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和孙子经典故事(童年时光爷孙故事多)

  小时候,我是爷爷带大的,而如今,我也到了当年爷爷那个岁数。回忆宝贵的童年时光,我与爷爷在日常生活当中,有许许多多像小品似的趣事,如今历历在目,仍然记忆犹新。

(一)盼望吃饭 去理发店

大跃进的那几年,有句振奋人心的口号,这就是:超英赶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因此,我们家所居住的街道,有一段时间实行集体大食堂,到了吃饭时间,居民们就去街道食堂排队打饭。

一天上午,我对爷爷说:“肚子饿,我想吃饭!”

爷爷听了之后,就领着我出了家门。可是,爷爷并没有去饭店,而是把我领到了理发店。

这家理发店离我们家很近,出门向东大约50米。爷爷指着迎面墙壁上的大钟表对我说:“你看那表里,有一长一短两个会走动的黑色表针,长针走一圈,短针就走一格,等到短针走到12,那就是12点了,我们就可以去吃饭了,时间不到,不能吃饭!”

从此之后,每天快到吃饭的时候,我总是一趟一趟的往理发店跑,隔着玻璃窗看看表几点了,算一算还差多长时间能去吃饭。

就这样,由于天天看表,所以,我就把表盘中的12个数字位置记得非常清楚。即便离很远,我一看长针和短针的角度,就知道几点几分了。

后来,大食堂终于了取消了,居民们可以在家做饭了。所以,饭前我也不需要再去理发店看表了。但是,我看表的任务并没有结束,并且成了专职办报时员。

每当爷爷有事情,想掌握时间时,他就会说:“去看看几点了?” 我接到指令,就“屁颠屁颠”的跑到理发店看表,然后回来向爷爷报告。

说来可笑。爷爷对我这个报时员还不定时的进行考核。其考核方法也很简单。这就是:爷爷用铅笔在纸上画个钟表,让我回答画中表是几点了。然后,爷爷再说一个时间,让我根据这个时间,同样画一幅钟表。考核合格,我会得到物质奖励。

(二) 爷爷耐心 教我写信

1962年,我上了小学一年级。就在我刚刚学会写字的时候,爷爷就督促我,给在外地工作的父母写信。

我不会写,爷爷就不厌其烦的耐心给我讲解写信的格式:台头先给爸爸妈妈问好,另起一行,中间随便说几句想说的话,结尾落款,把年月日和写信人的名字写在右下方就可以了。

我写的第一封信,内容很简单,也就四五行字,但是,我的父母接到信后非常高兴,不但回信表扬我,而且还随信寄来两毛钱,算是以资鼓励吧。

“这两毛钱你准备干啥用?”爷爷问我。我掰着手指头算了算,回答说:“我准备买二十块水果糖。”

“不能买糖吃!”爷爷说,“这两毛钱你要有计划的使用,不能浪费!”

于是,爷爷给我做了安排:“你拿出一毛钱买学习用具,或是作业本,或是铅笔橡皮都行;另一毛钱呢,就买信封和邮票,隔一段时间,继续给你爸爸妈妈写信”。

实际上,爷爷对我写的信要求并不高,只要我写了,不管内容好坏,不管篇幅长短,他都说:“好!好!”

就这样,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我就不断的给父母写信,不会写的字,就用拼音代替,内容难免语无伦次。直到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写的信,这才稍微像点样。

记得有一次,我把一封信写完之后,爷爷看了很高兴,他还拿着我写的信,在街坊邻居面前显摆:“你看,这是我孙子,给他爸爸妈妈写的信!”

(三) 废物利用 创造发明

我有一个算数作业本写完了,爷爷一边翻看作业本,一边问我:“这作业本还有啥用处?”

“可以卖废品!”我立马回答。

因为我们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勤俭节约的习惯,就要求值日生每天打扫卫生时,把废纸都收存起来,攒多了,就卖废品,用其所得补充班费。

爷爷听了点点头。接着又问:“还能干什么用?”我想了想,说:“还能拉屎擦屁股!”

因为在那个年代,卫生纸是奢侈品,普通人家用不起,也舍不得用。所以,用写完的作业本擦屁股,也很正常。

“除了这两个用途之外,还能干什么?”爷爷又问。

这次真把我难住了,我使劲想了好长时间,也想不起来还会有啥用途。

爷爷看我实在想不起来,就指着作业本说:“你看,这作业本的封皮是牛皮纸,很结实,用它可以做成信封”。

我恍然大悟。

爷爷说干就干。他找来剪刀和浆糊,把作业本封皮撕下来,比着邮局信封的尺寸大小开始剪裁。 没有多大功夫,一个信封就做好了。

“你看看,不次于邮局卖的信封吧。”爷爷把做好的信封递给我,如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这叫废物利用,一个信封能省一分钱!”

