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茹慧 秦腔全本戏(秦腔名家刘茹慧)

1941年农历正月初三,我出生在古城西安一个贫困的多子女家庭。父母亲为减轻家庭负担,便于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8月,把刚刚上学一年的我送入尚友社学艺。回首当年,我对演员的“演”字左旁的三点水,算是有了深刻感受:那是由心血、泪水和汗水铺就的演员生活之路。这条生活之路,凝聚着历数不尽的苦涩,伴随演员终生:流淌汗水练功苦,食不充饥挨饿苦,点灯夜读识字苦,常年流动演出苦。然而艰辛中孕育着香甜,苦涩中包含着幸福。在经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漫长煎熬后,我的文艺生涯开始有了转折。

1956年1月,西安市文化局为了培养年轻演艺人才,成立了秦腔实验剧团。尚友社社长刘光华闻风而动,把我和另外四名青年演员推荐到实验剧团深造。刚到实验剧团,著名秦腔导演惠济民老师就给我排了秦腔传统折子戏《打柴得宝》,并要参与当年6月由省上举办的陕西省首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对我是极大的鼓舞。

刘茹慧 秦腔全本戏(秦腔名家刘茹慧)(1)

《打柴得宝》讲述的是,年轻秀才李小六原有一定资产,但因父亲病故后,放荡不羁,耗尽家产。贤良妻子规劝他“迷途知返,来个浪子回头金不换”,他却置之不理,硬把摆脱困境的希望寄托在“守株也能待兔”的幻想上。谁料,事与愿违,面对穷困潦倒的窘境,李小六迫于生计,只得上山打柴,途经一座破庙,误把一只黄色破碗当宝,与一乞丐为争破碗厮打一团。惠老师倾注心血为我排戏。1956年6月21日晚,《打柴得宝》在民主剧院与观众见面。当时的盛况只能用“一票难求”来形容。怕我紧张,从准备登台到化妆结束,惠老师一直在我身边。

锣鼓点响起,大幕启开,我身着黑色褴褛衣衫缓步登场,并按老师指点的道白要领,遵循“七分念白三分唱”的原则,显得格调清新,流利感人,加之我满脸稚气未脱,格外惹人喜爱。一位上了年纪的观众激情难忍,连声喊“好”!这个意外收获促使我放开手脚演唱下去。李小六上山途中,唱二六板:“不得时家无隔夜粮,犹如鲤鱼困沙滩。有朝一日时运转,得宝聚财好喜欢。”这几句唱,前两句郁闷低沉,后两句显得春风得意,忘乎所以。演至李小六进庙,面对蛛网悬空、尘土扑面的肮脏环境,先用左袖向上一扬,以示拂灰;身子向右一侧,以示避灰;右手抽掉肩上麻绳,两手平托大转一圈,随后站定。几个动作一气呵成,从容匀称,获得满堂彩。

观摩演出结束后,我竟然荣获演员三等奖,从此小有名气。返回尚友社后,先后在《辕门斩子》《庵堂认母》《法门寺》《状元媒》《杨门女将》《铜台破辽》等剧中扮演男主角。

刘茹慧 秦腔全本戏(秦腔名家刘茹慧)(2)

刘茹慧《可堪回首忆当年》节选

编辑/刘军 审核/妍薇 终审/何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