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在哪里可以边吃饭边看海(靠海吃海奔向富)

湛江在哪里可以边吃饭边看海(靠海吃海奔向富)(1)

养殖大户郑宏明在新型抗风浪蚝排养殖基地展示自家养殖的大蚝。芦俊文 摄

华灯初上的钦州,烟火气渐旺。老街小巷里夹杂着孜然味和肉香的烧烤摊,是属于钦州人的“深夜食堂”。炭烤生蚝,便是这“食堂”里的灵魂角色。

70年前,钦州大蚝仅依靠人工捕捞,产量有限,故只得本地独享。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改革开放浪潮的推动下,钦州加大研发力度,突破技术难关,大蚝品牌建设效应初显,成为闻名全国的“大蚝之乡”。

“科技种养大王”郑宏明,就是这股浪潮下的“弄潮儿”。

5月的茅尾海,正孕育着无限生机。迎着轻柔的咸咸的海风,郑宏明乘上渔船例行出海。穿过十里蚝排海连天的七十二泾向南行驶半个小时,渔船便驶入钦州湾龙门港外海。郑宏明把渔船停靠在一个蓝黑相间的蚝排边上,下船察看生蚝的长势。

“外海虽然风浪大,但是海水咸度更高,产出的大蚝硕大肥美,养半年抵过近海养3年!”郑宏明介绍说,“传统的蚝排是用竹木制成的,抗风浪能力低。2018年,我开始改用这种新型蚝排,它不仅可以有效抵御海上风浪,使用寿命也更长。”

这是郑宏明在大蚝养殖道路上,又一次快人一步。1993年,郑宏明辞去了国营水产公司的工作,大胆开拓养蚝致富路。从传统的“滩涂插养”,到带领渔民改用“浮阀吊养”方式养殖提高大蚝产量,从推进生蚝食用方式多元化以缓和销售蚝干为主的市场饱和问题,到带动周边养殖户成立合作社增收致富,他总能开行业之先河,推动钦州乃至整个广西养蚝业的发展。

然而,致富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14年,超强台风威马逊袭击钦州,“台风卷走了我所有的蚝排,差不多损失了1000万。”提起往事,郑宏明仍心有余悸。

这一记重创让郑宏明痛定思痛:“养蚝业要想长远发展,蚝排必须足够坚固!”凭借多年的经验,郑宏明带领团队研制出至少可抵御12级台风的新型PE抗风浪蚝排。他自豪地说:“现在我一个蚝排的产值可达120万元,利润是传统竹木排养蚝的三倍。”下一步,郑宏明计划在钦州大力推广使用新型蚝排,并把大蚝养殖事业扩展到东盟更多国家,助力钦州大蚝走向深海,走出国门。

近年来,钦州市高度重视大蚝产业发展,通过实施大蚝特色产业提升工程,助力大蚝养殖提速发展,目前已形成以钦州港龙门七十二泾海域为中心的连片万亩大蚝养殖基地5个,标准化大蚝吊养基地15个。全国有70%的蚝苗产自钦州,这里加工生产的原汁蚝油、蚝豉系列产品畅销粤港澳地区,并带动了水泥、竹木、化工、物流等相关行业的发展。针对大蚝养殖投入大、风险高的特点,钦州市还首创“政策性牡蛎养殖风力指数保险”,解决了养殖户的后顾之忧。

蓬勃的产业发展势头,吸引了众多优质企业相继落户钦州。被问及为何选址于钦州建设牡蛎(大蚝)苗种繁育基地时,阿蚌丁集团董事长龙腾云表示:“这里有白海豚保护区,有数万亩红树林,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有保障,气候资源得天独厚。公司项目建设将于2023年全部完成,预计年产牡蛎苗种数量达5000万串,产值1亿元,可以有效解决华南地区优质牡蛎苗种的紧缺问题。”

目前,当地渔民培育蚝苗的方式主要是凭经验在茅尾海天然采苗,存在一定的季节性和不可控性。“当渔民知道我们这里有稳定的苗种供应之后,就敢租下更多海域,长年经营,大大降低了‘靠天吃饭’的农业风险成本。”龙腾云信心十足,“除了繁育苗种,我们还计划在钦州开发高端净化生蚝,将大蚝养殖产业引向新高度,带动更多的群众共同致富。”

【记者点评】

多引擎驱动向海经济“加速跑”

钦州大蚝,从默默无闻到“城市名片”,从养在南疆到远销全国,既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也离不开科学的产业发展布局和相关政策的保驾护航。钦州通过实施大蚝特色产业提升工程,扶持养殖龙头企业、养殖大户开展深海大蚝标准化吊养示范,落实健康技术措施,每年固定拨出50万元至300万元不等的经费支持大蚝养殖、举办蚝情节等活动。如今,钦州大蚝苗种及养殖产值已突破30亿元,成为当地发展向海经济的支柱产业。一串大蚝,“串”出了钦州百姓的小康路、幸福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