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荒必看一部好哭又温暖的剧(从时代背景和复杂人性浅析这部剧霸屏的原因)


剧荒必看一部好哭又温暖的剧(从时代背景和复杂人性浅析这部剧霸屏的原因)(1)

导语

“爸爸一个家,妈妈一个家。剩下我自己,好像是多余的……”这是一句刻在脑海里不可磨灭的歌词。1995年,一部万人空巷的电视剧横空出世——《孽债》,对70、80后来说,这绝对是小时候印象最深的电视剧之一。

这部电视剧简直是催泪重弹,看一次哭一次,25年前,我9岁,情绪随着剧中的五个小主人公的喜怒哀乐起起伏伏,边看边偷偷抹眼泪。

黄蜀芹导演是地道的上海人,她的作品以细腻真实著称。1995年执导的电视剧《孽债》获第15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长篇电视连续剧三等奖,本剧同年在上海电视台以沪语播映,创下了42.62%的超高收视率,也创下了当年的“上海最高”,与其同期播映的《三国演义》在其冲击下,由15%降为8.6%。此后,《孽债》被多家省级电视台转播,但由于政府介入,沪语版播放被停止,而改用普通话版。直到2005年,作为该剧播出10周年纪念,上海电视台才获得特许重播沪语版,收视率达到3.6%,创下单日电视剧收视率的最高。

说它万人空巷一点不夸张,该剧播出期间,上海电视台曾因播出“群星爱心演唱会”节目而把《孽债》停播一天,尽管事先电视台多次打出字幕向观众说明,但观众根本抑制不住强烈的收视渴望,不少人打电话询问电视台,并说明只要当晚播,再晚也没意见,上海电视台当时不顾整整200万元的广告损失,将每晚播一集改成两集,这才让观众解了馋。

25年后,这部剧依然在网络上占据一席之地,豆瓣评分高达8.3。

这是怎样一部史诗般的电视剧,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历久弥新,今天小编就从时代背景和复杂人性两个方面解析一下该剧霸屏的原因。

01 《孽债》创作的时代背景,反映了知青这一代人的悲欢离合

1968年到1978年,诞生了一个时代的符号“知青”,即自愿从城市去到农村和农垦兵团务农或建设保卫边疆的“知识青年”。万千热血青年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前赴后继奔赴祖国边疆。他们在那里挥洒着自己的青春,充满了对未来与前途未卜的迷茫与彷徨。

电视剧《孽债》根据叶辛同名小说改编,叶辛1949年出生于上海,1969年3月31日插队落户,1979年10月31日调到贵州省作家协会,整整十年七个月。在这十年间,叶辛作为知识青年,经历了知青上山下乡的全过程。

剧荒必看一部好哭又温暖的剧(从时代背景和复杂人性浅析这部剧霸屏的原因)(2)

叶辛谈到创作《孽债》的初衷是在他离开农村那一天在路上偶遇一起下乡的上海女知青小丁。小丁嫁给了当地农民,按当时政策就不能回城了。叶辛看到她手里牵着的留着鼻涕的五、六岁的娃娃,就问她:“你怎么办?”,当时那个女知青本来笑着的脸,一下子就阴沉下来了。

后来叶辛又陆续听到一些知青后代和他们父母之间发生的故事,其中有一个在云南听到的故事成为了叶辛提笔写《孽债》的契机。

剧荒必看一部好哭又温暖的剧(从时代背景和复杂人性浅析这部剧霸屏的原因)(3)

被黄蜀芹导演改编成电视剧之后,在上海引起了轰动,上海知青的压抑情感得到宣泄,同时全国各地的知青也产生情感共鸣,这是叶辛小说改编的第二部电视剧,中国首部知青题材电视剧是他的《蹉跎岁月》。

当时已是94岁的巴金长卧病榻,可每次播出《孽债》,巴老就会让人将病床摇起来,让自己靠在枕头上看电视,家人不解:“你又不是知青,看这个干嘛”,巴金说:“我看的不是知青,是已经过去的一代人的生活”。

02 特定历史时期,“知青”们被返程狂潮裹挟着,为前程放弃爱情和孩子

对于《孽债》,叶辛解读说:一个男知青讨两个老婆,一个女知青嫁两个丈夫,这个故事后面折射出来的是一代人的命运,它带着时代的烙印,其折射出来的是这代人的命运和情感经历,读者会从中获得耐人寻味的思考。

据资料考证:

西双版纳垦区的黎明农场,共有知青117人,已婚8人,未婚同居104人,私生子9个。大返城时,离婚6人,弃子9人,其余全部各奔前程。

勐棒农场有知青9000余人,到1978年10月,登记结婚只有415人,事实婚姻达7000多人,非婚姻生子200多个。1979年2月到5月,离婚300余人,弃子无数。勐腊农场知青离婚1000多对,弃子或送人达数百个。

这是时代的悲剧,无关男女。

知青的孽债是深重的,一百多对夫妻里,走到最后的只有一对。十之八九离乡回城的男女知青,抛弃了他们的爱情甚至他们的孩子。正如孽债主题曲里唱的“美丽的西双版纳,留不住我的爸爸……”


剧荒必看一部好哭又温暖的剧(从时代背景和复杂人性浅析这部剧霸屏的原因)(4)

