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灶抗日遗址(三义庙旧址忆往)

作者:优雅的胡子(吴永刚-Max)

在1998年以前,电报、电话这两个电信单位和邮政曾长期是一个单位的不同部门。几十年的岁月里,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邮局”中,人们不仅办理邮寄、订阅等业务,还用“拍电报”的方式对外收发紧急消息。在生活条件好转后,许多家庭更留下“托人在邮局运作,安装一部电话”的特殊城市生活记忆。正因如此,直到今天,许多吉林市市民仍然会不自觉地在生活中模糊着邮电和邮政的概念,无视着在解放初期的1954年之前,电报、电话与邮政一直分立——各有各的发展脉络。

三灶抗日遗址(三义庙旧址忆往)(1)

吉林电话局旧址

吉林城的电报事业竟与李鸿章有关

清光绪七年(1881年),经过一年的准备,电报总局在天津正式营业,中国通信事业迈上了近代化发展的道路。光绪十一年(1885年),为加强边防安全,防御沙俄势力南下,经北洋大臣李鸿章和吉林将军希元奏请,清廷同意在吉林省城朝阳门外的朝阳街上,设立吉林电报分局。第二年,电报线路由奉天经铁岭、开原、伊通铺设至吉林省城。随后又由吉林城经额穆、宁古塔铺抵珲春。这条电报线全长2145华里,投资白银13万两于当年11月1日通报(《吉林市发展史略》)。凭此仅有的一条线路,吉林城一跃成为全国较早拥有电报的城市。而电报之所以能在吉林出现,不能不说是与北洋名臣李鸿章的支持有着一定关联。

光绪十三年(1887年),根据当时的情况需要,电报分局由朝阳街迁往商民汇集的通天街。同年,又从吉林城经伯都纳,修建了通往黑龙江省城齐齐哈尔的一条电报线,吉林城随即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报务城市之一。因电报事关国防大计,据《吉林市邮电志》等文献记载,自电报出现在吉林城开始,除1901年—1907年设“吉林电报总局”——电报事业由官办改为商办外(兼管黑龙江各电报局),吉林的电报事业一直由地方政府把控。

吉林省内电话通讯出现于晚清的长春,最早是由日本人设立的电报电话局经营。目睹日商广揽电话业务,当时吉林省内的有识之士为了不使电话通信权益旁落外国势力,遂开始积极运作自己的电话公司。宣统元年(1909年),吉林地方政府出资官银2万两,创办吉长两地电话局,在吉林城内开办市话、长途服务。可惜1911年,吉林城爆发空前火灾,电话局亦被焚毁。由于地方政府无力重建,第二年由绅商徐文林、周家玉出资,电话业务才得以恢复。不过官办的电话局也在那时改为商办,对外更名为吉长电话股份有限公司,对外仍被民间称作吉林电话局。到了1920年4月1日,商办电话局被收归官办。

三灶抗日遗址(三义庙旧址忆往)(2)

1942年吉林电报电话局正门

三义庙胡同上有失“大义”的新机构

三灶抗日遗址(三义庙旧址忆往)(3)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吉林市河南街与珲春街交汇口以北,分布有若干条被珲春街分割为左右两半的胡同,其中向阳胡同正对着的新民胡同,原名“三义庙后胡同”(伪满地图标注三义庙胡同);原名“湖广会馆胡同”的建林胡同,对面本来也有一条胡同,不过当时已被邮电局吞并,那条消失的胡同叫做三义庙胡同。

三灶抗日遗址(三义庙旧址忆往)(4)

三义庙胡同因一座古庙而得名。那庙中供奉的“三义”指的是三国故事中结为异姓兄弟的刘备、关羽、张飞。三个人性格不同,为人做事却都秉承忠义、匡扶正义,因义薄云天而为后世楷模。吉林百姓素来对三人倍加敬仰,特建庙以彪炳刘关张三人之义。据《吉林外纪》、《吉林通志》记载,三义庙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位于河南街路北。庙堂有正殿三楹,配庑三楹(仅建有一侧),大门一楹,东西角门二。寺庙规模不大,但其昭示的是中国传统道德里最为世俗认同的高尚价值观,因而在吉林这座塞外城市,具有着特别的教育影响意义。

三灶抗日遗址(三义庙旧址忆往)(5)

1942年吉林电报电话局局长 荒井芳太郎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熙洽献出吉林城投降日寇,日军随即占领了城内电报局、电话局等要害部门。伪满傀儡政府成立后,日伪当局为建设所谓“王道乐土”,不遗余力地加大电讯事业投入,不断更新设备、增设网点。1933年9月1日,伪满洲电信电话株式会社成立,吉林电报局、吉林电话局被命令合并,改称吉林电报电话局,办公地址设在三义庙胡同新建的一座现代派的小洋楼内。和伪满时期的吉林邮政局一样,作为日伪当局的一个特殊要害机关,电报电话局根本不设中国籍局长,一切权力直接由日本人担任的局长把控。

