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而小天下中小的意思(登泰山而小天下)

俯瞰要在登顶时——杜甫《望岳》赏析,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登泰山而小天下中小的意思?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登泰山而小天下中小的意思(登泰山而小天下)

登泰山而小天下中小的意思

俯瞰要在登顶时

——杜甫《望岳》赏析

作者:赵铁军

杜甫: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空间】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后数年。这年杜甫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与好友、诗人苏源明等一起,到山东、河北、河南作第二次漫游。他在这一带过了四五年“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也留下了现存最早的几首诗:《登兖州城楼》,是省亲时于兖州所作;还有《画鹰》《房兵曹胡马》两首,以青年人的热情歌颂了雄鹰和骏马;还有这首《望岳》,更是其中的杰作,结尾的两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流露了诗人少年时代不平凡的气度和抱负。

《望岳》是杜甫早期诗歌作品,已经具有五言律诗的诸多特点,但这首诗仍归类于五言古风诗歌。杜甫像李白一样喜爱游历名山大川,一样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万首诗的信念。因此,《望岳》是一首山水诗,诗风豪迈,意气风发,志向远大,富有哲理,成为哲理诗之名篇。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以及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首联以衬托的笔法写泰山远望之色,赞美和惊叹泰山的宏大气势。诗人没有正面描写泰山的气势,而是起笔就写泰山独有的特点——先秦时期齐、鲁两国的分界线,袒露自己的内心向往。诗人在山下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反正是惊叹仰慕不已。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泰山到底什么样呢?”接下来“齐鲁青未了”,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从西周到春秋时期,齐鲁两大国的国境线在泰山,齐在泰山东北,鲁在泰山西南,齐国人、鲁国人在本国内就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苍茫辽阔、绿色无边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颔联两句是描写泰山的近望景观。泰山不仅气势宏大,分割齐鲁两国,而且它还有另一个显著特点——分割阴阳,分割晨昏,更凸显造化之神奇,泰山之神秘。“钟”,是钟爱的意思。一个“钟”字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早晨,齐国人看到朝阳照耀泰山的东坡;黄昏,鲁国人看到绚烂的夕阳映照泰山的西坡,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有一种主宰的力量,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颈联两句写细望之景。泰岳山中云雾层层缭绕,荡其心胸,故襟怀为之开豁。诗人观泰山景色,目不暇接。由于泰山太高大,山中云气笼罩,层出不穷,风云激荡。“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面前像着了迷似的,为了看够,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说明已是薄暮时分作者还未曾离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尾联两句,描写诗人登上泰山极顶的心理感悟。此联堪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不登高楼,难见山河之远;不攀泰岳极顶,不知群山渺小。走在平原上,仰望群山,各个巍峨高不可攀,而一旦登上最高峰,群山的高度原来很小啊!诗人登泰山,悟出自然与人生的一个最普遍的哲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因此,这两句诗才能传诵至今,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

全诗层次清晰,意境开阔,形象鲜明,格调高昂,写景抒情,交相辉映,被后人誉为咏泰山之“绝唱”。《孟子·尽心篇》曰:“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写《望岳》时,想必借鉴了这句话。因此,《望岳》这首诗是对孟子这句话的化用,揭示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凡是人们从事的事业,不论是读书学习,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经营和管理一家企业,还是把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变成一流强国,乃至中国共产党在初创时期就确定的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用小米加步枪打败日本鬼子,这些似乎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当终于实现了目标,完成了任务,攀登到事业的顶峰后,再看曾经经历的种种困难不同样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吗?干事业的人生,就是登山的人生,必先有“会当凌绝顶”的豪情壮志和脚踏实地的登山行动,才能换来“一览众山小”的喜悦。

【拓展悦读】

杜甫有一首七律《登高》,可做《望岳》的姊妹篇来欣赏。这首诗也是一首蕴含哲理的名篇佳作,被后人评为唐诗第一律。全文如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杜甫已到晚年(三年后去世),客居四川夔州。品味这首诗的主题和意境,与《望岳》做比较,会发现明显的反差。但诗人忧国忧民的精神境界却始终如一。此诗具体写作时间是晚秋的重阳节。诗人说自己多病缠身,肺病更为严重。但他还是强撑着身体独自登高台而感受重阳节的气氛,可见诗人意志十分坚强,而且诗人的情怀不改。

笔者将这首诗翻译成现代诗: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江渚上/有群鸟儿在盘旋徘徊/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尽头的长江/滚滚涌来/悲对秋景/感慨自己万里漂泊/常年为客/多年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如今白发长满了双鬓/贫困潦倒/身染沉疴/近来停下了浇愁的酒杯。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读者从诗人描写的秋景,以及诗人营造的悲秋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苦心境。但是,一个意志坚强、从不颓废,不断地与命运抗争的人格形象也跃然纸上。诗人并没有停留在对个人悲苦命运的咀嚼上,而是以滚滚长江的博大胸怀看待个人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个人的人生际遇不算什么了不得的事情;诗人认为,自己只不过是无边落木中的一片叶子;而那滚滚长江,不会因萧萧落木而停下奔腾的脚步。“长江”,在诗中象征生生不息的华夏民族,古老的华夏民族会像不尽的长江滚滚向前,充满生机。诗人以更高更远的视角看待个人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使这首名作具有了深邃的历史哲理。

【注释】

1、岳:指东岳泰山。2、岱宗:泰山别名。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3、夫: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4、齐鲁:春秋时期,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5、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6、造化:天地,大自然。7、钟:聚集。8、神秀:指山色的奇丽。9、阴阳:这里指山北山南。10、割:划分。这句是说,泰山横天蔽日,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11、曾:通假“层”。12、决:张大。13、眦:眼眶。决眦,形容极目远视的样子。14、入归鸟:目光追随归鸟。15、会当:一定要。16、凌:登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