十年一梦,大返城的汹涌狂潮将这群已不再年轻的知识青年带回家乡,在这片他们曾经耕耘过的热土上,不仅曾留下汗水和泪水,还有他们生命的延续。

当年的那些老知青们回城后各自有了稳定的工作和美满的家庭,他们渐渐忘却远在他乡的记忆和儿女。而在边疆云南,一群知青的孩子知晓了自己的身世,他们结伴乘火车来到上海,只为找到生养了他们,却又将他们抛弃的父母。

然而,上海的亲生父母都有了新的家庭,新的儿女。千里寻亲的孩子们哪里知道,他们的到来就像一枚枚炸弹,给父母的新家庭掀起巨大的波澜。

五个孩子最后的结局让人唏嘘不已,四个回了西双版纳,一个误入歧途,坐了牢回不去了。

剧荒必看一部好哭又温暖的剧(从时代背景和复杂人性浅析这部剧霸屏的原因)(5)

03 任何时候,拿太极端的情况去考验人性都只会得到不想听的答案

《孽债》中的人物个个性格鲜明,作品既关注知青们的下一代,又挖掘了人性深度,对每一个上海家庭的欲求与良知搏击的生动刻画,显示出传统文化中,对美好道德回归的呼唤。

剧中的五个孩子:沈美霞(上海知青沈若尘和傣家女子韦秋月的女儿)、梁思凡(上海知青梁曼诚和傣女罗秀竹的儿子)、安永辉(同为上海知青的吴观潮和杨绍荃的儿子)、盛天华(上海知青俞乐吟和版纳汉子盛加伟的儿子)、卢晓峰(上海知青卢正琪和傣家女子依荷的儿子)。

五个孩子刚到上海的时候的境遇:沈若尘将女儿美霞安置在哥哥家,美霞在那备受歧视,沈若尘才将美霞带回自己家中;思凡的父亲梁曼诚见到他的第一句话是:“你为什么要来上海?”让梁思凡暂住到青工小黑皮家;永辉的父亲吴观潮见到他的第一句话是:“你有什么证据证明你是我儿子?”安永辉当时无语,流着眼泪低下头,喃喃自语道:“我没有证据,我没有证据……”,于是他将儿子带到一家小招待所住下,只字不提回家的事;天华母亲俞乐吟拒绝见天华,在热心老汉卢品山的帮助下,俞乐吟终于出面认子,天华也在外婆家住下了;卢晓峰从别人口中知道了父亲坐牢的实情。

剧荒必看一部好哭又温暖的剧(从时代背景和复杂人性浅析这部剧霸屏的原因)(6)

看到自己的父亲或母亲都有了新的家庭,新的儿女,五个孩子聚在黄浦江边,上海的家不像他们想像的那样,他们是一群“多出来的人”

美霞在新家里备受弟弟的欺负,被弟弟用铅笔刀划伤,她在痛苦和愤恨中出走,雨越下越大,美霞浑身湿透,如风中飘零的叶子。

思凡的妹妹云云因为这个不明不白的哥哥而被同学耻笑,继母凌杉杉不堪忍受,要梁曼诚劝儿子回云南。思凡在追车时从车上摔下成重伤,可能会终生残废。

永辉在又一次撞见母亲杨绍荃私会情人时,懊恼地奔回招待所,又因为看到母亲被情人毒打时为母亲出头,与母亲关系融洽了许多,后来永辉的云南养父母来上海接永辉,永辉表示要回云南去,杨绍荃晕倒。

晓峰和一家人的努力,父亲卢正琪终于平反出狱了。卢正琪表示要回西双版纳去,和晓峰的母亲团聚,晓峰心花怒放。

天华的母亲俞乐吟自顾不暇,与情人屠英德大伙过日子,天华结识了小太妹玉敏,玉敏伙同天华诈骗、抢钱事发,被警车带走,俞乐吟精神彻底崩溃了。

剧荒必看一部好哭又温暖的剧(从时代背景和复杂人性浅析这部剧霸屏的原因)(7)

五个孩子在上海经历了他们这个年龄不该承受的人情冷暖,找到了亲生父母,却又因为他们对知青岁月的不愿提及,混得好的在上海有了事业、家庭,混得不好的自己生存都成问题,不论哪一种情况都考验着做父母的这群人的欲求与良知。

任何时候,拿太极端的情况去考验人性都只会得到不想听的答案,这种极端情况就是那一代上海青年10年的知青经历,一年、两年、五年,之后在前途未卜政策不明的时候,他们无奈地选择融入当地的生活,娶妻、嫁人、生子,本以为一辈子就这样了。

十年后,一纸返城令,让无数男女知青们放弃所有、不顾一切地回家乡,人性的自私、原始欲望战胜了经营十年的爱情、亲情。

结语

叶辛说:“通过这个故事的壳子,写出的是整整一代知识青年的命运,回归当中的命运,当年上山下乡的命运,而这个命运又和情感问题、子女问题纠合在一起。孽债这两个字太刺眼,太触目惊心,是整整一代知青难以还清的感情债。”

知青岁月是一代人的阵痛,总有人怀着复杂的心情回忆那些日子,总有人在反思人生时掉下热泪。一代人的青春,是知青们用汗水和眼泪、苦涩和艰辛、希望和憧憬写就的。


点击“关注”让我陪伴你看世间百态,享美好生活。

欢迎转发点赞,阅读中我们共同成长。

作者简介:蓝莲花,85后中年少女,信奉“珍惜身边人,做好眼前事”,与君共勉。欢迎关注今日头条:巍巍蓝莲花,给你不一样的观点,期待你的关注。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必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