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写的家长工作信息会核实吗(采集家长职务和收入)
今日,教育部发布了《进一步做好普通中小学生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一个常规通知,却一瞬间在网络上“炸开了”。政策里提到的“严禁采集学生家长职务和收入信息,不得利用各类APP、小程序随意反复采集学生相关信息”等内容,迅速登上热搜,成为朋友圈的热门话题。
实际情况如何?家长老师怎么看?政策已有落地吗?记者带着问题与各方交流,进行了解。
实际如何?
“确实会去了解家长职业,但不会收集职务和收入等详细信息”
“作为学校而言,确实会大概了解一下家长的职业是什么,主要是为了学校‘家校共育’项目的推进,如‘家长学校’‘家长课堂’等,有时候特殊节日的周一升旗大会也会邀请相关职业的家长入校给同学分享。”成都某小学老师告诉记者,在了解相关家长信息时,我们的家长也会只告诉老师职业或者就职单位,学校是不会去收集具体职务、收入等信息的。
同时据介绍,有的学校会了解学生家里大概情况,主要为了给予一些从事特殊职业家长孩子的关注,或者是家庭困难孩子的帮助。
对于教育部公布的该项政策,不少学校相关负责人都向记者坦言,如今网络那么发达,学校也不会做“傻事”:“现在家长们的网络意识都很强,如果学校有这些无理要求,谁一截图发网络不就‘完了’,这完全是作茧自缚的行为。”
虽然学校都表示不会收集具体信息,但是,为什么依然出现了采集家长职务、收入,甚至家庭住址、面积等详细信息的行为?我们不得不来聊一聊“家长资源”对于学校的作用。
如前面学校相关负责人所说,在探索“家校共育”的大背景下,除了让家长能参与学校日常管理的监督工作外,利用丰富的“家长资源”打造“家长课堂”“家长学校”已是各个学校常规的“操作方式”:让相关职业的家长,走进学校为孩子带来一场“职业教育”课,或者让具有特长的家长入校给孩子们做“科普”讲座,学生感觉新奇有趣,学校也完成了一次“家校共育”的“成功”尝试,何乐而不为呢?
然而,如何利用好“家长资源”,把握良好的“尺度”,各个学校在落实层面上,出现了偏差。比如,此前成都某学校班级足球事件,拥有人脉的家长邀请到一堆名人为班级打气加油,引来网友对“身份参差”的讨论与调侃;上海某学校家委会竞选时,为了展示“实力”,家长主动“秀肌肉”,表达能为班级“献一份力”等。这些行为看似是家长自发,但实则与学校未及时或者说未正确引导而产生的结果。
就了解的实际情况来看,采集家长“详细信息”的行为基本没有,但是,学校对“家长资源”的利用,与家长沟通的“边界”等内容,并没有一套标准的规范或要求,这为实际操作埋下了隐患。
家长认为?老师想说?
“很讨厌过分收集家长甚至家庭信息”。
“我们其实最不想填写各类报表、APP任务等资料”。
对于“严禁采集学生家长职务和收入信息”,家长们的反馈都是:“举双手赞成。”
“填写基本信息,比如电话号码、单位啥的我可以理解,或许是学校应急需要吧,孩子在学校有啥情况,可以通过这些联系家长,找不到的时候联系相关单位。”杨爸爸告诉记者,孩子已经就读小学三年级,目前还未遇到需要填写职务、收入等如此详细信息的情况,若遇到自己一定会立即提出异议。
“我们是没有遇到填那些信息,但是有在‘共享文档’里面填报信息的情况。”陈妈妈说,老师会直接在群里发共享文档,要求填报信息,家庭住址、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等都全员共享,“说实话,我个人很不喜欢这样,个人信息完全‘暴露’了,但是也只能抱着对老师及其他家长的信任心态进行填报了。”
在采访过程中,多位家长都表示,理解基本信息登记的需要,但“很讨厌过分收集家长或家庭信息的行为”,感觉“信息不安全”,认为“那肯定是‘因财施教’”。而对于该话题,不少网友表示“不理解”,很支持政策进行了明确规定,是教育公平的体现,希望“政策落实到位”。
“其实老师有苦衷。”某中学老师向记者“吐槽”道:“作为老师,我也非常支持这项政策!有的家长会认为是老师想要收集‘家长资料’,其实不然。我们其实最不想填写各类报表及APP任务等资料。”她表示,收集信息填写表格的工作一般由班主任承担,而对于班主任来说,日常有教学工作的备课、上课、教研等,班级管理的家校关系处理、孩子间关系的协调及关注外,还会有一些杂七杂八的活动与“填报”任务。
政策如何落地?
成都此前已有类似规定出台
“严禁采集家长职务和收入”这个话题,其实早在去年就已在网上引起广泛讨论。
当时,有广西南宁网民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留言,建议禁止中小学收集家长工作单位和职务信息,南宁市委办公室回复称,家长民族、工作单位和职务等信息不是必填项,家长可自愿填报。同一时间,北京网友留言反映称,在学生入学时,很多学校要求填写学生父母祖父母工作单位和职务等信息,该信息可能造成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不公平现象,希望能禁止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收集该信息,只登记父母基本信息即可,那时北京市教委就回应称,该信息严格保密,不对普通教师公布,正在研究取消父母职务信息的收集。
而此前,成都已有类似规定出台。在成都市教育局印发《成都市2021年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入学工作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里,就明确提到:禁止违规搜集学生信息。禁止学校、机构、教职工收取与招生和推优入学相关的学生自荐书、获奖证书、考试成绩、考级证明等材料,不得违规登记与招生有关的学生及家庭信息。
同时,对于违反规定的行为,成都也明确惩罚措施:凡违反“负面清单”(八禁止)的,教育行政部门将会同相关部门,依法依规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并将招生违规情况记入相关学校校长和教师信誉档案,与职称职级评定、评先评优相挂钩;对违反规定的学校责令限期整改,并给予警告、通报批评、取消1-3年评优评先资格等处理,视情节轻重对校长给予通报批评、取消1-3年评优评先资格、撤销(或报请撤销)荣誉称号,直至撤职等行政处分;对违反规定的民办学校给予压减当年或次年招生计划、取消招生资格,直至依法吊销办学许可证等行政处罚。
短评:杜绝“因财施教、因权施教”,需关注执行力度
如今,教育公平越来越受到群众关注,而学校采集家长职务和收入信息,无异于戳中了教育平等的痛点。很多家长会担心孩子在学校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因此,禁止学校采集家长职务和收入信息,杜绝“因财施教、因权施教”,从落实教育公平的角度来说是给大家一颗“定心丸”,展现出从上到下对教育公平的坚定维护。
其实,无论家长从事怎样的工作,在学校里,孩子都只有一个身份:学生。不应该被打上标签:某某局长的孩子、某某医生的孩子……确保教育公平,无论是学校还是主管部门,都应对收集家长信息的范围、用途等有明确的规定。
一直以来,学校采集家长的必要信息,是教师和家长之间增进彼此了解,共同促进学生成长的方式。可是对于沟通和信息互享的“边界”在哪里?这当中的分寸该如何把握?除了“严禁”以外,我们更需关注执行的力度。
采集家长职务和收入信息,你也遇到过吗?对此,你怎么看?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赵子君 责任编辑 何齐铁 编辑 宋和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