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诗歌150首(古代文学常识学习笔记)
汉代诗歌一代有一代的代表文体,一般来说,汉赋被视为汉代的代表文体,但实际上,汉代的诗歌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乐府诗和东汉的文人诗,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汉代诗歌150首?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汉代诗歌150首
汉代诗歌
一代有一代的代表文体,一般来说,汉赋被视为汉代的代表文体,但实际上,汉代的诗歌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乐府诗和东汉的文人诗。
乐府本来是音乐机构的名称,秦朝时就已经有了,西汉在哀帝之前常设这一音乐管理部门。哀帝时,乐府人员遭到大量裁减,以后,汉代就没有了乐府这一建制。西汉的乐府机关既组织文人创作歌诗以供朝廷享宴、祭天时来演唱,又在民间广泛搜集各地的歌谣。东汉的乐府诗则主要由另一个类似于乐府的音乐机构——黄门鼓吹署负责搜集、演唱。这些经过汉代乐府机构或职能相当于乐府的音乐机构搜集、保存、组织文人创作的诗歌就是两汉乐府诗,简称乐府,它是汉代诗歌的精华。
魏晋时期还有人沿用一些旧的乐府歌辞,六朝时有人专门收集两汉乐府诗。到了宋代,郭茂倩将汉代到唐代的乐府诗搜集在一起,编成《乐府诗集》,在书中,他将乐府诗一共分成12类。今天保存下来的两汉乐府诗数量最多的是相和歌辞,郊庙歌辞、鼓吹曲辞和杂歌谣辞中也有一些。《乐府诗集》中可以肯定是西汉乐府诗的是《大风歌》、《安世房中歌》17章、《郊祀歌》19章、《铙歌》18首,还有几首民歌,其他的都是东汉的作品。
两汉乐府诗的作者既有帝王、文人,也有平民百姓。他们受到日常生活事件的激发而进行创作,作品现实针对性很强,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之作,其中广泛涉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首先是描写爱情和婚姻的主题。
这是两汉乐府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一类。它们大部分来自民间,出自中下层文人之手,在表达感情时,无论是爱还是恨,多是泼辣大胆、直截了当的。如著名的《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诗中为了表达自己对爱情的坚贞不移,列举了五种正常情况下不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高山变平地、江水枯竭、冬天打雷、夏天下雪、天地合为一体,发誓说只有这五种情况同时出现才会和心爱的人分开。可以想象女子对爱人的感情是多么的执著与热烈。
而一旦发现对方变了心,这种由爱而来的恨就变得那样的强烈,如《有所思》:“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本来女子准备好了珍贵的美玉装饰的簪子要送给思念的情人,但听说对方另有所爱,就毅然决然地要把礼物折断烧毁,并表示从此以后,不再思念对方。这首诗读来让人觉得真实,诗中细腻地刻写出了处于恋爱痛苦之中的女子的矛盾心理,女子虽然对爱人的变心恨得那样彻底,表现得如此决绝,可是诗的最后也流露出丝丝的无奈和犹豫。
再如《上山采蘼芜》则是写弃妇与故夫偶遇的故事。被抛弃的妻子问前夫现在的妻子怎么样,尽管男子在比较后认为“新人不如故”,但还是抛弃了原来的妻子。诗中没有说明抛妻的具体原因,读来却让人深思。
汉乐府的杰作《孔雀东南飞》描写的也是一出婚姻的悲剧。作为我国第一篇长篇叙事诗,这首诗以350多句、长达1 700多字的篇幅,用朴素的语言,完整地叙述了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悲欢离合。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和勤劳美丽的刘兰芝本是一对恩爱夫妻,但因为焦母不喜欢兰芝,对她百般挑剔,最后逼迫焦仲卿休了兰芝。焦仲卿不敢违抗母命,无奈之下,只得先让兰芝回娘家暂住,并允诺说日后将她接回。分手时两人发誓要忠贞于爱情。但兰芝回家后,兄长逼她改嫁给太守之子。兰芝与闻讯赶来的焦仲卿约好共赴黄泉。最后在太守家迎娶之日,刘兰芝投水自杀,焦仲卿则“自挂东南枝”,两人双双殉情。死后两家将他们合葬,在他们坟前的树上出现了一对鸳鸯鸟。故事通过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悲剧,有力地控诉了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对人的摧残,表现了青年男女们要求婚恋自由的愿望,同时也生动地塑造了一位颇有叛逆色彩的女性形象。这个故事在后代一直流传不息,与《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
