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日常怎么践行师德与师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阅读完本文大约需要6分钟。您的关注与评论是对教研内参最大的支持。//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副对联。上联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敢问谁人称夫子。下联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不知向谁叫先生。横批为:良师难寻。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今天,真的是“良师”已没了踪迹吗?曾在战国时期,我国著名哲学家荀子认为,具备以下条件的人,可以为师:第一,有尊严,能够使人敬服:第二,有威信和丰富的教学经验;第三 ,有遵从师训而系统传授知识的能力;第四,对礼有精微的认识和阐发。如果每一位教师都以此作为标准,那么一定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唐朝散文家韩愈将“师者”定位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层次诉求上。对于本人来讲,教书育人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神圣的职业,属“快乐大本营”的范畴。作为一名良师,要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著坚忍和“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如果像“和尚撞钟一样”,那是为师从教的最大失败。

记得费孝通先生有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凡是我双脚跳过的地方,都散发着玫瑰的芬芳。陶行知也曾道出“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身为人师,就应让学生开心,让家长满意,让社会放心。常言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如果缺失责任感,就等于自毁前程,更毁掉学生的未来,甚至是民族的希望。谁愿做历史的罪人呢?谁愿让自己死后几千年乃至几万年遭受“鞭尸”呢?我曾在一次家长会上这样评价自己:“我不是能力最强的老师,但我却是最负责的老师。”回首往事,历历在目。

教师在日常怎么践行师德与师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1)

高2006级的一名叫冉洋的学生,她好像闻一多笔下“春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的死水,成了很多老师的“眼中钉,肉中刺”。但强烈的责任心让我无法目睹一位朝气蓬勃的青年迷失、沉沦,于是我经常对他进行循循善诱,耳提面命式的教育,终于打开他封锁的心灵,让他重拾自信。最终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大学,在她拿着录取通知书的一刹那,我们相拥而泣,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喜悦的泪水,丰收的泪水。

驻笔沉思,记得我小时候,就对“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烂熟于心;于“子不教,父之过;教不学,师之惰”刻骨铭心。明白教书育人者所扮演的角色是举足轻重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不可或缺的。范梅南在《教学机智和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提出教育是一种使命、是一种召唤,“只有当我们真正感受到教育作为一种召唤而激起活力和深受鼓舞时,我们与孩子的生活才会有教育学的意义”。他所说的使命、召唤,就像初生婴儿的第一声啼哭一下就唤起了年轻人成为父亲或母亲的神圣的使命意识。我从学生的眼睛里,话语里无数次感受到他们的召唤。这种召唤燃烧起我心灵深处的责任感。总之,责任重于泰山。在其位,谋其政。那样我们将会沉浸在“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无尽意境中;陶醉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质朴古训里。

在人的一生中,有意义与价值的事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具备爱人之心,爱生之心。鲁迅说:“教育植根于爱。”歌曲中也有: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在传授知识时是良师,应诲人不倦;在交换思想时是同志,应心心相印;在集体活动时是兄弟姐妹,应亲密无间;在关心同学时又是母亲,要做到无微不至。每一位老师,只有心中存爱,教书育人才会变得像甘甜的醴酪。

教师在日常怎么践行师德与师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2)

翻开尘封的日记本,那熟悉的名字映入我的眼帘。古飞是一位性格内向的学生,在一次以“难题”为题的作文中,他道出了自己当时的生存状态。他说,“我不是一个受父母欢迎的人,度过了十多年的岁月,我感受不到什么是母爱,我卑微的像卡夫卡《变形记》里的‘甲壳虫’。我是个罪人,我真想快点结束我的生命。活着好难……。”看到如此让人纠结的话语,我的心如毒虫噬咬,如万箭刺穿,一股酸楚之泪从心底涌出。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更在育人。我没有让学生扬起希望之帆,反而使他生命的细胞中长满了绝望。教师常被人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决定探本求源,用我的爱去挽救他失落的灵魂。

通过对熟悉他的同学的了解,原来他是一个留守孩子,十几个春秋“不省所怙,唯爷奶是依”。于是我特意为他安排了一堂作文课,作文题是“给父母的一封信”,看着他奋笔疾书的样子,眼泪如断线的珠子,洒在纸上,濡湿了那一格又一格的文字。我知道那是压抑的泪,更是释放的泪。后来与他的父母也进行了深入的接触。最终冰释了他与父母的鸿沟,化解了他们之间的误会。让他明白所有人都很爱他,欣赏他。结果他的性格逐渐开朗,学业也逐步上升。他的父母多次与我电话交流,几乎每次都是“欲语泪先流”。

对于学生,无论高低贵贱,我都赋予他们平等的爱。有人说,“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其实教师对学生的爱,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只讲付出不求回报、无私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极其神圣纯真的。这种圣洁的爱是教师培桃育李的感情基础。它是一种信任,一种尊重,一种鞭策,一种激情,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动人的灵魂,无法引起人的共鸣,不足以震撼人的情感,那就不是成功的教育。

教师在日常怎么践行师德与师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3)

教师是一个平凡的职业。安于平凡,并不简单,选择了三尺讲台,就等于嫁给寂寞。先人以“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来励志。是的,都说成功的人都要安于寂寞,忍耐寂寞。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在不断地求索新知,不断地钻研课题来充实自己的大脑。学习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作为教师必须胸有丘壑,正所谓“家中有粮,心中不慌”。我领略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惆怅与落寞;品尝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艰辛酸楚;也和莘莘学子们分享了“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激动喜悦。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我追求的人格理想。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新型教师,我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不断地梦想着,不断地求索着……

来源∣作者∣母春芳(剑阁中学)

编审∣教研内参

声明∣本文章内容为教研内参提供的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