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姓氏来历 姓氏文化探源屈姓

屈姓氏来历 姓氏文化探源屈姓(1)

姓氏释义

1.弯曲;使弯曲

2.屈服;使屈服

3.理亏

4.委屈;冤枉

5.姓。

姓氏起源

源流一

屈姓氏来历 姓氏文化探源屈姓(2)

源于姬姓出自远古黄帝后裔狂屈竖,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著名的清朝学者张澍在《姓氏寻源》中记载:“黄帝传有屈竖。”史书在典籍《国学·子部·道家》中记载:“黄帝理天下,始以中方之色称号。初居有熊之国,曰有熊帝,不好战争。当神农之八代榆冈始衰,诸侯相侵。以黄帝称中方,故四方僭号,亦各以方色称。佥共谋之,边城日骇。黄帝乃罢台榭之役,省靡丽之财,周戎士,筑营垒。帝问于首阳山。令采首山之金,始铸刀造弩。有于东海流波山得奇兽,状如牛,苍身无角一足,能出入水,吐水则生风雨,光如日月,其音如雷,名曰夔牛。帝令杀之,以其皮冒之,以为鼓,以击之,声闻五百里。帝令军人吹角为龙鸣,此鼓角之始也。

屈姓氏来历 姓氏文化探源屈姓(3)

于是又令作蹴踘之戏,以练武士。黄帝云:“日中必熭,操刀必割。”狂屈竖闻之曰:‘黄帝知言也。’”狂屈竖,为黄帝属下武将,后在平定蚩尤之乱时立有大功。他十分钦佩黄帝的德政,一直认为“武非决世”,就是单凭武力不能解决世间的所有问题。因此,当黄帝说“日中必熭,操刀必割”时,他非常赞同这个辨证的道理。

屈姓氏来历 姓氏文化探源屈姓(4)

最古早的屈氏,当始于狂屈竖,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该支屈氏正确读音作Qué(ㄑㄩㄝˊ)。

源流二

源于有扈姓,出自夏王朝时期的屈骜,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屈骜,亦称大廉侯,是夏王朝初期西戎民族有扈氏部落的首领,建有屈骜城。屈骜城在夏王朝初期,被夏王启讨伐所灭。屈骜也是屈氏的最早祖先之一,其后裔子孙时代称屈氏至今。该支屈氏正确读音作Qū(ㄑㄩ)。

源流三

屈姓氏来历 姓氏文化探源屈姓(5)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莫敖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楚武王熊通有个儿子叫熊瑕,官至莫敖,位于令尹之下。楚武王封熊瑕于屈地(今湖北秭归),并把屈作为熊瑕的食采之邑,其后史称为屈瑕,或莫敖瑕。关于屈地所在,一说在今陕西丹江上游的商县附近,二说在今河南淅川县东、湍河以西的邓县与内乡县交界处,三说在今湖北南漳县西北,四说在今安徽淮河中游南岸的怀远县西南,五说在今南漳县西南,即今荆山山脉的龙潭顶。虽屈地之说有五,但按屈瑕的家族世代生活和发展于秭归地区来看,其第二个说法比较“靠谱”。在屈瑕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封地名称为姓氏,称屈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屈氏正宗。在整个战国时期直至秦朝末期,屈氏、景氏、昭氏皆为楚国公族中最有势力的三个氏族大宗,其屈氏族人中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伟大的楚国诗人屈原。该支屈氏正确读音作Qū(ㄑㄩ)。

源流四

屈姓氏来历 姓氏文化探源屈姓(6)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公子姬夷吾封地,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屈,就是今天的山西省吉县,是春秋时期晋国公子姬夷吾所驻守、居住之地,出产良马。这在史籍《左传·僖公二年》重有记载:“屈产之乗。”周惠王姬阆十一年,晋献公姬诡诸派公子夷吾守护屈邑。公元前655年,姬夷吾遭到骊姬之乱的迫害,逃到梁国避难。梁伯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姬夷吾,还生下一男一女。男孩取名为姬圉,就是后来的晋怀公,女孩则取名为姬妾。

屈姓氏来历 姓氏文化探源屈姓(7)

周襄王姬郑元年,晋献公逝世,大夫里克杀了骊姬,然后派人往梁国迎接姬夷吾。姬夷吾听了吕省的劝告,怀疑里克迎接他有阴谋,怕有生命危险,因此贿赂秦穆公嬴任好请求护送,并许诺将来会把晋国的河西之地奉献给秦国。秦穆在周襄王三年派秦军护送即夷吾回国即位,是为晋惠公。晋惠公即位后,立即毁约,在韩原之战中,晋惠公拒绝让庆郑驾驶他的战车。作战时,晋惠公的战车被陷在烂泥里,跑不动,秦军逼近,晋惠公这才赶紧命令庆郑驾御战车,而庆郑却置之不理。结果晋军大败,晋惠公被俘,差一点被杀了祭祀天帝。晋惠公在位期间,使晋国处干“失道寡助”的地位,丧失了与其他大国争衡较短长的资格。在晋惠公留居在屈邑的庶支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屈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屈氏正确读音作Jué(ㄐㄩㄝˊ)。

还有一些屈姓后人属于少数民族汉化改姓而来。

历史人物

说到屈姓后人,最为人们所熟知的莫过于屈原先生了。

屈原,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姓氏来历 姓氏文化探源屈姓(8)

屈原是个诗人,从他开始,中华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称“骚体”),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一篇,《天问》一篇,《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章》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远游》《卜居》《渔父》各一篇。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一篇。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怀疑《远游》以下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笔。据郭沫若考证,屈原作品,共流传下来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离骚》《天问》《招魂》各一篇。

