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我是你(你以为我是刺客)

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一代诗仙李白病逝。

在他死前,援笔写就如下诗句: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自庄子的《逍遥游》以降,大鹏这种怪鸟就被赋予了其特定的含义,乘风而起、扶摇直上,不可一世。李白一生都爱以大鹏自喻,年少时他去拜谒渝州刺史李邕,被后者轻视,便写下了“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诗句。

在这首诗歌里,李白同样提到了至圣先师孔夫子。

两首诗歌,以大鹏始,以孔夫子终,时隔四十年,李白的初衷仍未改变。

其实,何止四十年,他这一生的志向都未曾改变过。

而这一切,都来源于他那极度自恋的性格。

一首《侠客行》,让世人都以为李白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大侠,其实他真正想做的却是“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道士。

从未出生的那一刻,他的头上就自带光环,他的母亲曾经梦见过长庚星,也就是太白金星,然后就有了李白,这也是他名字的由来。

你以为我是你(你以为我是刺客)(1)

这种关于身世的传说,一般只有王侯将相才配拥有,而李白那时尚是一条蝌蚪,就能与王侯相提并论,或许他的自负便来自于此。

因为这种虚无缥缈的传说,李白对道家天生就有一种亲近感。

他曾写道:“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在他的潜意识里,应该认为自己是天上的仙人,只是一时不慎才来到世间。

所以,他对庄子的《逍遥游》极度迷恋,尤其是庄子提到的那种大鹏,他认为也只有这种遮天蔽日的怪鸟才能够得到自己的青睐。

从这一点我们就能知道,当父母的一定不要骗孩子他是怎么来的,否则会对他的一生造成不可改变的影响。

你以为我是你(你以为我是刺客)(2)

李白生活的年代正是李唐王朝最繁华的开元盛世,他是一个极度自负之人,不仅对道家的逍遥无为迷恋甚深,关于安邦定国一事,他也认为自己是其中翘楚,大丈夫的四方之志便由此而生,于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临走之前,他还对故乡的匡山说了一句情深意长的话: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此时的他豪气干云,却不知道他这一生都无法将身许国。

不得不说,年少时的李白真的很可爱呢。

李白自益州顺江东下,结识了许多朋友,其中有一位名叫司马承祯的道士,对他十分欣赏。

李白写的《大鹏赋》的序言,开头就是:“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若不是这道士对他极力夸赞,绝不会出现在他文章中。

这位声名在外的道士邀请李白留在山中寻仙问道,但李同学此时心系天下,餐风饮露虽是他的至爱,但也要等功成名就才能归隐山林。

于是李白继续东下,到了湖北安陆,取了唐高宗时期的宰相许圉师的孙女为妻,从此在美色的诱惑下蹉跎了十年光阴。

司马承祯应该喷出了一口老血,鹤发童颜的仙师终究比不上花容月貌的小娘子。

可能感应到了老道士的愤怒与无奈,李白偶尔也出门交交朋友,与元丹丘在嵩山隐居了一阵子,又去了东都洛阳一趟,最让他开心的自然是结识了孟浩然,为此他平生第一次当了舔狗,甚至还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可孟浩然觉得他太小了,对他没有多大兴趣,一直冷冷淡淡。

这一下狠狠伤害了李同学极度自恋的心灵,他想起了对他青眼相加的老道士,可司马先生已经去世多年,于是他只能再次东行。这一次,他发誓一定要入朝为官。

当时的风气以干谒为主,即使科举考试在唐朝已经作为正式的选官制度,但能得到名望尊崇之人的举荐,一样能面见天子,李白选择的就是这条路。

至于他为何不通过科举入仕,众说纷纭,本文认为这是李白的天性使然。他能够接受自己给他人呈上诗文以求举荐,却不能接受别人出题而自己作答。

总之,在他与道友们的共同努力之下,他结识了唐玄宗的妹子玉真公主,并得到举荐,天子调羹、力士脱靴、供奉翰林、贵妃捧研就是这段时期发生的事。

有许多人认为李白无政治之才而被唐玄宗疏远,但本文认为李白赐金放还的最主要原因还是性格使然。翻遍史书,能够得到唐玄宗亲自调羹的大臣有几人?可见唐玄宗是真心欣赏李白的才华,但他桀骜不驯又如何能在君王之下长存?还是罢官得了,免得哪一天忍不住砍了他脑袋。

长安之行虽以失败告终,李白还是很开心,因为他遇上了堪比老道士的骨灰级舔狗——贺知章。

李白“谪仙人”的称号就是贺知章传出来的,李白极为喜爱。

在贺知章去世之后,李白写诗怀念,开口就是:“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可见,他能与贺知章成为忘年交,这个称呼功不可没。

这也能够解释,为何李白对杜甫若即若离的原因。

你以为我是你(你以为我是刺客)(3)

赐金还山之后,李白在洛阳与杜甫相识,两人携手共游,日日寻仙仿道、炼丹问药。杜甫是正经的儒家子弟,哪里会真心喜爱采仙草、炼仙丹呢?忍了半年,终究是忍不住了,与李白分道扬镳。后来,他虽然给李白写了很多诗歌,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极力想挽救这段感情,可李白对他已经死了心。

杜甫走不进李白的神仙世界,写再多的诗词都比不上贺知章的一句“谪仙人”来得贴切。

李白的骨子里就是一位道士,只是他接受了儒家的教育,《道德经》里又有一句“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与儒家的入世观念也有相合之处。

因而李白既想当道士,也认为大丈夫在世自当立一番不世功业,这在他身上体现出来,一点也不矛盾。

这也是他为什么如此推崇东晋名将谢安的原因。

李白成不了谢安,但上天还是给了他机会,那就是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的第十一子永王李璘领兵东巡,路过浔阳,闻得李白大名,便邀请他在其帐中效力。李白十分得意,认为收复山河、建功立业在此一举,之后归隐山林,何其美哉。却没想到太子李亨在灵武擅自称帝,遥尊玄宗为太上皇,永王莫名其妙就成了逆臣。李白受其牵连,被判流放夜郎。在白帝城遇赦之后,他写下了传颂千古的《朝发白帝城》。

他泛舟东下,行至江夏,遇上了旧友江夏太守,他写了一篇纵横恣肆的诗歌给老友,希望他能够在朝中举荐自己。

此时,李白已经五十八岁了,寻常人有他这般遭遇,早已心灰意冷,但李白仍旧不改其志,而他自负的性格在这首诗歌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

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

开头就是仙气十足的道门气派,试问谁能做到?

之后又说自己:

“剑非万人敌,文窃四海声。”

名满天下却嫌弃无比,这是人说的话?

但李白就是这样极度自恋的性格,即使到暮年仍然一点未变。

屈原说“虽九死其犹未悔”,他自己却投河自尽。

李白却真正将这句话贯彻了一生,无论是何种境遇他都安之若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许多人嘲笑李白无政治之才,可李白的心志又有几人比得上呢?

也许,正是李白诗歌里的无拘无束才让后人一直觉得他很亲切。

也许,他人生的悲剧只是非要用儒家的躯壳来裹住自己道家的灵魂。

毕竟,在这人世间,若不摧眉折腰事权贵,如何能得开心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