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对王阳明做过评价(黄钺与王阳明的)

来源:济南日报-爱济南

谁对王阳明做过评价(黄钺与王阳明的)(1)

作者:侯林 侯环

为传播、弘扬济南特立于世的泉水文化,特推出《济南名泉考》系列作品,介绍、挖掘济南名泉罕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内容包括:济南名泉的考证与索隐、名士与名泉的风雅旧事、名泉史话等等。欢迎关注。

西哲黑格尔有句名言:熟知非真知。

如果不是从严格哲学的角度来诠释,而是按照一般通俗的说法来理解,那是说,你自以为熟悉的,你不一定真正知道它。

这是真的。

谁对王阳明做过评价(黄钺与王阳明的)(2)

芙蓉街照 李瑞勇摄影

比如说,你经常行走在济南的“金街”芙蓉街上,逛马路,吃烤串,你自以为对此街熟的不得了,可是,你敢说你真正了解它吗?你知道在那些个毫不起眼的街市风物背后,在那些泉池前、铺面后,斑驳陈旧的街巷门洞里,日渐褪色的风檐庭院中,曾经留下了多少名人雅士的旧踪遗韵与风雅过往吗?

这是读书给我的深切体会。

以下,便是我从那些泛黄变脆的古书里看到的数百年前的芙蓉街故事。它竟然牵扯到一个朝代里,那些名声鹊起的、甚至数一数二的文人雅士大人物们。

黄左田驻节芙蓉馆,濯缨湖听泉动心扉

清代,在济南的芙蓉街上,有济南行馆。

行馆在旧时,是官员出行在外的临时居所。是较为高级的官家旅社。

这些情况,我是从清代嘉庆年间的高官黄钺的别集《壹斋集》里得到的,他来济南执行公务,就曾住在芙蓉街的行馆之中。

谁对王阳明做过评价(黄钺与王阳明的)(3)

书影:黄钺《壹斋集》

黄钺(1750——1841),字左田,号壹斋,晚号盲左。安徽当涂人。乾隆五十五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当时和珅掌部务,黄钺不想趋附,便毅然乞假归田。嘉庆四年,他应召来京,直懋勤殿。九年,改赞善,入直南书房,七月,充山东乡试副考官。十年,督山西学政;十七年,升翰林院侍讲学士。十八年七月,充山东乡试正考官,八月,提督山东学政,九月,擢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十九年,召回京,仍内直,擢户部侍郎,寻调礼部。二十四年,擢礼部尚书;二十五年,命为军机大臣,寻调户部尚书。道光六年致仕,二十一年,卒。年九十二岁,谥勤敏。

谁对王阳明做过评价(黄钺与王阳明的)(4)

黄钺朝服像轴

黄钺,真的不愧为一个有着高度智商的官员。奸佞当道,宁可不仕而“乞假归田”,这是那些贪图禄位的普通官员绝对做不到的。亦因此,他反而一身清白,直到最终做到了“军机大臣”的高位。

黄钺写有《济南行馆(馆在府西芙蓉街,屋后即濯缨湖明德藩故邸也)》一诗:

小住芙蓉馆,行歌杨柳亭。

感秋身易病,谢客户深扃。

斗室蛩吟壁,方池笙沸瓶(济南随地皆泉,按志北珍珠泉即在此)。

惜无台榭望,不見鹊华青。

在昔藩王宅,名湖占濯缨。

白云楼外起,佳月镜中明(旧有白云、玩月二亭)。

芳草怀朱履,茅檐換碧甍。

我来成信宿,惟挹此泉淸。

(清咸丰刻本《壹斋集》卷十九古今体诗)

谁对王阳明做过评价(黄钺与王阳明的)(5)

书影:黄钺《济南行馆》

原来是,嘉庆九年,黄钺受嘉庆皇帝委派,以赞善充山东乡试副考官(正考官为少詹事万承风)来到济南,主持甲子科山东乡试,并先期入住在济南行馆。

由诗中我们得知,济南行馆的名称叫作芙蓉馆,显然因其在芙蓉街上。那么,在芙蓉街的什么位置呢?诗人说,这芙蓉馆的屋后就是濯缨湖(“馆在府西芙蓉街,屋后即濯缨湖明德藩故邸也。”),濯缨湖,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王府池子呀,这样我们就对上号了,原来迄今耸立在王府池子西岸的那座褪了色的红楼,它的前身就是芙蓉馆呀!

