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背后的故事是什么(黄梅戏史上的艺术家们)

黄梅戏背后的故事是什么(黄梅戏史上的艺术家们)(1)

黄梅戏表演

(一)黄梅戏第一位女演——胡普伢。黄梅戏有据可查的第一位女演员当属胡普讶。她是安徽太湖人,生卒年为1870-1936年。她9岁沦为童养媳,自幼喜听爱唱山歌小曲、小调,以后又反复观看了蔡仲贤、韦春台班子的戏曲演出,并不顾婆婆的反对,毅然决然地进入戏班拜蔡仲贤为师(又称“铺堂”,即一拜“戏主神位”,二拜师父,三拜在场的其他师父),当时蔡仲贤班被称为“阴阳班”

黄梅戏背后的故事是什么(黄梅戏史上的艺术家们)(2)

黄梅戏表演

胡普伢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演员,对各种行当都比较精通,尤以唱功见长,受到观众的喜爱。胡普17岁的时候,到石牌镇搭班演出黄梅戏名声远播。以后她带领戏班奔波到湖北、浙江等地演出。她热爱黄梅戏,更爱培养传人,著名的戏曲表演艺术家丁永泉就是她的弟子。

黄梅戏背后的故事是什么(黄梅戏史上的艺术家们)(3)

黄梅戏表演

(二)资梅戏研究专家——陆洪非陆洪非,出生于1923年,望江人,曾当过教师、记者。1951年,他积极主动参与戏曲剧作的审编、创作工作。次年,他被调入安徽省文化局的创作组,不久,他调入安徽省黄梅戏剧团。1979年,陆洪非调入安徽省艺术研究所。他情系黄梅戏,刻苦耕耘,先后改编《天仙配》《女骑马》等大戏,编创了电影剧本《牛郎织女》等。他经过潜心研究,撰写《黄梅戏源流》等重要著作,是一位把毕生心血都献给黄梅戏的剧作家。

黄梅戏背后的故事是什么(黄梅戏史上的艺术家们)(4)

黄梅戏表演

(三)把簧梅戏从农村草台带入城市剧场的领军人物—丁永泉丁永泉(又叫丁老六),是黄梅戏从农村迈入城市的一位重要带头人。丁永泉出生于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的怀宁一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乐意吟唱小曲小调,尤以黄梅曲调为最。13岁时,他拜叶炳池为师,主学昆旦角色,四年后艺满出道演出,时隔一年,他唱红黄梅戏而成名。

黄梅戏背后的故事是什么(黄梅戏史上的艺术家们)(5)

黄梅戏表演

中途历经坎坷,他当过煤窑的矿工,还当过茶馆的小伙计——跑堂。尽管如此的劳苦,但酷爱黄梅戏的衷肠丝毫未变。他在学唱、出演黄梅戏的过程中,曾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因演唱所谓的“花鼓淫戏”而被游街、关押计有八次之多。难能可贵的是他矢志不移,对传统黄梅戏曲剧目的资料搜集、改编、创新笔耕不辍。

黄梅戏背后的故事是什么(黄梅戏史上的艺术家们)(6)

黄梅戏表演

他曾讲过这样的话:“笑,不仅是笑在脸上,要笑在心里,哭也是如此,这样才能笑出戏来,哭出人物来。”他在饰演黄梅戏中人物时,笑、苦皆发自内心,富有强烈的感染力。1926年,丁永泉带领戏班进入安庆公开演出;1933年后,他带领王鑫泉、潘孝慈、查文艳等“好佬”三十余人,在大上海的“月华楼”“太平楼”等剧场演出,圆了从农村“草台”到大城市“舞台”演出的梦。

黄梅戏背后的故事是什么(黄梅戏史上的艺术家们)(7)

黄梅戏表演

抗日战争胜利后,丁永泉在安庆盛情邀来京剧琴师王文治等人,对黄梅戏唱腔进行创新,在不断实践中形成了“花腔”“仙腔”等唱腔过门,开始了黄梅戏有弦乐伴奏的历史。丁永泉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黄梅戏事业,77岁时病故于安徽艺术学校。他的女儿丁翠霞、儿子丁紫臣,乃至孙子丁普生均是黄梅戏的著名演员,享有“丁氏三代黄梅情”的盛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