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不一样的曹操(被冤枉了千年的曹操)

编者按

历史人物的形象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不同朝代不同时期,历史人物在人们眼中形象是动态变化的,并且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刻意贬低或拔高历史人物,否定正面人物或美化负面人物,以偏概全,以及脱离历史语境衡量历史人物的现象屡见不鲜。

曹操形象的变化正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受到史料记载差异、评价者所站角度不同及中国传统评价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曹操的形象,在不同时代甚至同一时代存在着截然相反的观点。品读此文,对我们分析历史人物形象有莫大的帮助。

宋代——曹操形象变化的转折

历史上不一样的曹操(被冤枉了千年的曹操)(1)

曹操的人格功业被全部否定,是从宋儒开始,他们重视"君臣名分"过于"夷夏之防",凡在历史上能忠于君主一人或其一姓的臣属,他们都誉之为忠贤,否则即使有大功于国家与人民,他们诟之为奸为贼。曹操就在他们订定的这种"法则"之下顶了恶名。等到明代《三国演义》一书流行于社会后,更被后世的优伶们根据了编为戏文,搬上舞台,平白地给他戴上了一副白脸壳!

这种情形,在宋朝以前是没有的。唐朝时候,一般人对曹操也都深致敬佩之意。唐太宗应该算是第一流政治军事人物了吧,他对曹操的态度呢?继位后,曾去拜祭其墓,深佩其用兵才略。杜甫应该算是第一流诗人了吧,他对曹操的态度呢?在《丹青引赠曹霸将军》曾有这样几句:"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青门。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果真曹操是那样的大坏蛋,杜甫会用"将军魏武之子孙"的话来称道曹霸吗?可知唐代人对曹操的看法是异乎于宋代以后的一般人。

抛开好恶成见和因袭观念来看曹操,他不但不是大奸大恶,而且还是个非常可爱的人物。当然,如果以圣贤的尺度来衡量他,无疑会有许多值得批评的地方,假若以英雄的标准来看他,那他的才能风度,至少比同时代的所谓群雄如孙权、袁绍、袁术,甚至刘备之徒,要高明可爱的多。

利国利民的曹操

历史上不一样的曹操(被冤枉了千年的曹操)(2)

王芸生(1901-1980),曾任《大公报》总编辑

在三国那种时代里,就政治斗争的立场来说,是无法辨别谁忠谁奸的,只有以生民之利为衡断,国家利害为依归,才可以判定一个人的短长。曹操的行事,在当时确是有功于人群,而无愧于心的。正如王芸生先生所说:

三国的人物,实以曹操为有功于那个时代。东汉之末,政失于上,群雄并起,天下大乱,生民涂炭,不可终日,以董卓之蠢,大作威福;以李催、郭汜之匪,杀掠无己;以吕布之凶,窜扰不休;以袁绍兄弟父子之庸愚,割据自雄,称王争霸。那时的天下,可谓乱极矣;那时的民生,可谓苦极矣。曹操出来,扫荡群雄,官渡之战以后,定了汉末几十年的大乱,不啻拯生民于水火之中,于时代实有功。

其实那时的滔滔群雄,有谁没有家天下的野心,有谁不想为其一姓一系建立万世基业,只不过大多数人"才具碌碌",徒有政治野心,而无政治手腕,结果棋输一着,在一面倒的形势下,被曹操占了上风,奠定了他的基业。曹操所以能如此,实由他超绝的政治才能,否则,初起时,董卓和袁绍的势力地位都比他大得多,假如他只有野心而没有手腕,只有抱负而没有权智,他也许早就得了董卓袁绍那样的下场,至于"天下无有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的这几句踌躇满志的壮语,也不再会出自于他的嘴里!不过他这种手腕权智,却不能就拿来作为说他奸恶的根据!

