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如何提高写作能力(为何会写作文的都是别人家孩子)

少年作家是怎样炼成的?

今天第一阅读将给大家介绍几位少年作家,他们大多在小学时期就已经出书,成为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孩子”。为什么他们在童年时期就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呢?让我们来揭秘一下吧!

作家如何提高写作能力(为何会写作文的都是别人家孩子)(1)

王安忆佳

生于1999年,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年作家学会主席团委员,出版的个人作品有《丹妮和她的魔法书》、《花开有声》等。

多读书寻找到自己的风格

对于“驾驭各种不同的文风”这个本领,王安忆佳最大的秘诀就是多读书。要读不同作者的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从而影响了各自的文风。在阅读不同风格作品的同时,去体会作者在他的世界里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导演、演员、还是观众。只有多看书,才能驾驭更多的灵感、思维和风格。

注重兴趣之间的互通

王安忆佳除了写作,还喜欢收集车票、船票、机票,因为对王安忆佳而言,兴趣与写作是相通的,因为这些“票”能够给她带来灵感。

绘画对她的写作有很大帮助。绘画优秀的人,思维控制得比较好。写一篇文章,比如写一个童话故事,如果思维控制不好,就无法在脑中构成画面,思想就不会很饱满。脑中有画面,下笔写作就不会太空洞。

父亲的培养与尊重

王安忆佳的父亲王吉彦从事博物馆陈列设计工作,他不懂文学,但是追求“创意”。他鼓励女儿去进行天马行空的“胡编乱造”,去把他们内心所想象的世界,通过自己的画笔、手工或者文字等各种方式表达出来。这个对于激发创造力非常关键。

此外在王吉彦看来,女儿小时候写的作文也很浅显,但是他从来不随意更改女儿的文字,受职业的影响,对他而言,这都是非常珍贵的文物。在他看来,孩子小的时候,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帮助孩子培养一项自己的兴趣最重要。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读者,也是孩子最信赖的老师,所以家长的态度非常关键。

在王安忆佳小升初的阶段,为了考上好中学,她想跟其他同学一样恶补奥数。但是王吉彦并不认为这是唯一的出路,没有为女儿疯狂的报班学习。在他看来,这种疯狂行为最终的结果很可能事与愿违,全面发展很多时候也等于全面平庸。

作家如何提高写作能力(为何会写作文的都是别人家孩子)(2)

张悉妮

生于1990年,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9岁开始发表作品,14岁时,出版70万字长篇小说《童言无忌·三国志》。15岁时,她又写出自传体长篇小说《假如我是海伦》,被誉为“中国的海伦”和“文学千手观音”。

家庭的呵护和教育

张悉妮两岁时的一场高烧导致听力受损,3岁时被确诊为双耳极重度耳聋,是药物性的永久性失聪。于是妈妈从帮她弄懂吹气和说话的区别开始,靠摆舌头,艰难地学会了说话。为了能进入学校读书,获得良好的教育,父母托人买来所有的小学教材和辅助读物,张悉妮在家自己学习。第二年秋天,她终于获得了进入东莞郊区的乡村小学读书的机会,她记得妈妈说:“机会是给你了,能不能把握好,只有靠你自己!”

大量的阅读

从小大量的阅读帮助了悉妮。悉妮看的书与同龄人很不同,从《老子》、《庄子》,到《资治通鉴》,从《物种起源》、《浮士德》,到《时间简史》等,她都不止看过一遍。在她写的很多文章里,都能发现这些书的“影子”。在阅读和思考中,悉妮找到了乐观自信,顽强面对生活的精神力量。

交流的需要

写作是悉妮与有声世界交流的方式,是写作帮她敲开了生活之门。她对自己说:“当你不具备听取语言的能力,也不具有说出语言的能力的时候,文字可以替代你的嘴巴和肢体。如果你不向命运低头,命运就会向你低头。”

作家如何提高写作能力(为何会写作文的都是别人家孩子)(3)

