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红楼梦》的读后感(读红楼梦学写作265)

写《红楼梦》的读后感(读红楼梦学写作265)(1)

写《红楼梦》的读后感(读红楼梦学写作265)(2)

写《红楼梦》的读后感(读红楼梦学写作265)(3)

贾蓉跟贾琏分开之后,先转身“回至里面,和他两个姨娘嘲戏了一回方起身”,到了晚上才回到铁槛寺中。第六十四回由此进入第六个场景(也是最后一个)----“贾琏置别院万事俱备”。归入贾府气运线。

作者安排贾蓉此时跟两个姨娘嘲戏,稍有不妥。贾琏刚刚还对贾蓉推心置腹、百般信赖,转头来贾蓉就偷偷摸摸对贾琏的心仪对象下手,明目张胆,肆无忌惮,品性如此不堪,难以言表。这样的设定,似已完全偏离曹师此前对贾蓉的人物设定,更违背了《红》书只摹写不定性的人物刻画基调。

这个场景篇幅较短,只包含两个子场景:“传喜讯合家计议”、“置别院勒逼退婚”。作者通过这两个子场景,串联起议婚、提亲、安宅、退婚、择日等各个关键节点,进而完成对迎娶尤二姐事件整个过程的描写。

首先是“传喜讯合家计议”。合家,其实包括两个家庭:贾珍家和尤二姐家。按照决定此事的因果关系,作者先从贾珍一家写起。

贾蓉回家后,马上跟父亲汇报情况:“银子已经交给俞禄了。老太太已大愈了,如今已竟不服药了。

贾蓉同学这段台词,总共三个短句,却都以“了”字结尾。作为贾家第五代领军人物,贾蓉同学正是因为口齿伶俐、能力出众,才深得凤姐喜爱。这里的对白设计,更像是小学生作文,全不是贾蓉的语气。

对比‬此前第十回,贾蓉请张太医给可卿诊治,曹师设计的对白是这样的:

贾蓉道:“正是。请先生坐下,让我把贱内的病症说一说,再看脉如何?”、 “先生实在高明,如今恨相见之晚,就请先生看一看脉息,可治不可治,以便使家父母放心。

第十一回,宝玉探望可卿时触景生情,如万箭攒心,不自觉流下泪来,曹师又安排贾蓉安慰道:“他这病也不用别的,只是吃得些饮食就不怕了。

上面两处,只是萧遥随手摘抄的贾蓉语录。

不难看出,曹师设计的对白,中规中矩,有理有节,完美贴合贾蓉读书不用功、但家学渊源的公子哥身份。

反观本回作者的设计,粗鄙放犷,矫揉造作,与人物设定明显不符,完全无法做到根据人物身份和性格特点,度身定制语言风格。

也许正是因为自知对白设计能力欠佳,所以接下来,本回作者只安排贾珍说了一句“其实到也罢了,只不知你二姨心中愿意不愿意。明日你先去合你老娘商量,叫老娘问准了你二姨,再作定夺”,随后长达五百余字,作者再没有为任何人、任何事、设计任何一句对白。这种以第三人称陈述取代场景描写的做法,在《红》书以往、及以后章节中,均未出现,为本回所独有。

贾珍听完贾蓉汇报,简单明确了一下处置思路,便“教了贾蓉一篇话”,安排贾蓉自行去跟母亲尤氏商量。

这一篇话,原本非常重要,但作者写不出来,于是干脆省略跳过,直接写尤氏劝止再三无果,最终无奈放手,以此简单完成贾珍一家人对偷娶尤二姐一事的计议环节。

作者安排尤氏对此事不声不响、放手不管,又与此前曹师笔下关于尤氏的人设发生了明显冲突。也许在本回作者眼里,写小说就是讲故事,其余无关紧要。

萧遥上小学的时候,同学们都曾经对一本叫做《故事会》的刊物非常着迷,结果班主任老师对我们说,同学们要多读《儿童文学》和《少年文艺》,那些才是作家的作品,能够陶冶情操,提高写作成绩。不要看《故事会》,那是闲人的消遣,是精神鸦片。

显然,本回作者乐此鸦片不疲。

接下来写尤老娘一家计议此事。作者依然采用第三人称陈述方式,描写贾蓉如何传达贾珍的表态,如何“又添上许多话”,说得“天花乱坠”,为贾琏谋取信任加分,“不由得尤老娘不肯”。再写二姐“又是水性的人”,先跟姐夫种种,再怨恨错许张华、又喜贾琏有情等等,对此事欣然“点头依允”,完成二姐水性扬花、贪慕虚荣的基本设定。

贾珍和二姐两位关键人物先后答允,两家人计议完毕,“偷娶尤二姨”计划进入实操环节,第六十四回最后一个场景马上进入最后一个节点“置别院勒逼退婚”。

此前贾蓉拟定的偷娶计划,原本有两处困难。一是如何让两家人都欣然同意。本回作者在刚刚过去的计议环节虽然落墨较重,但仅仅是篇幅较长,字里行间并没有写出沟通商量的波折反复、人物心理的纠结变化,完全看不出一点点困难,仿佛这件事毫无阻力,水到渠成。

第二处困难,是如何封锁消息,保守秘密。然而,甫一进入“置别院勒逼退婚”这一关键节点,作者反倒像是突然就忘记了贾琏家里还有“阎王老婆”凤姐这颗定时炸弹,先是让贾珍亲口告知喜讯,接着安排三人一起商议“看房子”、“打首饰”、“置买妆奁”等等迎娶准备事宜,一切工作热热闹闹,恨不能大张旗鼓,广而告之。对比此前贾琏同学连偷个腥都要尽量“作的机密”,这里的情境设定,显然不合情理。此外,贾珍给贾琏找了一房家人,居然是鲍二两口子,令萧遥莫名惊诧。作者是以为读者们都忘记了贾琏跟鲍二之间的恩恩怨怨了么?

接下来写更关键的退婚环节。勒逼张华父子退婚,原本应该是结果,本回作者却把结果当过程,直接写进了文字。至于具体如何勒逼、如何结怨、如何成为后文压垮骆驼的稻草之一,统统没有提及。

贾琏为人谨慎,此前承父命找石呆子讨要祖传的扇子,百般受挫受辱,都没有动过让人“坑家败业”的歪心眼,反而到了退婚这一直接关系偷娶成败的关键节点,直接“勒逼”了事,更是令萧遥惊愕不已。

随后,“贾琏等见诸事已妥,遂择了初三黄道吉日,娶二姐过门。下回便见。” 这里“下回便见”,也是非常奇怪的用法。不过,有此前各种数不胜数的不合逻辑之处打底,这里可以见怪不怪了。第六十四回《幽淑女悲题五美吟、浪荡子情遗九龙珮》至此全部结束。

通篇来看,本回作者处置偷娶尤二姐事件的态度和手法,以及整个第六十四回的情境和对白设计,似乎更接近于当代文人的思维模式。以此推断,或许本回文字的作者,就是近代某位“文坛巨擘”也未可知。

作为颇有价值的反面教材,本回文字当然也可以反复推敲研读,但读者须时时保持警醒,万不可被作者投机取巧的写作方式所迷,甚或丢掉了写作初心。

#红楼梦#

#学写作#

#写小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