刚正不阿的曹操

历史上不一样的曹操(被冤枉了千年的曹操)(3)

现在且就曹操的各方面来做一点片段的叙述,从他的行动表现中,来看他究竟是否是那样可憎可訾的白脸人物。

曹操22岁举孝廉,授洛阳北部尉,掌京师门禁。在朝廷政治浊乱,宦竖骄横,到处住着大人物的京城里,作为一个掌门禁的官吏,是相当麻烦而费力的。但是他却毫无顾忌,到任后即修缮四门,制五色棒悬挂在城门左右,有犯禁的,立即扑杀。宦官蹇硕的叔父就因夜行犯禁而为曹操扑杀。蹇硕是汉灵帝最宠幸的人,帝死时,甚至托孤于他,权势之盛,可想而知。然而曹操却依法执行,不稍宽贷,他那种不畏强御,不畏威屈的气概,比起现在一些亲率法警驱逐旁听高秉坊案的法官来,应该值得崇拜得多,然而他这种精神,在朱熹辈的眼里,是熟视无睹的!

当曹操后来迁为济南相时,所辖各县长,多阿附贵戚宦官,营私舞弊,鱼肉人民。他到任后立即罢免其人,从此奸佞敛迹,境内肃然。这比起现在报刊杂志上皇皇揭露的素负盛名的某些地方父母官来,那真觉得我们未免太厚待今人苛视古人了,曹操有知,能勿气短?

安定天下的曹操

称曹操"奸雄"的由来,据说是这样的,在他少年时,有汝南许劭,好批评乡党人物,曹操特地跑去访问许劭,请他批评。许劭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件事记载于刘义庆《世说新语》和孙盛《杂说》,小说家言未必可靠。

历史上不一样的曹操(被冤枉了千年的曹操)(4)

按照陈寿《三国志》本文,则许劭只对曹操说:"天下将乱,能安之者,其在君子。"《三国志》为正史名著,取材严谨,非道听途说,信笔漫录可比,它的可靠性当然胜过刘孙两人的作品。至于世俗所传陈官放曹操及其忘恩负义一事,以及曹操杀吕伯奢一家时所说的"宁我负人,勿人负我"这两句极端自私的话,也都出自于刘义庆《世说新语》和孙盛《杂说》,正史里并无这类记载。

汉末黄巾之乱,是宦官专权、黑暗政治下的必然产物,那些蠢蠢之民在张角张梁等野心家煽动利用之下,攻越掠财,东窜西闯,成事不足,骚扰有余。后来曹操击破黄巾,引兵入据兖州,自称刺史,收缴黄金30余万,这批乌合之众经他改编训练,号称"青州兵",不久就成为他削平群雄,称雄一方的一支精悍队伍,由此可见他的组织能力、军事才能是如何高明!

打击豪强的曹操

三国时代是最讲究门第的,因此政治上、社会上,豪族世家都占着特殊的优势,尤其是东汉清议之风盛行以来,社会上更产生了一批"名士",形成了一种特殊势力,他们结交朋友,互相标榜,立异干名(即通过立异来求取名位),恃才傲物。实际说来,这些名士大多是华而不实,言浮于行的万伙。好像在曹操周围一些名士如孔融、杨修、崔琰、祢衡之徒,除了骄妄浮夸,破坏法纪,为社会制造一点浮薄风尚,更或者对曹操击鼓污辱。这类人除了捣捣小乱之外,既乏济世才干,又无拯救人的怀抱,对于国计民生实在无甚补益。不过在当时名士豪族依势勾结之下,对阻碍曹操建立新政权这一点上所产生的作用是相当大的。

历史上不一样的曹操(被冤枉了千年的曹操)(5)

曹操为了顺利推行他的政策起见,就采用了循名责实的法治精神来作为打击名士、削弱豪族的一种策略。他积极的变更了甄拔人才的标准,使人才选拔不再限于豪族世家,就是普通军吏,苟有功绩也可任郡国之选。建安八年,他曾下令说:"议者或以军吏,虽有功能,德行不足堪任郡国之选。所谓'可与适道,未可与权'者也。……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论者之言,一似管窥虎欤!"而用人惟才,选才惟能,不重高明美德,即不仁不孝的人,亦所勿遗。……

