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灭亡前的太原战役(只有一人率兵赴京勤王)
和议,是北宋时期的一个敏感话题。真宗时的宋辽“澶渊之盟”,仁宗时的宋夏“庆历和议”,说起来都有些沉重,甚至有些窝囊。
不是宋军无能,而是皇帝不想打,在这方面,真宗和仁宗均比不了汉武帝。一纸文书,两国罢兵,天下太平,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呢?即便花点银子,丢点面子,但换来了安定和平,这种缺钙无骨的做法埋下了北宋覆亡的种子。
北宋末年,金人崛起。金国联宋灭掉辽国后,随即把矛头指向了盟友。徽宗谈金色变,吓得把皇位让了出去,自己跑到了亳州;钦宗更窝囊,面对金人铁骑,方寸大乱,也想逃跑,在李纲等主战派的坚持下,才勉强坚守汴京。
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金人渡过黄河,钦宗大惊,立即“遣使督诸路勤王兵入援”,各路勤王之师接到命令后陆续向汴京聚集,“日或数万人”,没几天功夫就“集城下者二十余万”,在人数上远胜于金人的六万人。就在勤王之师准备有所作为的时候,钦宗却与金人“业已讲和矣”(《续资治通鉴》)。
显然,钦宗在走真宗、仁宗的老路子。金人早就摸清了钦宗的底细,知道他是个窝囊废,于是借和谈之名,要求割地、赔款,且地盘广袤,数额巨大。事后,徽宗回京,钦宗也过了几天安稳日子。然而,金人和议是假,瓦解宋军斗志是真,“时既遣使讲和,金人阳许,而攻略自如”(《续资治通鉴》),等各路勤王之师陆续散去,汴京防御虚弱时,他们一把撕毁停战协定,再次燃起战火。
金人翻脸,钦宗始料未及,但他仍对和议抱有幻想,在对金策略上照旧送去了笑脸,希望两国化干戈为玉帛。在这种情况下,宋军诸将“以和议故,皆闭壁不出”,唯恐坏了钦宗的大事。当时,有官员提出“列群勤王之师于畿邑以卫京城”(《续资治通鉴》),提前做好保卫汴京的准备,但钦宗仍拿和议说事儿。
打又不能打,和又和不了,宋廷上下人心惶惶,手足无措。见钦宗如此怂包,金人得寸进尺,遣使入宋“来议割地,欲以黄河为界”,来了个狮子大张口。一贯怯战的钦宗总算盼到了和议,想都没想,满口答应。其实,这又是金人使的阴招,以讲和辅助进攻,以讲和迷惑宋廷,钦宗上了套,宋军也失去了反戈的先机,“割地以成和好,故战守之备皆罢,致金师日逼”(《续资治通鉴》)。
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金人的铁骑再次逼近汴京。钦宗惊魂之余,再次派人“督勤王兵入援”(《续资治通鉴》),要求各路军马保卫汴京。然而,各路军马仍以为钦宗还会跟以前一样与金人讲和,勤王毫无意义,去了也白去,还要来回折腾,索性懒得动了。于是,金人很快便第二次包围了汴京。见各路军马没有动静,钦宗急了,亲自手书信札,命南道都总管张叔夜入京勤王。
张叔夜进士出身,喜欢谈兵论边事,临难无惧色,也是一位“临大节而不可夺”(《跋张嵇仲枢密遗稿》)的名将。张叔夜在民间有“战神”之称,著名的宋江起义就是他搞定的。钦宗对张叔夜非常赏识和器重,危难之时很自然地想到了他。收到信札后,张叔夜带领本部三万军马星夜赶赴汴京,勤王护驾。当时,“勤王之师,无一至者,独叔夜以孤军入卫”(《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这一年,张叔夜六十二岁,年过花甲,仍壮心不已。到达汴京后,张叔夜及两个儿子与金兵交锋四天,斩杀金国两员大将,经过浴血奋战,暂时杀退了金兵。见形势不错,钦宗踌躇满志,再次“遣间使召诸道兵勤王”(《续资治通鉴》),可是“迄无赴者”(《宋史·张叔夜传》),始终没有一路援军前来。
恢复元气后,金兵再次攻城,张叔夜率领手下残兵,仍英勇杀敌,视死如归,金兵也付出极大代价。为此,金人再耍花招,再次提出和议,钦宗大喜过望,命守城将士放下武器,张叔夜正在组织巷战,接到皇命后不得不含泪就范。靖康二年(1127年)正月,钦宗被迫前往金营谈判,随即被扣留,成为人质。
钦宗懦弱昏庸,朝令夕改,特别是在对金策略上的天真稚嫩和反复无常,最终造成了恶果。不久,金人将汴京洗劫一空,徽、钦二帝,后妃、皇子、公主、大臣等一并被掳向北方。途中,张叔夜羞于过黄河,先是绝食,后自杀殉国,时年六十三岁。在北宋亡国之际,徽、钦二帝成为小丑,各路军马成为看客,历史的舞台交给了张叔夜,这位悲情绝世、气盖云天的大英雄。(刘秉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