三灶抗日遗址(三义庙旧址忆往)(6)

省立医院城内分院旧址,取自《吉林旧影》

1933年吉林城三道码头街(今珲春街)和河南街交汇处的西北角,古老的三义庙早已消失。据《吉林市房地产志》记载,三义庙的基地纵横各二十丈,约3600平方米为吉林官医院的院址。1932年,医院已经更名为吉林省立医院(第二年改称国立医院,1940年又恢复为省立医院)。据伪满版《水都吉林市势概要》记载,1941年省立医院在新开门外的新址(今中心医院)落成后,三义庙处改称省立医院城内分院。城内分院规模也进一步缩减,主要为内科和外科诊疗室和护士学生宿舍

新成立的吉林电报电话局就位于省立医院的西侧。只不过,作为当时吉林省内电报电话的中枢,吉林电报电话局,服务对象不再是中国的军队、政府、商民,而是在吉林城作威作福的日本侵略者,以及侵略者如醉如痴的殖民春梦。特别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期开始,随着修建丰满水电站和江北建设成工业区后,由近代城市向现代工业城市急速狂奔的吉林市,电报电话业务与日俱增,这更使得日寇的野心与殖民建设一起加速膨胀。看似如火如荼的经营,每进步一尺,无形中即对中国人就多了一份伤害——吉林电报电话局这一新机构,已然背离了所在街道名称一直弘扬的凛然大义!

三灶抗日遗址(三义庙旧址忆往)(7)

1985年时吉林市邮电局河南街电信综合楼,取自《吉林市邮电志》

从电信局到邮电局的变革

日本投降后,吉林电报电话局被中国政府接收,一度更名为吉林电信局。1948年吉林市解放后,吉林电报电话局的名称又被恢复,到了1952年,再次更名为吉林电信局。1954年3月1日,吉林邮政局、吉林电信局合并为吉林市邮电局。旧有吉林电报电话局小楼成为通天区邮电局。随着新中国建设事业如火如荼地展开,吉林市的邮电业务激增,即便合并了原来省立医院城内分院的楼房,也很难满足实际需要,为此,旧有的电报电话局和省立医院旧楼被一并拆除,并向北跨过三义庙胡同,改建为沿河南街和珲春街的“拐把子”电信综合楼:

原省立医院时代临河南街的小广场得以保留,这里一直成为可以摆放5排自行车的存车处。进入综合楼一楼,迎面是贯通整个营业厅的宽大柜台,自东向西为处理收发包裹、订阅报刊、电报电话等业务的服务窗口,在西侧柜台外侧设有4个带有玻璃门的室内电话亭,那里是打长途电话的地方。入口右侧,宽敞明亮的营业厅里还有许多便民服务的小细节,比如提供休息的厚重结实的木板长凳,比如提供书写地址、粘贴邮票的长桌,比如包裹封口的缝纫处,处处尽显新时代邮电系统服务人民的诚意。

在当年,河南街电信综合楼也是吉林市邮电系统重要的电信中枢,透过临街的窗子,人们甚至可以看到综合楼临珲春街一侧的室内,安放着许多大型的机器柜,那里是电信服务的机房;在综合楼围起的院子里,还设有邮电局的维修车间——“精工厂”……

三灶抗日遗址(三义庙旧址忆往)(8)

报刊亭的横幅右侧“始于1983”字样,颇有老字号的自信

时至今日,河南街与珲春街的交汇口处的旧建筑早已不见踪影,代之而起的是高耸的中国联通大厦及其附属建筑。尽管旧的邮电系统已分为电信和邮政两家单位,且邮政已经迁址珲春街东侧东方商厦楼下,但是在原来电信综合楼一侧的新建筑上,仍残留着原来邮电系统共用的“绿色”标准色。甚至那个曾经给无数吉林百姓留下深刻印象的书报亭,还在原位置偏东处倔强挺立。

时光荏苒,在电报退出历史舞台,座机电话越来越被智能手机边缘化的今天,回首、思量吉林城电报、电话百多年的的变迁,人们仍不免陷入感慨之中:这是电报、电话把吉林城与中国其他地方紧密联系起来,一起乘上在近代化道路上奔驰的车子。同时,也正是得益于这些信息化技术的铺垫,如今信息时代的新生活才得以真的到来。至于从1954年到1998年,44年间,电报、电话和邮政一起到底对吉林市市民产生了多大的影响,或许只有每个人凝神自问时才能说得清了。

三灶抗日遗址(三义庙旧址忆往)(9)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本文在撰写过程中,承蒙李忠先生及著名吉林籍作家王波先生的大力帮助,在此特别鸣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