这三道有名的诏令,措辞虽然未免偏激,不过究其本意,则在摧抑门阀,打击名士,崇尚实际,以转移浮而不实的社会风气。同时,他在戎马倥偬之中,还很有关心到学校的设置,想借教育来培植人才,曾下令说:"丧乱已来,十有五年,后生者不见仁义礼让之风,吾甚伤之。其令郡国各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优造而教学之,庶几先王之道不废,而有以益于天下。"他的种种措施,就当时社会需要及生民之力来说,不但没有什么不适,而且实属必要。然而后世的人,受着演义小说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对于选拔人才标准的更改,认为是曹操奖励奸邪;对于孔融杨修的被杀,认为是曹操忌才害能,这真不免是知其一,不知其二了。

重情重义的曹操

历史上不一样的曹操(被冤枉了千年的曹操)(6)

一般人都以为曹操残酷寡恩,心术最坏,其实这是厚诬古人的看法。董卓专权的当儿,曾想引曹操为心腹,授以校尉之职,可是他恨董卓暴戾,不愿与之合作,就变易姓名,间行东归,回到陈留后,散家财、纠义兵,西向申讨,终于覆灭了董卓的政权。他这种嫉恶除暴的行动,固然是光明磊落精神的表现,就是站在刘家的立场来说,也未必非汉室的忠臣呢!

刘备初起,被吕布袭击于下邳,兵败家破,连妻子也给掳去了,在走投无路之下,乃投奔曹操,可是曹操却并不薄待这个功业未立时的穷措大(按处境穷困的人),独能巨眼识人,待以厚礼,"坐则同席,出则同车",并对他说:"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即出兵助他生擒吕布,夺回妻子,又给他官职,做起将军来。可是等到刘备的境遇稍好些后,却又回头回过头来和董承合谋反对曹操了。关羽被曹操击擒后,一直受着曹操的敬爱优待,过着黄金美人、高官厚禄的舒服生活,当他后来出奔归附刘备时,曹操左右的将士都主张去追击,然而曹操却说:"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建安二年,张绣降魏,不久又反叛,杀曹操子昂及侄子安民,这可说是曹操的死敌了。然而到建安四年,绣复降魏,曹操特赦其罪而不加诛戮,并更封他为列侯。

历史上不一样的曹操(被冤枉了千年的曹操)(7)

再有曹操故人蔡邕的女儿蔡文姬,博学有才辩,初嫁给河东卫氏,夫死无子,回到父家居住。父死之后,正值天下葬,蔡于汉献帝时被胡骑掳去,归南匈奴左贤王,在胡地十二年,生两个儿子,曹操怜念蔡邕无嗣,乃派人用金璧把她赎回,重嫁给了陈留人董祀,这件事到了后代就成为戏曲家笔下的绝妙题材。

以上所述操作的种种行事,在正史典籍上都是历历可数的,事实胜于雄辩,像这样度量宽大、笃于友情的人物,在三国时代甚至现代,究竟能找出几人,请毒诟曹操者有以语我来!

平定边患的曹操

历史上不一样的曹操(被冤枉了千年的曹操)(8)

"三国"虽是一个干戈扰攘的割据局面,然而,中国对于边地异族的抗拒却异常认真,其中尤以曹魏的对外武功最为煊赫。当时为三国边患很多,有鲜卑、匈奴、乌桓、山越、南蛮、武陵蛮等种类,乌桓是各族中声势最大,为患最烈的一族,而对着这个强悍的敌人的就是魏国。在东汉末年,乌桓曾和袁绍相结纳,袁绍败亡后,其子袁尚袁熙就奔依乌桓。

建安十一年,曹操用田畴做向导,出卢龙塞,掩袭乌桓于柳城(今辽宁省凌源县),大破之,踏顿单于授首,斩降二十余万,并迁其余众于内地。从此以后,不特终三国之世,乌桓不再为边患,而且连乌桓两个字,也不再见于历史上了。这专就巩固边陲,祛除民族威胁一点来说,曹操之功,又岂忍埋没!

