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完整版国学品读(孟子详释149万章下1伯夷目不视恶色)

万章下[导语],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孟子完整版国学品读?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孟子完整版国学品读(孟子详释149万章下1伯夷目不视恶色)

孟子完整版国学品读

万章下

[导语]

《万章下》共九章,三章语录,六章对话。对话主要在孟子与万章之间,话题主要涉及圣贤处世之道、入仕原则、交友原则、为官之道、君臣关系等等。

学而优则仕是历代士子们心中最正统的人生之路。真实的儒者汲汲于官位却不为升官发财,而是为国为民。他们志趣高洁,违背仁义、丧失尊严的官坚辞不就。不以牺牲人格为代价为官,不通过不正当的途径谋官,不超越礼法规范谋官。

10.1伯夷目不视恶色

10.1[原文]

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①。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②。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③。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④。

“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⑤’。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⑥’。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⑦。

“柳下惠不羞于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⑧。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⑨’。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⑩。

“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⑪。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⑫。”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⑬。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⑭。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⑮。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⑯。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⑰。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⑱。”

10.1[通释]

孟子说:“伯夷眼睛看不得丑陋的现象,耳朵听不得难听的话;不是自己理想的君主不侍奉,不是自己想要的民众不役使。天下在正道上运行就积极进取,天下不按正道运行就退避隐居;忍受不了在凶暴统治出现的地方生活,忍受不了在有强横野蛮百姓的地方居住;想着和乡下人相处像穿着上朝的服装戴着官帽坐在污泥炭灰上似的。在商纣王的时候伯夷隐居在北海边来等待天下回归清明。所以受到伯夷风范感染的人,贪婪的走向了清廉,懦弱的有了志向。

“伊尹说‘侍奉谁不是侍奉君主,役使谁不是役使民众’,天下在正道上运行出来做官,天下不在正道上运行也出来做官。说‘上天生养这些民众,让先明事理的人唤醒后明理的人,让先觉悟的人唤醒后觉悟的人。我是上天养育的民众中先觉悟的人,我要用这个尧舜之道来唤醒上天养育的民众’。想着天下男男女女的民众有没接受尧舜之道恩惠覆盖的,就像自己推着使他们进入沟壑一样——伊尹把天下的重担自己挑在肩上。

“柳下惠不把侍奉不干净的国君看作是羞耻的事,不拒绝低级官职;在官位上一定按既定的原则行事不埋没有才能的人,做隐士并不抱怨,处境艰难也不悲观。随随便便地与乡下的人相处不忍心离开‘你是你,我是我,即使你赤身裸体地在我身旁,你又怎么能玷污我呢’,所以受到柳下惠风范的感染的人,鄙陋狭隘的向宽容转变,刻薄的向厚道靠近。

“孔子离开齐国托着淘好的米就走,离开鲁国时说还是慢慢地走吧——离开父母之国应有的态度。该快一些就快一些,该坚持下去就坚持下去,该留下来就留下来,该出来做官就出来做官——就是孔子。”

孟子说:“伯夷是圣人中自命清高的人,伊尹是圣人中勇于担当的人,柳下惠是圣人中包容合群的人,孔子是圣人中因时而变的人。孔子叫做汇集了圣人们的重要优秀品质,汇集了圣人们的重要优秀品质就像演奏音乐金钟发出声音玉磐也跟着它协调地振动响起来。金钟发声就是音乐开始出现的旋律节奏,玉磐跟着它振动就是音乐整个过程始终遵循这个旋律节奏。音乐开始出现确定的旋律节奏是智慧的事情,音乐过程始终遵循这个旋律节奏是圣明的事情。就像在百步之外射箭,箭到达了目标范围在于你的力量,箭射中了目标就不在于你的力量了。”

10.1[注释]

①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伯夷眼睛看不得丑陋的现象,耳朵听不得难听的话语;不是自己理想的君主不侍奉,不是自己想要的民众不役使。不视,看不得。恶色,不好的颜色,比喻丑陋的现象。不听,听不得。恶声,难听的声音,比喻难听的话。非其君,不是自己理想的君主。