其次,汉乐府有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平民百姓的痛苦。
如相和歌辞中的《东门行》“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家中连一点米、一件衣服也没有,生活已经陷入了极度贫困状态,家中的男主人不得不无视妻子的请求与劝阻,抛下妻子儿女去铤而走险。而《妇病行》写一个生病的母亲临死之前将孩子托付给丈夫,并对丈夫千叮万嘱,不要让孩子受饥挨饿,也不要打骂孩子,但是丈夫在妻子死后,不得不丢下孩子去外面乞讨,孩子在家中哭着要母亲抱。整首诗读来让人心痛。
《孤儿行》则写出了常年饱受兄嫂虐待的孤儿的痛苦。父母死后,孤儿被兄嫂当成不用花钱的奴仆,千里迢迢外出行商,风餐露宿,“头多虮虱,面目多尘土”,受尽苦难,但寒冬腊月回来后都不敢说苦。回家后立即就有一大堆繁重的家务活等着他来做,一刻也不得休息。孤儿在家中尝不到家庭的温暖,冬天没有御寒的短夹袄,夏天没有遮体的单衣,三月份忙着采桑养蚕,六月份又要收菜摘瓜。而瓜车在路上翻了,路人不但不帮他,反而纷纷来吃瓜。可怜的孤儿只能苦苦哀求吃瓜的人将瓜蒂还给他,好让他回去向兄嫂报数,但他还没走到家门口,就已听见兄嫂的怒骂声。小小年纪的孤儿尝尽人间的痛苦,觉得生不如死,想到死去的父母,竟然想到了轻生。这些乐府诗都是用白描的手法,真实地展现了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百姓的不幸和悲哀。
再次,汉乐府也描写了那些富贵之家的奢华生活。
如相和歌辞中的《鸡鸣》、《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三篇都有对富贵生活的大幅描写。富有人家外面是黄金的门,里面是白玉装饰成的厅堂,堂上的酒樽常满,有来自异域的歌妓浅吟低唱,庭中桂树飘香,堂内华灯高照。庭中有池,鸳鸯成行,鹤鸣东西厢。家中的女子们正在织布,织的也不是普通的布,而是绮罗和绢。这一家的二子是侍郎,骑的马用黄金为络头,回来的时候,路上看的人都会挤满道路。通过汉乐府对平民之家和富贵之家的描写,我们不难想象当时的苦乐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
汉乐府的内容丰富,除了上面所述的主题之外,有一些诗歌以妇女为主角,通过她们来反映社会生活,如《陇西行》、《羽林郎》都是以酒店妇女为主角,《陌上桑》也以美女秦罗敷为主角,写她机智地反抗使君;另有一些诗歌表现了社会动荡、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如《枯鱼过河泣》、《乌生》、《十五从军征》、《战城南》、《饮马长城窟行》等;还有的则表现出对生的渴望,对死亡的厌恶,如汉代流行的丧歌《薤露》:“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将生命和露水相比,认为人命不如露水,又如另一首丧歌《蒿里》:“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写的就是对死亡的凄婉情感,而《日出入》、《艳歌》、《长歌行》、《董逃行》等乐府中则透露出对长生的幻想。同时在汉乐府中还有些诗涉及异域的风情,如《天马》写李广利从大宛获汗血马的事情,而《乐府》写胡商和他的奇异物品。总之,汉代的乐府诗广泛地写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写出了人们的喜怒哀乐,具有极大的价值。
汉乐府也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特别是在叙事艺术方面。在此之前,中国的诗歌如《诗经》、《楚辞》主要以抒情为主,到了汉乐府,叙事和抒情兼有,但叙事诗成就更为突出。许多乐府诗都是情节完整的作品,诗中运用对话、细节描写来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场面描写也更加铺张。可以说,汉乐府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叙事诗的成熟。
不仅如此,汉代乐府曲调来源多种多样,既有中土的音乐,还有少数民族的音乐,它们共同影响了中国的诗歌形式。同时,因为西汉乐府机构搜集了不少当时的五言歌谣,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东汉文人的诗歌创作。到了东汉,五言诗取代传统的四言诗,成为新的诗歌样式,同时也开始产生了完整的七言诗篇。
东汉较早进行五言诗、七言诗创作的文人是班固。他的《咏史》写西汉缇萦救父的故事,诗虽然朴实无华,但却是今天现存最早的完整五言诗,他写竹扇的《竹扇赋》虽然只存有残篇,但这些残存的部分是一首完整的七言诗。
