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老生步法(戏曲的脚色与行当)

戏曲的脚色与行当

中国古典戏曲把剧中人物称为脚色,也写作“角色”。戏曲演员根据不同的脚色及其表演艺术上的特点,逐渐划分了不同的类型,称为行当。脚色行当是中国戏曲特有的表演体制,这种表演体制是戏曲的程式性在人物形象创造上的集中反映。

戏曲老生步法(戏曲的脚色与行当)(1)

戏曲行当大体不出生、旦、净、丑的范围,但各剧种又有所不同。山西中路梆子的行当称“红、黑、生、旦、丑”,红指须生,黑指花脸。生、旦、净、丑的行当体制,初创于宋元之际,成熟于清初以后。最初的脚色行当只有两个,一个叫参军,一个叫苍鹘,两个作滑稽的对话或动作,引人发笑,有时用以讽刺朝政或社会现象。到宋杂剧、金院本时,脚色行当增加为四至五个,即副末、副净、末泥、引戏、装孤,以副末、副净为主。到宋元南戏和北杂剧时,脚色行当增加为七个以上,由副末、副净为主演变为以正末、正旦为主。到昆腔、弋阳腔兴起后,形成了按人物性格类型分行的比较科学、严密的体制。行当的划分是帮助观众认识人物性格本质的一种比较直观的形式,人物一出场,观众就能从外部造型上对他们的身份、地位、性格、气质乃至品性的善恶、美丑等各方面有一个鲜明的印象,有强烈的剧场效果,行当可以作为戏曲演员进行形象创造的造型基础。行当是戏曲演员的专业分工,这种分工是戏曲表演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这种分工可以促进演员专业技巧的提高。

戏曲老生步法(戏曲的脚色与行当)(2)

下面把生、旦、净、丑这四个主要行当的特点和分支作一简单介绍:

生,主要分老生、小生、武生三种类型。老生,扮演中年或老年男性,性格文静、庄重,其中有唱功老生、做功老生、唱做并重的靠把老生。小生,扮演青少年男子,性格风流、儒雅,其中有翎子生、纱帽生、扇子生、穷生。武生,扮演武艺高强的男子,性格豪爽、英武,其中分长靠武生、短打武生。

戏曲老生步法(戏曲的脚色与行当)(3)

旦,主要分正旦、花旦、小旦、刀马旦、老旦、彩旦等几种类型。正旦也称青衣,扮演庄重的青年、中年妇女,重唱功。花旦,扮演天真活泼或放浪泼辣的青年妇女,表演上着重做功和念白。小旦,包括闺门旦,扮演闺阁小妇,或未出嫁的少女。刀马旦,扮演英姿飒爽勇武的女性,表演上着重武打,有些剧种也称武旦。老旦,扮演老年妇女,性格慈祥、大方,如《杨门女将》中的佘太君。彩旦,也叫“丑旦”,扮演滑稽或奸刁的女性人物,如《拾玉镯》中的刘媒婆。

戏曲老生步法(戏曲的脚色与行当)(4)

净,俗称花脸,以面部化妆运用各种色彩和图案勾勒脸谱为突出标志,表现性格气势豪迈或粗犷的人物形象。净行一般又分为大净、二净两种类型。大净,又称大花脸,京剧称铜锤花脸。二净又称二花脸,京剧称架子花脸。大花脸,如《二进宫》中的徐延昭、《明公断》中的包公,以唱功为主。二花脸,如《李逵下山》中的李逵、《芦花荡》中的张飞、《钟馗嫁妹》中的钟馗、《通天犀》中的青面虎,以做功为主,重身段工架,扮演的角色,人、神、鬼都有。

戏曲老生步法(戏曲的脚色与行当)(5)

丑,从宋元南戏到现代各戏曲剧种中都有这一行当。由于化妆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而俗称“小花脸”,又同净行的大花脸、二花脸并列俗称“三花脸”。传统剧目中,丑行扮演的人物种类既有心地善良、语言幽默、行动滑稽的正面人物,也有奸诈刁恶、悭吝卑鄙的反面人物。按扮演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技术特点,大致可分为文丑和武丑两大类。文丑中又分袍带丑、方巾丑、褶子丑、茶衣丑和老丑等分支。

戏曲老生步法(戏曲的脚色与行当)(6)

丑行表演一般不重唱功而以念白的口齿清楚、清脆流利为主,多用散白。武丑扮演擅长武艺而性格机警、语言幽默的男性人物,讲究语调流利,动作轻巧敏捷,着重翻跳跌扑的武功,如《三岔口》中的刘利华、《挡马》中的焦光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