边金阳

生于1993年,9岁时以笔名“阳阳”出版了24万字的魔幻小说《时光魔琴》,后又出版了《秦人部落》、《时空小子高吉拉》等作品,被誉为中国的"哈利·波特"。

宽松的家庭教育

边金阳从小生活在宽松环境里,使得他接受的外部世界的信息更为广泛和丰富,为他以后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阳阳也承认,电视、电脑、卡通和FLASH对他启发和影响不小。

讲故事激发想象力

边金阳从小爱听故事,他的父母便有意识地给他买了很多故事书和光盘。童年的边金阳的生活便浸润在一个个充满神情想象力的故事的海洋中。宽松的生活环境使边金阳形成了随意、率性的生活习惯。也越发丰富了他那原本就充满着神奇幻想的大脑。

讲故事可以有效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边金阳的母亲杨尊红一直特别鼓励边金阳讲故事。 每天放学的路上便成为了母子俩讲故事的时间。而边金阳讲故事的水平也在这个过程中有了很大的提高。

热爱阅读,根本停不下来

边金阳出生时,看到的最多的就是书,看到爸爸最多的时候也是坐在那里读书。因此,边金阳对书有了一种与生俱来的热爱。他时常看书看到凌晨,即使白天再累,晚上也不会忘记读书。读书对他来说,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

作家如何提高写作能力(为何会写作文的都是别人家孩子)(4)

林卓宇

生于1995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5岁就写下首篇作品,11岁出版首部30万字文集,被称为“中国90后作家掌门人”。

父母的重视与培养

林卓宇的父母都从事过教育工作,于是十分注重给林卓宇文学的熏陶,小卓宇3岁起便开始接触中外的各类儿童文学经典,母亲为他提供了上百本精美的立体故事图画书,每天晚上睡前,小卓宇的妈妈便给他一遍一遍反复讲述书中的故事,并指导他学会观察书中的插图。等小卓宇渐渐熟悉了故事内容之后,又由他自己将故事复述出来,一天一夜不断坚持,从未间断。在这种耳濡目染的培养下,使得林卓宇对文字愈发的感兴趣,也从而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热爱阅读助力写作

小学阶段的初期,林卓宇就开始充分的涉猎课外文学作品,校园的课余时间里,他大部分留给了课外阅读。有时他会搬着小凳子去书店,常常看书一看就是几个小时。与此同时,林卓宇开始了大量的文学创作。小学三、四年级,林卓宇进入了自己的写作和阅读最为火热的阶段,书籍与报刊的阅读量在平日之中不断的猛增,而在写作上,他不仅仅能够保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任务,而且经常主动要求在同等时间内完成更多作品。

对自然的情感

在生活之中,林卓宇对各类大自然中的事物蕴含了无比的情感,无论是一草一木,还是山川河流,甚至一片小小的落叶都能够唤起他细腻的情感。他喜欢饲养动物,捕捉昆虫,喜欢种植植物,家门前的杂草丛,以及家中的后院常常是他娱乐的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许许多多斑斓的和许多小生物有关的美好记忆都在小学阶段的前一段经历中发生。这一些点点滴滴,成为他生活素材积累的重要部分。

广泛的涉猎

而他从未间断过广泛的接触着生活,不断获取外界信息,文学给他带来的光环从未影响到他的精神世界的细敏与美好。他珍惜每一次机会游历各地风景并悉心接触生活,同时涉猎阅读的面积不断扩大,为成长过程中的创作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家如何提高写作能力(为何会写作文的都是别人家孩子)(5)

蒋方舟

生于1989年,现任《新周刊》副总编。9岁时出版首部散文集《打开天窗》,11岁时出版的《正在发育》,被公认是“2001年中国影响最大的十本书”之一;从12岁开始在《南方都市报》、《新京报》等报刊开设专栏。

母亲的教育

蒋方舟上小学前,她的母亲尚爱兰所做的重要事情就是为女儿建立智信心。她从来不当着外人说:“我家的孩儿,笨得很!”尚爱兰认为,只要没有先天智力残障,每个孩子都是神童。

