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博物院文物欣赏(台北故宫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台北故宫博物院文物欣赏(台北故宫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1)

这条报道引发网络热议,中华民族的国宝是全中国人民的,不能由当权者借保护文物的名义出卖。中国人一定要站出来一起保护自己的国宝!

首先带大家全面认识自己的宝贵文物的前世今生,对自己的宝贝要了如指掌,才能做一个更好的保护者。要不然有一天别人问你:你是中国人,请你介绍一下你们的国宝毛公鼎,或者散氏盘,你却大张口,说不出个一二三四五来,怎么对得起中国人这个身份?怎么对得起咱们的国宝?

好!从今天起,陆续介绍台北故宫博物院十大镇馆之宝的前世今生,帮助大家更好的认识国宝!

台北故宫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一、西周毛公鼎

二、西周散氏盘

三、颜真卿祭侄文稿

四、苏轼《黄州寒食帖》

五、五代赵干江行初雪图

六、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

七、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八、北宋汝窑天青无纹水仙盆

九、北宋汝窑莲花氏碗

十、清朝翠玉白菜

台北故宫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的前世今生

台北故宫博物院文物欣赏(台北故宫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2)

(一)毛公鼎:

西周晚期青铜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今陕西宝鸡市岐山县。被陕西岐山县董家村村民董春生在村西地里挖出来。

毛公鼎高53.8厘米,腹深27.2厘米,口径47厘米,重34.700公斤。口饰重环纹一道,敞口,双立耳,三蹄足。

整个造型浑厚凝重,饰纹简洁古雅朴素,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是西周晚期的鼎由宗教转向世俗生活的代表作品。

台北故宫博物院文物欣赏(台北故宫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3)

毛公鼎铭文长度接近五百字,在所见青铜器铭文中为最长。铭文的内容是说: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兴朝政,乃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国家内外的大小政务,并饬勤公无私,最后颁赠命服厚赐,毛公因而铸鼎传示子孙永宝。

铭文记载了宣王时西周社会的真实情况,切中时弊,充分表明宣王委以毛公重要官职、力求革新图治的坚定决心,既讲天命又特别讲到德治的重要性,体现了西周统治者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全铭文精妙完整,古奥艰深,是西周散文的代表作,为研究西周晚期社会政治、历史、典章制度等,提供了最为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此外,毛公鼎还对研究中国冶金史、文字史等具有重要价值。郭沫若称赞它“抵得一篇《尚书》”。

毛公鼎出土后历尽艰辛,几经易手,甚至差点被日本军方夺走。所幸有仁人志士的全力保护,毛公鼎才不至于流浪他乡!

1946年,宝鼎被捐献给了当时在南京的“中央博物院”。后在1948年,被国民党运送台湾,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1965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正式建成,稀世瑰宝毛公鼎成为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之一,放在商周青铜展厅最醒目的位置,是永不更换的展品。后作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两大纪念章之一。

(二)西周散氏盘:

台北故宫博物院文物欣赏(台北故宫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4)

散氏盘,西周晚期青铜器,大概为周厉王时期。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盘为夨(cè)人所作,故又称“夨人盘”。出土于清乾隆年间陕西凤翔。

散氏盘为浅腹圆盘,双附耳,高圈足。口径54.6厘米,高20.6厘米,腹深9.8厘米,底径41.4厘米。腹饰夔纹,圈足饰兽面纹。内底铸有铭文19行、357字。

铭文大意是说:矢国侵略散国,战罢进行和谈。矢国派出官员十五人来交割田地及田器,散国则派官员十人来接收,于是双方聚集一堂,协议订约,并由矢人对散氏起誓,守约不爽。和谈之时,矢人将交于散氏的田地绘制成图,在周王派来的史正仲农监督下,成为矢散两国的正式和约。

《散氏盘》铭文内容是一篇土地转让契约,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上面记载着四周时散、矢两国土地纠纷,夨人付给散氏土地的事情,并详细记录了田地的范围,最后记载举行盟誓的经过。

散国将约书铸于盘上做为传国宝器,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

散氏盘从乾隆中叶出土到嘉庆十五年一直都在民间收藏,

1810年冬天,嘉庆皇帝颙琰50岁生日的时候,阿林保将散氏盘献给皇上作为寿礼,嘉庆皇帝不像乾隆皇帝那样喜欢古玩字画和美玉,散氏盘入贡内府后,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六朝,久藏禁中。因为时间太长了,六朝皇帝谁也不去鉴赏,导致无人知晓它收藏在什么地方。咸丰十年火烧圆明园后,传出散氏盘被烧毁了。

1924年,时任清室善后委员会委员的马衡在清查故宫物品的时候再次发现了散氏盘,后来在古籍中找到散氏盘拓片,经比较鉴别考证,确定该盘是散氏盘原件,烧毁一说纯属传闻。

抗战期间,散氏盘随大量故宫文物南迁。1949年,散氏盘运抵台湾,后安置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三)、颜真卿祭侄文稿

台北故宫博物院文物欣赏(台北故宫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5)

《祭侄文稿》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北宋苏轼的行书《黄州寒食帖》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亦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二”。

《祭侄文稿》(全称为《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于唐乾元元年(758年)创作的行书纸本书法作品,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祭侄文稿》是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共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气呵成。

四、苏轼《黄州寒食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文物欣赏(台北故宫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6)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是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纵34.2厘米,横199.5厘米[6],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 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 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 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台北故宫博物院文物欣赏(台北故宫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