②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天下在正道上运行就积极进取,天下不按正道运行就退避隐居;忍受不了生活在凶暴统治出现的地方、强横野蛮百姓居住的地方;想着和乡下人相处像穿着上朝的服装戴着官帽坐在污泥炭灰上似的。治,天下稳定,在正道上运行。乱,天下不在正道上运行,人们背离常态行事。横政,凶暴的统治。横,音hèng。之,分别放在“横政”与“所出”,“横民”与“所止”这两个主谓短语之间取消各自短语的独立性。所出,出现的地方。横民,强横野蛮的百姓。所止,存身的地方,居住的处所。不忍,忍受不了。居,处(chǔ),住在,存身于。思,想着。如,像……似的。以,动词,穿戴。朝衣,上朝时穿的服装。朝冠,上朝时戴的官帽。于,在。涂炭,泥淖和炭灰中,喻污浊之地。

③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在商纣王的时候伯夷隐居在北海边来等待天下回归清明。以,来。第二个“之”,放在“天下”与“清”这个主谓短语之间,取消该短语的独立性。清,清明,作动词,变清明,回归清明。“以待天下之清也”中的“之”也可以处理成动词“走向”,这时“清”是形容词。

④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所以受到伯夷风范感染的人,贪婪的走向了清廉,懦弱的有了志向。闻,受到感染。顽夫,本性贪婪之人。廉,清正有棱角。懦夫,软弱胆小之人。

⑤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说侍奉谁不是侍奉君主,役使谁不是役使民众;天下在正道上运行出来做官,天下不在正道上运行也出来做官。何侍,侍奉谁。非,不是。何使,驱使谁。

⑥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说上天生养这些民众,让先明事理的人唤醒后明理的人,让先觉悟的人唤醒后觉悟的人。我是上天养育的民众中先觉悟的人,我要用这个尧舜之道来唤醒上天养育的民众。第一个“之”,放在“天”与“生斯民”这个主谓短语之间,取消该短语的独立性。斯,此,这。先知,首先知晓,在众人知晓之前知晓。觉,觉悟,唤醒,使……觉醒。第二个“之”,放在“天民”与“先觉者”这个主谓短语之间,取消该短语的独立性。此道,指尧舜之道。此民,指“天生斯民”。

⑦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想着天下男男女女的民众有没接受尧舜之道恩惠覆盖的,就像自己推着使他们进入沟壑一样——伊尹把天下的重担自己挑在肩上。与,接受。被,覆盖。泽,恩惠。若,就像……一样。内,同“纳”,使……进入。破折号起到了高度概括的作用,相当于“就是这样”。其,他,指伊尹。自任以天下之重,即以天下之重自任,把天下的重担自己挑起来。

⑧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柳下惠不把侍奉不干净的国君看作是羞耻的事,不拒绝低级官职;在官位上一定按既定的原则行事不埋没有才能的人,做隐士并不抱怨,处境艰难也不悲观。羞,意动用法,以……为羞耻。污君,不干净的国君。进,做上了官。隐,埋没。贤,名词,有才能的人。以,按……行事。遗佚,也作“遗逸”“遗轶”,隐居,做隐士。佚,音yì。怨,抱怨。厄穷,处境艰难。悯,悲观。

⑨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随随便便地与乡下的人相处不忍心离开,你是你,我是我,即使你赤身裸体地在我身旁,你又怎么能玷污我呢。乡人,都城以外的乡下人,区别于都城人。由由然,随随便便的样子,自然的样子。袒裼裸裎,音tǎn xī luǒ chéng,指脱衣露体,不文明的行为。袒裼,露臂;祼裎,露体。焉能,怎么能。浼,音měi,玷污。

⑩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所以受到柳下惠风范感染的人,鄙陋狭隘的向宽容转变,刻薄的向厚道靠近。鄙夫,鄙陋狭隘的人。宽,宽容。薄夫,刻薄的人。敦,厚道。

⑪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孔子离开齐国托着淘好的米就走,离开鲁国时说还是慢慢地走吧——这就是离开父母之国应有的态度。第一个“之”,放在“孔子”与“去齐”这个主谓短语之间,取消该短语的独立性。去,离开。接淅,托着淘好的米。接,承,用器皿托着。淅,已经淘好控去水的米。破折号相当于“这正是”等。道,值得奉守的规矩,应有的态度。

⑫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该快一些就快一些,该坚持下去就坚持下去,该留下来就留下来,该出来做官就出来做官——这就是孔子。速,快速。而,相当于“就”。久,持久,坚持下去。处,音chǔ,居住,留下来。仕,参政,做官。破折号相当于“这就是”。孔子也,判断句。