除此之外,尚爱兰认为,还应教会孩子像大师一样思考。像大师一样,并不困难,只要对生活的态度不粉饰、不矫情,坦诚地去表现、体味、感悟、剖析生活,特别是自己最熟悉和最有兴趣表现的生活,就可以了。让孩子学会把自己的观察思考整理整理写下来。看、想、写,往复运动,盘旋上升,久而久之,就既有生活又有思想了。思考可以带动对生活的构思和表达。

大量的阅读

蒋方舟两岁多的时候,开始识字,5岁多的时候就开始了成人式的独立阅读,比一般的孩子早一些。于是母亲就扩大“战果”,让她读其他内容相关的书。蒋方舟五六岁时,每周都通过影碟看一两部好电影。看影碟也是阅读,是最直观的图象阅读,还能培养语感。9岁时,蒋方舟就读完了《百年孤独》、《红与黑》和《复活》等大师经典。

最快速度处理作业

蒋方舟之所有游刃有余地写作,也与她一向能用最快的速度处理作业有关。在一年级的暑假,她只用三天时间就完成了暑假作业,第一本书就是在这个暑假开始写的。同样的两个学生,前者整天搅缠在作业中,跟作业搏斗,这个孩子反而比别人更忙,更无法要求他在课堂作业之外,再做任何扩展性的学习。而后者除了完成作业,还有大量的剩余时间,可以做更多有意思有趣味的事情。

善意的谎言

童年时代,妈妈尚爱兰一个善意谎言,从此改变了蒋方舟的轨迹。“虽有些残忍,但锻炼了我专注和耐力。”尚爱兰称,法律规定每个小学生都要在毕业前出版一本书,不然会被抓进警察局。从那时起,蒋方舟开始写作。七岁不到,她写了第一篇六百多字的文章。“我读小学时用笔记本写作,所有的笔记本堆起来有我整个人那么高。”

作家如何提高写作能力(为何会写作文的都是别人家孩子)(6)

马沫克(Oliver Ma)

生于1997年,是生在北京、长在洛杉矶的华裔少年。13岁时,他用不到半年的时间完成了第一本长篇小说《格斗士的抉择》(Gladiator’s Dilemma)。

父亲的影响

马沫克的父亲曾经去过世界很多国家采访,酷爱旅游,写了不少游记。从两岁开始,父亲就带他漫游祖国的山川名胜,和世界各国的历史遗迹。父亲回忆,马沫克三岁的时候在罗马,后来,他写的第一本小说,就是罗马斗兽场里的故事:格斗士的抉择。

大量的阅读

马沫克自幼翻阅父亲给他的“杂书”:5岁时,已读完简写本的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杨家将、东周列国志、拿破仑传等;6岁读完钱伯斯世界历史地图集、圣经的故事、咖啡的故事和世界名狗画册等;7岁读完中国历史地图集、房龙的人类的故事、人类的家园等;8岁读完影响世界的100人排名、毛泽东自传、中国历史图卷、世界历史图卷等。其中,他最喜欢且手不释卷的就是钱伯斯世界历史地图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马沫克写书不是为了给别人看的,而是为了用它代替游戏自己玩的,纯属自我满足。他创作时,全然是在抒发自己的感受和心灵之需,从来不想别人看了有没有意思,或迎合世俗的庸俗胃口。

按照和父母的协议,马沫克(Oliver Ma)玩20分钟游戏,就要学习40分钟。但是游戏太有魅力了,于是他用写小说替代玩游戏,这样他等于所有时间都在玩游戏。而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文学灵感,是玩出来的,不是学出来的。

【看完这几个少年作家的养成记,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都是在父母的悉心陪伴和引导下,从小大量阅读图书杂志、自由地尝试写作,才逐渐成为作家的。这几位少年作家是幸福的,因为他们实现了梦想,学会了用笔表达内心的本领。做为家长,我们能做的就是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帮助孩子爱上阅读,读书、读杂志、读报纸,读一切有意思还能启发思考的内容。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树立信心,让孩子自由写作,最终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