我表扬他:“爷爷真聪明!”

爷爷受了表扬也很高兴,他还引用了一段毛主席语录:“节约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

(四) 七岁开始 学习做饭

小学二年级有一天放学,发现爷爷不在家。当时,我突发奇想,何不趁此机会,自己学学做饭呢!

于是,我把煤火炉子下面的进风盖打开,把锅放在炉子上添了几碗水,然后从面缸里挖了一勺面搅成糊糊。等到锅里的水烧开以后,就把面糊糊慢慢的倒进锅里,再反复用勺子搅动。

家里放有芹菜,我就学着爷爷的样子,把整棵芹菜连秆带叶子一块用水清洗干净,用刀切成小段放在小盆里,然后放少许盐和醋。

吃饭的时候,总感觉芹菜有一种说不来的味道。我记得很清楚,爷爷也是这样用盐和醋调芹菜的,可是,我调的芹菜,为什么和爷爷做的味道不一样呢?

后经询问爷爷,这才知道,调芹菜之前,必须先用开水在锅里把芹菜焯一下,像我这样直接生调,当然不会好吃了。

(五)二分之一 肯定不够

爷爷很会烙葱花油饼,他不用酵子发面,而是用一半烫面和一半死面搀在一起,把面揉成面团,.再用擀面杖擀成面饼,撒上油盐和葱花,然后卷起来再擀开。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社会生活物资匮乏,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市民生活用油都是按月定量供应。尤其是像我们家,平时就不考虑吃肉的事,能吃到油饼,就高兴的像过年一样。

一天放学回家,看到爷爷正在烙油饼,那扑鼻诱人的香味,四处弥漫。我突然想起来,昨天夜里还做梦吃油饼呢,今天果然梦想成真啦!我兴奋的坐在炉火旁边,眼巴巴的看着,等待油饼出锅。

只见爷爷用一把铲子,撬着油饼的边缘,使其不断在鏊子上,有意偏离中心而旋转,让油饼的周边部位,都能接近煤火中心而受热均匀。

油饼终于出锅了!

爷爷把油饼挑起来放在案板上,他一边用刀切成小块,一边问我:“给你二分之一,够吃不够?”

我打量着油饼,想了想说:“二分之一,肯定不够!

“你需要吃多少?”爷爷又问。我贪婪的说:“我要吃五分之一!”

爷爷听了之后,就“哈哈”地大笑起来!

(六) 心灵手巧 一看就会

隔壁的小环哥哥会弹琴,那是三根弦的秦琴,现在这种琴已经很少见了。

每当小环哥哥弹琴时,我都会站在旁边认真听,仔细看。他弹的《草原之夜》和《红珊瑚》特别好听。我很想学弹琴,可是,家里太穷了,买不起。

爷爷看透我的心思,就说:“想要琴,没问题,我给你做一把琴!”

“你会做琴?”我怀疑的看着爷爷,有点不相信。

“这有啥难的。”爷爷说,“只要有样品,比葫芦画瓢吗?”

我认为,爷爷又在开玩笑。因为,他经常这样调侃别人。

比如:我想要吃啥东西了,他总会说:“这个好办,我给你画一个!”

有一次,我和爷爷路过一家饭店,隔着玻璃窗,看到烧鸡牛肉小笼包子。爷爷见我一直看,就问:“你想吃吗?”

“想吃!”我一边回答,一边抬头观察爷爷的表情,看看有没有戏。 爷爷说: “既然想吃,那就在这儿多看一会儿”

这次做琴的事,看来爷爷好像不是开玩笑。 他让我把小环哥哥的琴借来,按照形状画了一张图纸,测量记录了各部位的大小尺寸。

那个时候,废旧木料到处都是,木工工具家里也有,唯一不好找的,就是制作琴面,也就是支撑琴弦的鼓面所用的羊皮。

后来,我爷爷急中生智,他把家里一只正喂的兔子拿到清真寺,让阿訇宰了,然后就用兔皮代替羊皮。

大概用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爷爷就把琴做好了,还刷了一层棕色油漆和一层清漆。我买来三根琴弦安上一试,感觉音色还不错。我迫不及待的先弹了几句最简单的乐曲《东方红》。

隔壁的小环哥哥,看到爷爷制作的琴后,真是惊得目瞪口呆,他连声赞叹:“了不起!了不起,真是了不起!”

