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修出无边的孤独感(修行者一旦生起执著傲慢之心)

编者按:

有“印度的《论语》”之称的《瑜伽经》,《瑜伽经》约诞生于公元前二世纪至纪元之间的印度,作者是瑜伽之父、圣哲帕坦伽利(Patanjali)。相传帕坦伽利撷取同时代和此前各流派瑜伽学说之精义以教授弟子,他的弟子们复将其教导记录并结集而成此经。

国内汉文版《瑜伽经》有多个译本,当前公认最完备的汉译和最系统而透彻的注解是当代著名生命学家、东方生命研究院创立人、皇冠瑜伽传承人潘麟先生撰写的《〈瑜伽经〉直解》(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出版)。

潘麟先生注解《〈瑜伽经〉直解》在“生命与国学”头条号专栏连载中,敬请关注。

天堂的邀请

修行修出无边的孤独感(修行者一旦生起执著傲慢之心)(1)

3.50 Once one just see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pure awareness and the luminous aspect of the phenomenal world, all conditions are known and mastered.

3.50 当瑜伽士能精确地辨别圆觉与对现象世界的认知(是两种不同属性的知识范畴)时,便可在任何时候避免出现迷失和错乱。

对圆觉(即本性)的认取,可成就开悟和解脱;对现象界的认知,可成就科技和经验知识。此两者对于人生而言都是不可缺失的,须臾不可离的,此两者也是不可相互取代的。但在现实中,时常发生经验知识和先验智慧相互取代的现象:西方曾试图用经验知识来取代先验智慧,或用经验知识来排挤先验智慧;东方曾试图用先验智慧来取代经验知识,或用先验智慧来蔑视经验知识。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告诉我们,凡是不能同时重视经验知识和先验智慧这两者的文化和思维,没有不出现重大问题的,这样的社会没有不畸形和变态的。故圣哲此节经文的教导非常非常重要,它劝诫并警示人们,只要能正确地深入地觉察本性,且能探究和认识客观世界,并理性地知晓二者之不同,就可防止迷茫和昏乱。

向着圆觉(即向着实现人生终极关怀的成长)的过程是“为道日损”的过程,是无为和超越的过程,是做“减法”的过程;对现象界进行不断深入的探索和认知的过程,是“为学日益”的过程,是做“加法”的过程。此两者相反相成,互补有无,构成生命和人生的两个方向相反的回环,如鸟之双翼,人之双足。缺损任何一个,无异于鸟折一翼,人失一足。而事实上在个人或时代那里,人类几乎从来就没有很好地平衡过经验知识和先验智慧这两者,因此给个人或时代造成了很多“迷失和错乱”。

修行修出无边的孤独感(修行者一旦生起执著傲慢之心)(2)

3.51 When one is unattached even to this omniscience and mastery,the seeds of suffering wither, and pure awareness knows it stands alone.

3.51 当修行者清楚地认识到,甚至对全知(即无我智、神智或般若)也不可生执著和贪念之时,一切人生和身心中的各种苦痛与烦恼之源必然断绝,圆觉之照彻如太阳一般高悬。

这是人类所可能有的最为终极的洞见和教导之一:即使是对“终极智慧”本身也不可执著。因为执著源于自我。终极的智慧——自性中本有的圆满之智,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我之智,它与自我水火不容,没法共存。得其一者,必失其一,两者永不可兼得。识得此义,即知为何“甚至对全知(即无我智、神智或般若)也不可生执著和贪念”。如此则“一切人生和身心中的各种苦痛与烦恼之源必然断绝,圆觉之照彻如太阳一般高悬”。

般若有三德:“断烦恼(断德)”、“生万物(生德)”和“觉照一切(明德)”。此前圣哲主要阐述的是般若三德之“生万物”和“觉照一切”之两德,此节经文则正式阐述般若另外一个重要的功能(也即般若自身本有之功德)——“断烦恼(断德)”。

修行修出无边的孤独感(修行者一旦生起执著傲慢之心)(3)

《〈瑜伽经〉直解》的作者:潘麟先生

3.52 Even if the celestial invitation, one must avoid attachment and pride, or suffering will recur.

3.52 即使得到天堂的邀请(即进身于圣贤或成就者之列),修行者仍须避免执著、骄傲,或烦恼的复发。

在不同的语境下,“天堂”一词有不同的含义。宗教中的天堂是形象化、情感化、拯救式的天堂,故宗教的天堂是信仰型的天堂;瑜伽中的天堂是无形化、本体化、先天化、觉醒化、理性化、自救式的天堂,故瑜伽的天堂是生命型的天堂。此节经文中的“天堂”一词,同时含有信仰型天堂和生命型天堂之两义。

有个故事,与此相关,颇有启迪意义。一个妓院和它对面的寺院之间只有一街之隔。有一天,妓院里的头牌姑娘和寺院里的住持同时死了。住持在去天堂的路上遇到了那个头牌姑娘,姑娘对住持说:“当我死后不久,就听说您也去世了,而且也正在赶往天堂的路上。在此等您,是为了让你走在我的前面,这是我对你表达敬意的一种方式。”住持用鄙视的眼光看了姑娘一眼后,理也不理,继续走路。

到了天堂门口时,天使只允许姑娘进去,不允许住持进去。住持非常恼怒,大声责问守门的天使这是为什么。天使说:“我们给所有人在其一生中,都发出过至少一次的天堂邀请信。当这位姑娘收到信后,认为自己人生不幸,堕落为妓。既然为妓,何敢有往生天堂之想。承蒙上主慈悲,给予天堂准进证,整日里便思量着,如何去做更多的善事来回报上主。从此这位姑娘更加谦卑,更加同情弱者。”

“而你,”天使换了一副严厉的表情说,“自你收到天堂邀请信后,不仅不生感恩之情,反生自大傲慢之心,自此放逸怠惰。像你这样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还想进天堂?不让你下地狱,已是上主的慈悲了。”

潘麟先生注解《〈瑜伽经〉直解》(连载四十九)

关联阅读:

“生命与国学”头条号征稿启事

瑜伽修行可以使身体变得完美,大成就者甚至可以化生舍利子

神奇的瑜伽流派,成就者可以预知死亡时间,留下金刚不坏身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