谁对王阳明做过评价(黄钺与王阳明的)(6)

王府池子(濯缨湖)近照

在此风景名胜之处,难怪见多识广的黄钺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你看他在这烟柳亭边,赋诗咏歌;见到院内的芳草、鲜花,他便想像着昔日德王府的“朱履”“碧甍”的豪华风貌与尊严,倾听着王府池子如同“笙沸”的动听泉声,他忍不住走下台阶汲取清澈的泉水……

穿越时空三百载,名士对话用情深

黄钺在上面诗里谈到,他此次来芙蓉馆乃是“小住”,只是住了“信宿”即两个夜晚而已,原来是,此后,他就进入棘闱即济南贡院履行主考官的职责去了。

然而,就在这“信宿”之间,黄钺却有了大的发现。这就是,整整三百年前的这一天(八月五日)这一夜,王阳明任山东乡试主考官时在济南的题壁诗。于是,激动不已的黄钺乃与这位心仪已久的前辈(诗作)欣然相和。

依照黄钺这首和诗的题意,这种发现存在两种可能:

一是,黄钺对于王阳明此诗早已铭记在心,如今又恰逢五个甲子的此日此夜,而自己又与王阳明一般,同为山东乡试主考官,太多难得的巧合凑在一起,怎不令人感慨万端。

二是,行馆恰有王阳明当年题壁诗刻石。因此行馆正为接待乡试主考官之用,将之移来,颇合情理。而黄钺见此刻石,遂大受感染作此和诗。

三百年前的明弘治十七年(1504)王阳明任山东乡试主考官并作题壁诗,蕴藏着一段极为生动的故事。

王阳明(1472——1529),大名王守仁,字伯安,自号阳明子、阳明山人。世称阳明先生。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市余姚)人。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王阳明一生文治武功俱称于世,对儒学的发展贡献尤为卓著。其学远绍孟子,近继陆象山,以“心外无理”为基本命题,以“良知”为心之本体,以“知行合一”为实践功夫,以“致良知”为实践目标,形成了风靡明代中后期并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阳明心学”,成为东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谁对王阳明做过评价(黄钺与王阳明的)(7)

王阳明画像

据《王阳明年谱》记载:

“(弘治)十有七年甲子,先生三十三岁,在京师。秋,主考山东乡试。”

此次大比,他是受慧眼识珠的巡按山东监察御史陆偁之聘来主考山东乡试的。原来,王阳明科举之路并不顺利,两次考进士都落榜,28岁时,他第三次赴考,终于考中进士,开始入朝为官。如今,他以33岁的年龄、刑部主事的低级职务,来主考山东乡试,内心还是有些忐忑,生怕自己不能胜任,只是希望能够竭尽全力,完成此次重托。于是在仲秋五日的晚上,在济南道署,他写下这首真挚感人的诗作,表达了踌躇满志却又忐忑不安的心情:

晚云孤坐漫沉沉,数尽寒更落叶深。

高栋月明时燕语,古阶霜细或虫吟。

较评正恐非吾力,报答徒知尽此心。

赖有胜游堪自解,秋风华岳得追寻。

诗后有注:“予谬以校文至此,假馆济南道,夜坐漫书壁间,兼呈道主袁先生清教。宏治甲子中秋五日余姚王守仁书。”

谁对王阳明做过评价(黄钺与王阳明的)(8)

书影:浙江古籍版《王阳明全集》

“晚云孤坐漫沉沉,数尽寒更落叶深”,是写景,更是写心。何以“孤坐”,何以“数尽寒更”而不能成眠,只是听闻落叶、燕语与虫吟之声,盖心事重也。第三联,诗人将内情合盘脱出:“较评正恐非吾力,报答徒知尽此心”,原来是,深恐自己能力不足,辜负陆偁先生一番好意,于是,诗人自勉:一定要尽心竭力,当好乡试主考官。“徒知尽此心”,真至情至性之语也!令人不禁潸然而有感。

受人之托,当竭尽驽钝,此中华之美好传统也。诸葛亮《出师表》云:“自受命以来,未尝不夙夜忧叹,唯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知人之明。”千年以来,不知多少仁人志士闻此语而感动涕零也!

