各种害虫,如《虫豸诗》介绍了七种虫豸,诗前有小序,对每一种虫豸的特性、活动规律及对付方法,都做了详细交代,他希望通过自己对于这些害虫的“研究”,教授农人防御和治疗的方法。元稹深切地感受到当地恶劣的生存条件和百姓的穷苦,曾组织当地民众,砍山垦荒,发展农业生产。在他的《告畲竹山神文》中,有这件事的记载:“今天子斩三叛之明年,通民毕赋,用其闲余,夹津而南,开山三十里,为来年农种张本。自十月季旬,周甲癸而功半就。”

■文化传承

▷代表人物:韦庄

去岁辞巢别近邻,今来空讶草堂新。——韦庄

关于古蜀文化的诗词(入蜀为官的唐代诗人)(9)

韦庄:带动热爱文化 和传承文化之风

在晚唐乃至整个唐代入蜀诗人中,韦庄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这不仅仅因为韦庄是晚唐文人中最杰出者之一,更是因为韦庄的入蜀具有诸多现实意义。

韦庄对于蜀地的贡献,直接表现在唐亡之后,韦庄被前蜀王建拜为左散骑常侍、判中书门下事,前蜀的开国制度,比如郊庙之礼、册书赐令等,皆出自韦庄之手,这就使得前蜀朝野均有大唐遗风,蜀地成为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

关于古蜀文化的诗词(入蜀为官的唐代诗人)(10)

除了直接的政绩外,韦庄的留蜀也具有其他现实意义。韦庄曾几度入蜀,并终老于成都,这就对文人们入蜀定居形成一种感召。诗僧贯休就是在吴越王钱镠的逼迫和荆南节度使成汭的驱赶下,慨然发出“故人多在蜀,不去更何之”的感叹,入蜀并与韦庄交游,最后终老于蜀的。这不得不说和韦庄留蜀的感召力有关。

二是韦庄在成都,找到位于浣花溪畔的杜甫旧居,重建作为自己的住所,并以自己的影响力大力推广杜甫。后来的成都城市管理者,重修、保护杜甫草堂这样的文化遗迹形成了传统,这是个有力而响亮的开端。

三是作为“花间词派”的代表词人,韦庄的集子以成都风物为名,取名《浣花集》,很有利于传播天府文化。

■御敌平乱

▷代表人物:高适 李德裕

总戎楚蜀应全未——(唐)杜甫《奉寄高常侍》

关于古蜀文化的诗词(入蜀为官的唐代诗人)(11)

高适:文武双全的大诗人

在盛唐诗人中,高适是唯一被封侯的人。

高适在蜀中先后担任过谏议大夫、彭州刺史(治所在今彭州市)、蜀州刺史(治所在今崇州市)、成都尹(首都或陪都所在地实际主持政务者)、剑南西川节度使(治所在成都)。

高适在蜀期间,曾平息了两次蜀中叛乱。一次是761年四月梓州刺史兼东川节度副使段子璋的叛乱。时为蜀州刺史的高适同西川牙将花惊定随成都尹、西川节度使崔光远攻克了绵州,斩杀段子璋。另一次是高适作为主帅,平定762年成都少尹徐知道的叛乱。高适也因此立功,得以接替严武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此后,作为一方军政长官,高适还要抗击吐蕃在西北方的侵扰。后不久,“吐蕃陷陇右,渐逼京畿。”高适率兵抵御,虽然“师出无功”,并失陷了松、维、保三州,但对“牵制”吐蕃对京的进攻起了重要作用,所以唐朝廷并未认其有过。

关于古蜀文化的诗词(入蜀为官的唐代诗人)(12)

高适为蜀中局势的稳定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难怪好友杜甫这样评价高适:“总戎楚蜀应全未,方驾曹刘不啻过。”意思是高适虽曾为淮南、西川两地节度使,却并未才尽其用;“方驾曹刘不啻过”,则是指高适的诗歌成就可与曹植、刘桢比肩。这样的高适足可称文武双全。

关于古蜀文化的诗词(入蜀为官的唐代诗人)(13)

李德裕:“西拒吐蕃,南平蛮蜑”

李德裕在大和四年(830)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大和七年入朝拜相。在蜀三年。

《旧唐书》本传称:“其在蜀也,西拒吐蕃,南平蛮蜑,数年之内,夜犬不惊,疮痏之民,粗以完复。”据《四川通史》记载,自文宗以后,面对南诏多次大规模入侵剑南西川,蜀兵皆望风披靡,无力抵抗。

关于古蜀文化的诗词(入蜀为官的唐代诗人)(14)

文宗大和四年(830),李德裕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此时,剑南西川刚遭受南诏的大规模入侵,为增强蜀兵的战斗力,李德裕首先组建了一支精锐部队,同时对蜀地旧军进行改造。玄宗天宝年间,驻在成都的团结营有14000人,李德裕简汰其中的老弱4400余人,以北兵和蜀兵混合编成的精锐部队共有12000人左右,编成十一军。练出精兵强将,不仅稳定了地方秩序,亦做到了“数年之内,夜犬不惊,疮痏之民,粗以完复”,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知识链接

“以诗取士”并不偏科

由于唐玄宗对诗文的喜爱,他在位期间,诗赋是科举考试备考内容,有唐一代的科举考试也体现出明显的“以诗取士”倾向。

关于古蜀文化的诗词(入蜀为官的唐代诗人)(15)

在科举考试中,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由皇帝在殿廷上亲自面试。面试通过即录取,录取分前三名的才赐“进士及第”,这也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唐代许多著名诗人都是进士出身,如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

关于古蜀文化的诗词(入蜀为官的唐代诗人)(16)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只要诗写得好就可以当官,这样选拔出来的人才会不会“偏科”?事实恰恰相反,想要通过科举考试跻身官场,单单诗写得好也是不行的。因为当时的科举考试范围很大,从经文到时事政治、经济、制度、军事、法律、盐政、漕运、历史、数学等,也就是说不仅重视诗词歌赋,也非常重视策问,即考察一个人的治国方略。

关于古蜀文化的诗词(入蜀为官的唐代诗人)(17)

所以,这样严格的选才制度选拔出来的人才才能文能治国、武能安邦。那么,唐代入蜀为官的诗人能够在城市建设、御敌平乱等各个方面都政绩卓著,也就不难理解了。

本版文字:程艳艳

编辑:胡静 责任编辑:李端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