张衡也是东汉五言诗、七言诗创作取得重要成就的文人。他的诗不像班固那样偏于叙事,而是以抒情为主。如他的七言《四愁诗》在形式上,整首诗除了每章首句中间有一个“兮”字外,其他的都是七言诗句。在内容上,诗人按东南西北方位依次描写,写美人以金错刀等物相赠,而诗人虽想以英琼瑶等物相回报,但山高水深、路险天寒,让他不能前往,只能空留满心的烦伤和忧愁。诗歌浓郁的抒情色彩影响了以后的东汉五言诗和七言诗。
从张衡以后,抒情成了东汉文人五言诗、七言诗的主要特点。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秦嘉的三首《赠妇诗》,主要写了秦嘉和妻子徐淑的生离死别,诗中就充满着离愁与怅惘。当然,东汉文人诗歌不是一味的温柔敦厚,到了东汉末年,像郦炎、赵壹、蔡邕等人用五言诗来表达他们对时俗的不满和对现实的批判,愤世嫉俗地大声疾呼、怀才不遇的愤懑成为这一时期诗歌的主要情感。
汉代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的代表是《古诗十九首》。这是收录在《文选》第二十九卷中的一组诗歌,诗的作者是汉代一些没有留下姓名的文人,其中大部分是在外漂泊的失意的游子。这十九首诗并不是作于同一时间、同一地方,但这十九首诗主要写的都是游子和思妇的情感。
《古诗十九首》中有不少诗句表现游子对及早建功立业、显亲扬名的渴望和因为仕宦无望而带来的痛苦,前者也是他们抛家别妻在外游荡的主要原因。如《回车驾言迈》诗云:“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因为人生短暂,他们才急着要早入仕途,让人生能获得不朽的价值。诗人们并不掩饰对功名的渴望,像《今日良宴会》所说:“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贫贱,轗轲长苦辛。”他们不愿意再过贫贱辛苦的生活,而是想要早点占据显要的位置。但是现实不总是如他们所愿,炎凉世态使得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能顺利地登上仕途,于是由此而来的悲观失望、牢骚不满和及时行乐的思想就涌现出来。如《明月皎月光》中表现出的愤激和失意:“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同门好友如今登上高位,但却没有帮助诗人,惹得诗人愤愤地说像功名这样的虚名根本就没有意义。
既然仕途无望,人生短暂,就只好及时行乐,这种情绪在《驱车上东门》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人生免不了一死,就只好趁现在拼命地饮酒,着华服来享受人生,《生年不满百》中的“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同样是及时行乐思想的流露。
在外漂泊的游子最容易想念自己的家乡和家乡的亲人。《古诗十九首》中不少诗篇就是表现游子的思乡情绪的。如《明月何皎皎》写孤身在外的游子,月明之夜因思念家乡而忧愁不已,不能成眠,即使在外有饮宴听歌等许多的乐趣,但游子还是想要早点回去。游子思乡的同时,也在思念自己的妻子,像《涉江采芙蓉》的作者采摘了芙蓉、芳草想赠给自己的妻子,但突然想到长路漫漫,所爱的人在那遥远的地方,无奈之下,诗人只能望着故乡发出感叹:“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不过纵然想归去,但是归乡的道路是那样的漫长,仕宦无着落的游子也没有回去的理由,“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去者日以疏》),这又是何等的悲哀。
有游子就有思妇。如《迢迢牵牛星》中的牛郎和织女银河相隔,相聚无因,而人间的游子与思妇相隔天涯也不能相见。所以与游子的思乡思亲相对应的是家中思妇的盼归。《古诗十九首》对思妇的这一情感进行了生动的表现。当然这些诗的作者未必是女性,很可能是游子的假想,但其中的情感却是那样的真实感人。如《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闺中的少妇正因日日相思而变瘦,而在外的游子可能另有新欢而不想归来,一想到这里,思妇虽无可奈何,但也只能宽慰自己多多加餐。再如《青青河畔草》中的美妇面对大好春光,直接地发出寂寞难耐的感叹。所以,一有远方游子托人捎来的东西,闺中人便会如获至宝,如《孟冬寒气至》中所述的:“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游子的书信被思妇视如珍宝。而《客从远方来》中的游子寄回一段绮,“文彩双鸳鸯”,思妇便会“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总的来说,《古诗十九首》用浅显的语言,生动细腻地勾勒了东汉中下层文人的生活和心理,说它是“五言之冠冕”(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一点也不夸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