(七)财梦成真 昙花一现

有一段时间,有两个南方人在郑州街头摆放拉力器招揽生意。

这种拉力器实际上就是一台简易的娱乐设施。它形如长背椅子,一尺宽,五尺高,两边有脚踏板,上方有四个小窗口,分别标着100,200,300,400的字样。

在下方箱体正中间的圆孔里,伸出一个类似打气管的把手。操作时,人们像骑马似的横跨箱体站上去,用双手向上拉,指示灯拉到哪个窗口,哪个窗口的红灯就亮。拉力器的游戏规则是:两分钱拉一次,如果能拉到400,就不要钱!

可是,大部分人,只能拉到300,只有少部分人,才能拉到400。可是,年轻人都好奇,不服输,所以,这种拉力器的生意很是红火。

我爷爷在旁边看了几次,感觉拉力器挺有意思,原理并不复杂。他回到家后,反复琢磨,认真研究,然后画了一张拉力器工作原理图。紧接着,他又准备了木料,拉力弹簧,电线和小灯泡等物品,大约用了二十天的时间,终于试制成功了一台拉力器。

在制作的过程中,爷爷对工艺进行了创新改进。改进的内容,一是上下两层分体,使拉力器可以折叠,这样更便于运输存放;二是拉力器高位增加了电铃,当你拉到400时,红灯闪亮的同时,启动电铃。电铃一响,就预示着:不收钱了,这样就增加了娱乐气氛。

一个星期天上午,我爷爷把拉力器推到了太康路郑州市人民公园的南门口,贴出的广告语是:

拉力器,真好玩

拉一次,两分钱,

如果您的力气大,

拉到400不收钱。

拉力器初次面世,生意果然兴隆。走过路过的人们,纷纷驻足围观,踊跃显试身手。在众目睽睽之下,若能拉到400,既不用花钱,还能人前显圣,鳌里夺尊。

当天晚上, 我爷爷盘点了一下,惊喜的发现,营业额竟然有8块多钱!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一天能挣8块钱,已经是相当可观了。

爷爷很高兴,不由得哼起了豫剧《人欢马叫》中刘自得的唱段:“人走时运财路广,马得夜草毛色光…两个集挣了十几块,呼啦啦票子腰里装…”

常言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就在拉力器开始营业不到三个月,报纸上突然刊登评论文章,说是个人摆摊设点做生意,是投机倒把的行为,是破坏计划经济,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应该坚决打击,依法取缔。在文章列举的事例中,就有拉力器这一项。

我爷爷看到报纸之后,担心执法人员兴师问罪,所以,当天就把拉力器拆除销毁了。

很遗憾的是,我爷爷过早离世,没有赶上改革开放的好日子。凭他的聪明和才智,如在春回大地的今天,他一定能够摆脱穷困,勤劳致富!

(八) 精神食粮 不可缺少

在解放后长达四十多年的时间里,我们家住房面积始终是11平方米。在这所简陋不能再简陋的小房子里,最初竟然住着六口人,是标标准准的城市蜗居,后来姑姑叔叔参加工作先后住了集体宿舍,家里这才松散了一些。想想那个时候,真可谓家徒四壁,一贫如洗。

尽管如此,我们家也有宝物,日常生活中也有奢侈品。这个宝物,就是《康熙字典》,生活奢侈品,就是当天出版的报纸。对爷爷来说,这是精神食粮,不可缺少。郑板桥是:“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我爷爷则是:“宁可食无肉,不可无报纸”。因此,家里经济收入再紧张,生活条件再困难,也要挤出资金订阅报纸。

因此,我们家和邮递员们都很熟悉,每天上午,当听到邮递员那清脆的自行车铃声,我就欢快的跑出家门,去接报纸,然后交给爷爷。

记得连续有好多年,负责送信送报的邮递员,是一位高个子,大眼睛,名叫贺奎的叔叔。他曾说:“这一条街,除了单位之外,私人订报纸的只有你们家。”

坚持每天读报,是我爷爷几十年的习惯。他关心国家大事,关心时事政治,即便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也就是在临终的前一天,我爷爷还戴着老花镜,吃力的看着当天的《参考消息》。

如今,我的爷爷已经去世五十二周年了,他那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已经成为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他看报纸时,那种认真专注的神态,他开玩笑时,那种和蔼可亲的表情,时常像电影一样,一幕一幕浮现在我的脑海之中。

爷爷和孙子经典故事(童年时光爷孙故事多)(1)

爷爷和孙子经典故事(童年时光爷孙故事多)(2)

(白宪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