此次乡试,由于王阳明等名流的不懈努力,山东大获全胜,而“冒险”推荐王阳明的陆偁亦是脸上有光,此后赫然进入济南名宦祠的行列。据道光《济南府志·卷三十五·宦迹》“陆偁传”,陆偁为浙江鄞县人,进士。前山东布政使陆瑜从孙。弘治十七年以御史巡按山东,严正不阿。监狱中有疑案,多年得不到解决,陆偁“一至决之”。济宁运河上下漕闸滥设夫役高达数万人,陆偁全部予以革除。传记中尤其称道陆偁于此次甲子乡试的功绩:“值大比,监理文场,聘王守仁主试,名士尽收,东人称科目之盛者,必推弘治甲子云。”

谁对王阳明做过评价(黄钺与王阳明的)(9)

书影:道光《济南府志卷三十五·陆偁传》

或许,正是王阳明这首题壁诗的感染力,令后世之人屡屡提及。于是,五十年后,在济南又有了为此诗刻石立碑的故事。

据清冯云鹓《济南金石志四卷》卷二历城石,中有“明嘉靖三十年王阳明先生诗石刻”一栏,石刻在录罢王阳明诗作之后,有这样一段记载:“阳明先生作几五十年,笔精如新。李中岩、邵甘泽二公与予相继分巡济南,咸爱而欲传之。一日,郡守李大夫子文来,因与之言,遂欣然征工勒石,以垂不朽云。嘉靖辛亥季冬望日,后学吴天寿謹识。”

谁对王阳明做过评价(黄钺与王阳明的)(10)

谁对王阳明做过评价(黄钺与王阳明的)(11)

书影:《济南金石志》:“明嘉靖三十年王阳明先生诗石刻”

此碑记出自嘉靖间山东按察司佥事、分巡济南道吴天寿之手。据宣统《山东通志》职官志,吴天寿,上海人,进士。在碑记中,吴天寿说,王阳明先生题壁诗,至今传世已近五十年,对此“笔精如新”的精品力作,他与前任的两位分巡济南道李中岩、邵甘泽,均十分热爱并想让其传之后世。有一天,济南知府李子文来,于是与他协商此事,李知府欣然同意,并征工勒石,以传之永久。时在嘉靖辛亥,即嘉靖三十年(1551)。此时,距离王阳明创作此诗,盖四十七年之久。而据《济南金石志》记载,石刻在运司署土地祠内。

《济南金石志》成书于道光二十年。不知在此之前,王阳明诗石刻是否在芙蓉馆里待过,反正,在三百年后的同一个夜晚,两位同样担任山东乡试主考官的学者、诗人,在济南芙蓉街的行馆里,意外相遇,并且,展开了一场精彩的“隔空对话”。

黄钺诗的标题是《八月五日,行馆晚坐,追和阳明先生主试题壁诗韵,先生弘治甲子中秋五日作也》,诗云:

凉风送雨日将沉,柳阴平湖暮色深。

不尽珍珠随地涌,无边蟋蟀俟秋吟。

科轮甲子征前事,诗就先生质此心。

土壤泰山何足拟,钩深功璞勉披寻。

谁对王阳明做过评价(黄钺与王阳明的)(12)

书影:黄钺《八月五日,行馆晚坐,追和阳明先生主试题壁诗韵,先生弘治甲子中秋五日作也》诗

由于是和王阳明之诗,所以,诗的前两联,依然是写景。不过,王阳明写的是济南道署之景,而黄钺写的则是芙蓉街上泉声喷涌、风景如画的济南行馆之景。“柳阴平湖”“不尽珍珠”,正描述濯缨湖上绿柳拂水、湖平如镜、喷珠溅玉之动人景致也。“无边蟋蟀俟秋吟”对王诗“古阶霜细或虫吟”,二句均称上佳,王阳明用一“或”字,盖显其漫不经心、心不在“虫”而另有心事之状,黄钺下一“俟”字,盖蟋蟀入秋方作无边大鸣,此遣词用字精准而恰切。

同王诗相同,黄钺之诗的主要内涵亦在第三联:“科轮甲子征前事,诗就先生质此心”,黄钺说:在同样的地点济南,在同样的科考大典甲子之年,让我怎能不想起阳明先生的前尘往事,因此,我就献上这首小诗,让先生来证明我的心意吧。显然,黄钺觉得,他与王阳明当年典试山东的地点、处境、心事正自相同,因此,他比任何人都更能体会到王阳明当时的心情,其知音之深,正堪称三百年一遇也!