屈姓氏来历 姓氏文化探源屈姓(9)

然而屈原除了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之外,还是楚国后期主持变法的政治家。其主持的草宪变法,通过健全楚国的法律,使各种制度都能有明确的法律保障,从而实现了“国富强而法立,属贞臣而日娭”的结果。但这一变法运动也由于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为日后屈原去国埋下了伏笔。

那个时期的战国社会早已是礼崩乐坏,各诸侯国之间毫无道义、信用可言,有的只是赤裸裸的利害关系,而且兼并战争激烈。这个特殊的时代要求当时每一个国家都要讲究生产效率,要将国家的财富尽可能地用于军事军备建设,而不是被庞大的不劳而获的旧贵族消耗。不得不说,楚国当时的社会制度确实存在很严重的问题,若不进行改革,很难顺应那个时代的发展要求,很难自我保全。

屈姓氏来历 姓氏文化探源屈姓(10)

屈原非常明白这些,他知道唯有变法,改变现状才能使楚国图生存。但他同样也明白变法革新势必要消弱旧贵族们的利益,而这样做当然就会危及到他自身的安危甚至是生命。往昔楚悼王时的吴起,在变法过程中,打击旧贵族特权,在失掉楚悼王这个靠山后,被旧贵族乱箭射死;在秦国变法的商鞅,因变法触怒旧贵族,死后仍旧被五马分尸。这些离自己并不遥远的鲜活个例,如同振聋发聩的警钟,不断冲击着屈原的心灵防线,但屈原依旧接受了楚怀王交给自己的任务,实施变法革新,因为这样做正与他的理想相一致。

由于史料的匮乏,对于屈原起草的法令,以及具体的变革措施,已经不可以详知,但是从他的诗歌作品《九章》中,我们还是可以隐约看到当时变法的影子。屈原在诗篇《惜往日》中说:

“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时。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娭。”

屈姓氏来历 姓氏文化探源屈姓(11)

明确讲述自己是受楚怀王之任命而进行变法革新的,在具体的措施中他注重吸收采纳楚国先祖优秀的治国方法,重视人民,重视对贤臣才士的任用,任人唯贤,不任人唯亲,坚定实施依法治国。健全楚国的法律,使各种制度都能有明确的法律保障。从“国富强而法立,属贞臣而日娭”的结果来看,屈原的这次变法革新,应该取得了一定效果,楚国的很多事务都交给了屈原等忠贞的大臣处理,楚怀王自己则变得很轻松。由此可以肯定以民为本,任人唯贤,依法治国,应该是屈原变革的核心内容。

屈姓氏来历 姓氏文化探源屈姓(12)

具体来说,在战国时代那种动乱的环境中,只有打击旧贵族势力,集中君王的权力,实施有效的官僚制度,任用有才干、有贤能的人,集中国家的财力、物力积极向外扩张,才是国家发展的正确方向。但是还有一个需要屈原考虑的问题就是权力都集中到楚怀王的手中以后,他会不会滥用权力,胡作非为呢。历史上独掌大权而胡作非为的君主不在少数,有的甚至断送了国家的命运,如夏桀、商纣、周幽王等等。为了避免集权后君王的胡作非为可能给国家带来危害,屈原实施了两种办法来解决,第一种是用法律来限制,君王要和普通百姓一样要遵纪守法,第二种是“君无为而臣有为”,就是把日常政务交给忠诚的大臣来管理,君王尽可能少的参与政治管理。就是屈原自己所说的“属贞臣而日娭”。

屈姓氏来历 姓氏文化探源屈姓(13)

楚怀王自己也被纳到入法律的约束范围内,虽然他感觉有些不舒服,但为了楚国的强大与发展,却也并没有提出什么异议。变法实施后,显著的效果倒也令他很欣慰,楚国的国力有了进一步的增强,加上又和齐国联盟,西方的秦国虽然十分强大,但不敢轻易侵伐楚国,楚怀王因为有屈原管理着国家事务,一段时间内,过得也非常的悠闲,时常还可以去云梦泽打猎。

但利益受到变法损害的旧贵族们个个对屈原心怀仇恨,他们等待着时机破害屈原。这也为后来屈原去国埋下了伏笔。

屈姓氏来历 姓氏文化探源屈姓(14)

王逸在《楚辞章句序》评价其:“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如石砥,颜如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更应该去了解他,纪念他。

姓氏文化

宗祠楹联

河南世泽;三闾家声

全联典指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为三闾大夫。

节同和靖;詈惮女嬃

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屈复事典。下联典指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事典。

怀忠作赋;讲道寄人

上联典指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事典。下联典指汉朝时期的屈处静事典。

岭南三子承先泽;长安二屈启后人

上联典指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屈大均,初名绍隆,字翁山,番禺人。他以继承屈原精神为己任。其诗感伤时事,揭露清军暴行,与陈恭户、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子”。下联“二屈”,典指唐朝时期的名吏屈突通、屈突盖兄弟二人。长安人。突通曾任隋朝左骑卫大将军。归唐后为李世民部将。消灭薛仁杲后,诸将争抢珠宝,他独无所取。平定王世充,论其功第一,深为唐太宗所敬重。突通之弟突盖,曾任长安令。他正直严厉,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权贵恶徙为之忌惮敛迹。时有“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食三斗葱,不逢屈突通”的美誉。

祀典通明违乱命;儒林翘楚擅芳声

上联典指战国时楚国大臣、文学家屈原的事典。下联典指春秋时楚国莫敖(官名,位次于令尹)屈瑕的事典(指“以以私欲干国”之典)。

传承姓氏文化

弘扬中华精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