文坛领袖的曹操

历史上不一样的曹操(被冤枉了千年的曹操)(9)

至于曹操的文学天才,那更是足以雄视百世,而使后人心向往之的。"建安正始时代",在中国文学上写着极灿烂的一页,曹操便是这个时代里的文学领袖,他的两个儿子——曹丕曹植以及建安七子的成就都与他不无关系,他自己的作品,也能自铸伟辞,极尽悲壮淋漓之致,如《短歌行》《苦寒行》《步出东门行》等,都是脍炙千载的杰作。

我们可以想象到他"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的风度,是何等潇洒;在明月下,站上船头,横槊赋诗,高唱"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气概,更是何等豪迈!而且博览群书,能明古学,魏书上说他"御事三十余年,不是手不舍书,昼则讲军策,夜则思经传。"

从文学到兵书,他都有极深的造诣。他注过《孙子兵法》十三篇,又编过《兵法提要》,他这种文学成就和好学精神,在同时代的英雄如刘备、孙权之流是绝对达不到的。

因为他接近书卷,颇好风雅,所以生活也不尚奢靡,魏书上说他"雅兴节俭,不失华丽,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帷帐屏风,壤则补纳,菌蓐取煖,无有缘饰。"这可以说全是书生派头!

英雄的曹操

曹操是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三位于一体的人物。有野心而有手腕,既想在混乱之世有所建树,有时就不免使用权术,这便给后人以訾议的口实。不过平心而论,如果以圣贤的标准来衡量曹操,当然会觉得他有许多不够格的地方;若但以英雄论之,那他实在是国史上稀有的英雄,绝非奸雄,更非恶贼!我们不能戴着《三国演义》的有色眼镜,继承着传统的错误观念,硬说他是有史以来唯一可憎可詈的丑恶人物!

历史上不一样的曹操(被冤枉了千年的曹操)(10)

梁启超(1873—1929)

关于这,梁任公在他的著作里,也曾讲过几句为曹操洗刷的话,他说:

为一种陈腐观念所束缚,带着有色眼镜看人,把从前人的地位身份全看错了,这类事实,史上很多,应该努力洗刷。例如曹操代汉,在历史上看来,这是力征经营当然的结果,和汉高祖唐太宗们得天下实在没有什么分别。自从《三国演义》通行后,一般都当他作奸臣,与王莽司马懿同等厌恶。平心而论,曹操与王莽司马懿绝然不同:王莽靠外戚的关系,骗取政权,即位之后,百事皆废;司马懿为曹氏顾命大臣,欺人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这两人心地的残酷,人格的卑污,哪里够得上和曹操相提并论?当黄巾、董卓、李催郭汜多次大乱之后,汉室快要亡掉,曹孟德最初以忠义讨贼,削平群雄,假使爽爽快快做一个开国之君,谁能议论其后?只因玩一回"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把戏,竟被后人捧上花脸,换个方面看待。同时的刘备、孙权,事业固然比不上曹操的伟大,人格又何尝能比他高尚!然而曹操竟会变成天下之恶皆归,岂非《朱子纲目》以后的史家恶情褒贬,渐失其实吗?

曹操,英雄乎?奸雄乎?希望今后的国人,能对他有一个新的认识!

1936年4月5日深夜完稿

王璞1946年《人物杂志》

本文由“瀚海淘沙”独家整理并发布

点赞、评论和关注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往期精选:

盛世才的监狱:民国援疆干部的监狱历险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