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传承史(揭秘茅台的前身是)

提起茅台,总会有人想起茅台酒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怒掷酒瓶振国威”的典故。其实,那时参赛的酒还不是现在的茅台,而是华茅与王茅。现在的茅台酒厂,是1951、1952年仁怀县政府经过没收、接纳和赎买的办法将成义(华茅)、荣和(王茅)和恒兴(赖茅)三家茅台镇上规划最大的私营烧坊国有化而来。

了解茅台,有必要要了解三茅(华茅、王茅及赖茅),其中华茅尤为重要,因为它不仅是最早的“茅台”,并且是巴拿马金奖的获得者、酿酒规划最大及其三大酿酒师傅被人称为“茅台三郑”。

华茅的前身是“成义烧坊”

在国有化建立贵州茅台酒厂的三家烧坊里,建立最早的是华家成义烧坊,其前史可追溯至清朝同治年间。华家客籍江西,康熙年间入黔经商,依托贩运川盐发家。

据华家后人华问渠解放后的口述文章记载,华家初步酿酒始于咸丰举人华联辉。而他造酒的原因,是祖母彭氏想念茅台镇“味醇而香”的好酒。茅台镇原是川盐入黔口岸,华家终年往来于此。

茅台传承史(揭秘茅台的前身是)(1)

▲华茅的影印资料

据记载,华联辉字柽坞,江西省临川人,其始祖在康熙末年来贵州经商后定居遵义。华联辉主要经营盐业,开设“永隆裕”盐号,是贵州首屈一指的大盐商。华联辉到茅台之后,发现这里的烧坊已被夷为平地,于是就买下一块土地,找来旧时的酒师,在原址上建起了作坊,早期名为“成裕烧房”。

酿出的酒经彭氏品尝,确定这正是她年轻时喝过的酒,于是中断多年的茅酒生产就这样恢复了。最初约十年间,华氏的酒仅供家庭饮用和馈赠、款待亲友。谁知亲友们交口称赞,求酒者接踵而至,于是,具有敏锐商业头脑,善于捕捉商机的华联辉立即扩建酒坊,对外营业,并将酒坊定为“成义烧坊”。

茅台传承史(揭秘茅台的前身是)(2)

▲成义烧坊的老照片

华茅夺得巴拿马金奖

1882年—1915年,成义烧坊年产1500—2500公斤,主要销往茅台镇,少量销贵阳,1915年茅台酒荣获巴拿马金奖,加之川黔、川滇、黔桂的公路开通,茅台酒市场扩大,年产增加到15000公斤,产品主销贵阳,包装也有改进。

茅台传承史(揭秘茅台的前身是)(3)

▲1918年,贵州省公署对茅台酒巴拿马金奖之争的裁决书

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成义”、“荣和”(华茅和王茅)两家的酒作为名优特产送展,当时农商部来加区分,一概以“茅台造酒公司”的名义送出,统称“茅台酒”,展会上茅台酒以其特有的优点征服了各国的评酒专家,被誉为世界名酒,与法国科涅克白兰地、英国的苏格兰威士忌并称为世界三大蒸馏名酒,从此蜚声中外。获奖后王茅和华茅为国际金奖的所属争执不下,县商无法裁决,官司打到省府;1918年由贵州省公署下文调处:两家均有权使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奖”字样,奖牌由仁怀县商保存。

民国初年采用紫陶圆罐盛酒,500克小包装,商标用红底木刻印刷黑字,注明烧房回沙茅酒,并将“货真价值、童叟无欺”八字印在烧房字样的左右两边,瓶颈的封口原用猪尿包皮,易损坏,后打破陈规,改用圆柱形,小口陶酒瓶,商标印上郑珍诗句“酒冠黔人国”。

茅台传承史(揭秘茅台的前身是)(4)

1935年,四川成都举行的“西南各省物资展览会”上,“成义烧坊”的华茅酒获特等奖。

华茅后人扩大酿酒规模

1944年,华联辉之孙华问渠扩大规模,窖酒池从12个增加到18个,1947年,产量达到21600公斤。

1951年—1952年,仁怀县人民政府将“成义烧坊”收购并公有化,“成义烧坊”更名为“贵州省专卖事业公司仁怀茅台酒厂”(即今天的茅台酒厂)。

茅台传承史(揭秘茅台的前身是)(5)

▲茅台酒厂购买“成义烧坊”的契约

同时,通过购买、没收的方式,将茅台镇名气最大,规模最大的其他两家私营酒坊“荣和烧坊” “恒兴烧坊”(“华茅”“王茅”“赖茅”)与成义烧坊合并,成立了国营茅台酒厂。

茅台传承史(揭秘茅台的前身是)(6)

▲“成义”、“荣和”、“恒兴”三家烧坊合并的相关档案

“成义烧坊”三大酒师—郑义兴、郑永福、郑银安入主茅台酒厂,史称“茅台三郑”。

“华茅”除了产酒,还诞生了白酒祖师爷张支云。张支云曾在年少时期拜掌酒师傅郑应才为师,并开始酿酒生涯。几十年过去,张支云被称为中国酱香型白酒健在的祖师爷、酒文化的活化石。

从此,“华茅”品牌隐遁起来,华茅留给世人的印象是那“怒掷酒瓶振国威,香惊四座夺金奖”的惊世一摔,以及“风来隔壁千家醉,雨过开瓶十里香”的流芳美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