据黄钺《壹斋集》,黄钺七月十七日从广宁门出都赴山左,曾写诗云:

名士由来称历下,得人此去愧恩深。

须防五色日迷眼,莫负三条烛尽心。

谁对王阳明做过评价(黄钺与王阳明的)(13)

黄钺书法

诗作于忐忑之中,充满责任感。表示不负皇帝重托,为国家在山东遴选人才的决心。此与当年的王阳明,何其相似乃尔。

黄钺诗的末联“土壤泰山何足拟,钩深功璞勉披寻”,恰与王阳明诗的末联“赖有胜游堪自解,秋风华岳得追寻”相对应。王阳明说:在山东乡试重任在肩的紧张时刻,想到可以到久已向往的山东与济南的风景名胜如泰山等处游览一番,还是十分幸运的。果然,王阳明在随后游览趵突泉写下的诗作,不少论者甚至认为其水平超越了赵孟頫的趵突泉诗。而黄钺在和诗里则认为;王阳明对于中国文化的探赜索隐、钩深致远的贡献,比之巍巍泰山犹嫌不足。

对于黄钺的诗歌,徐世昌《晚晴簃诗话》称:“勤敏诗笔意雄浑,于韩、苏为近,五古亦清越可传。世人喜其书与画,遂掩诗名。”此为公允之语,《清史稿》中有“钺受仁、宣特达之知,久直内廷,书画并被宸赏”。试想,有皇帝欣赏喜爱的书画,其水平、声望与影响肯定不小。

尾声:涓涓濯缨水,可知当年事

这黄钺与山东与济南真的是渊源深厚。

嘉庆十八年七月,黄钺又一次奉旨典试山东,试毕,留任山东学政。十九年三月,又召回京师,擢户部侍郎。

以此,黄钺在山东学政任上,充其量半年的时间。

尽管时间不长,但黄钺怀着对济南的一腔深情,写出了《再至济南》(四首)《济南试院五咏》等不少咏歌济南的诗作。尤值得一提的,是他为济南著名诗人王苹的禅喜图所作的题诗,当时,王苹过世已近百年之久,其曾孙手持此图请黄钺为之题诗,黄钺欣然作《王秀才桂云以曾大夫秋史先生属题》诗:

晚而得第如东野,热不应人似伯鸾。

望水秋吟黄叶好,成山诗补白华难。

百年风貌留禅喜,一瓣心香接古欢。

幸有文孙愈二老,不同葛帔练裙单。

在诗后的注里,黄钺说:“谓新城、德州后皆不振。”

谁对王阳明做过评价(黄钺与王阳明的)(14)

书影:黄钺《王秀才桂云以曾大夫秋史先生属题》

新城,王士禛也;德州,田雯也;二位皆为清初文坛一流诗人,田雯更为王苹恩师,惜乎其后代皆不振作,反而不及王苹之后人。我们由此看到,黄钺十分重视文化与文脉传承。这样的文化视野才是最足令人称道的。亦因此,他才会穿越时光的隧道,如此情意款款地与三百年前的先哲展开如此含蕴深厚的“隔空对话”的吧。

如今,又是二百载如水流年,芙蓉街上,那行馆的遗迹尚在否?濯缨湖上,那潺潺的泉声,还有随地涌出长流不息的珍珠,都似乎在述说这永远的济南故事……

谁对王阳明做过评价(黄钺与王阳明的)(15)

王府池子云端摄影

谁对王阳明做过评价(黄钺与王阳明的)(16)

​​​​​​​

本文来自【济南日报-爱济南】,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