⑬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伯夷是圣人中自命清高的人,伊尹是圣人中勇于担当的人,柳下惠是圣人中包容合群的人,孔子是圣人中因时而变的人。四个单句分到为判断句。清,清高。任,有责任,有担当。和,善于融合,合群。时,时机,作动词,见机行事。因时而变,随时变通。

⑭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孔子叫做汇集了圣人们的重要优秀品质,汇集了圣人们的重要优秀品质就像演奏音乐金钟发出声音玉磐也协调地跟着它振动响起来。第一个“之”,放在“孔子”与“谓集大成”这个主谓短语之间,取消该短语的独立性。集,汇集。大成,大的成就或主要的优秀品质。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判断句。金声,主谓短语作动词,金钟发声。金,古乐器,金钟。玉振,主谓短语作动词,玉磐跟着……振动。玉,古乐器,玉磐。第二个“之”,代词,指金声确定的节奏旋律。

⑮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金钟发声就是音乐开始出现的旋律节奏,玉磐跟着它振动就是音乐整个过程始终遵循这个旋律节奏。两个句子都是判断句。始,开始出现。条理,音乐的章法,这里指音乐表现出的节奏旋律层次。终,终结,这里指音乐到结束的整个过程。

⑯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音乐开始出现的节奏旋律是智慧的事情,音乐过程始终遵循这个旋律节奏是圣明的事情。两个句子都是判断句。智,智慧。圣,圣明。

⑰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智慧就好比是技巧,圣明就好比是力量。譬,打比方说,就好比。巧,技巧。力,力量。

⑱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就像在百步之外射箭,箭到达了目标范围是你的力量,箭射中了目标就不是你的力量了。“其至尔力也”与“其中非尔力也”均为判断句。由,通“犹”。其,指发射出的箭。至,到达目标。中,音zhòng,射中。

10.1[解读与点评]

伯夷之风是什么风?是绝不同流合污。伊尹的理想是什么?是以天下为己任。柳下惠之风是什么风?是出淤泥而不染。孔子的行事原则是什么?是见机行事,因时而动,无可无不可。

孟子此文并不是简单的罗列现象,他的陈述语言之间存在着有机的逻辑联系,仅以他开始陈述的伯夷的内容为例来分析:

“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语言间的逻辑关系是,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所以才有了以下的情况和行为表现。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所以“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因“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所以“治则进,乱则退”;表现为“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所以另一种表现为“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这里既有总分的因果关系,又有递进的因果关系。

关于伯夷、伊尹、柳下惠的内容在《孟子》中多见,可参看相关篇章的内容及注释,如《公孙丑上5尊贤使能》《公孙丑上9伯夷非其君不事》注释②和《离娄上13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注释①。

“自任以天下之重”,即以天下之重自任,把天下的重担自己挑起来。这不是文言特殊句式,而是一种常见的句式,它的语法成分为:

自任<以天下之重>

“以天下之重”是“自任”的补语,通释成现代语言,按现代语言的习惯是状语:

[以天下之重]自任

即:

自己[把天下的重担]挑<起来>

“进不隐贤必以其道”是一个由连动短语构成的单句,意思是“做官一定按既定的原则行事不埋没有才能的人”。它的语法成分为:

[不]隐贤<必以其道>

“进”“隐”是连动谓语,“贤”是其中一个宾语,“不”是状语,“必以其道”是补语,通释成现代语言,按现代语言的习惯“必以其道”也变成了状语:

[必以其道][不]隐贤

即:

[一定][按既定的原则行事]做官[不]埋没有才能的人

注意,“进不隐贤必以其道”此句的主语是承前省略的“柳下惠”。

解读本章时,我捕捉到了一些比较关注的信息,比如孔子周游列国曾前往过齐国。

关于“接淅而行”,释“冒雨而行”也通。

什么是“集大成”,汇集他人的最大优点而加以发展。孔子的“集大成”是汇集圣人们重大的优点,达到灵活应用的程度。

“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是个比喻句,也是判断句。“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这一组文字通过“比喻再比喻”称赞孔子集中了圣人们的重要优秀品质,有智慧、有韬略、有技艺、有能力,能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地应对事物。“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是说百步之外射箭达了目标范围靠的是力量,箭射中了目标靠的是智慧、是技术能力。

本章有成语“先知先觉”“接淅而行”“集大成”“金声玉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