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哪些伯乐识人才的例子(70年我的北大故事)
高明,2016年8月加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担任金融学助理教授,2017年6月获聘硕士生导师,2018年12月获聘博士生导师。研究成果发表于《经济研究》《管理世界》、Journalof Financial Economics等中英文顶级期刊。曾获首届中国金融发展学术论坛优秀论文奖、第七届中国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优秀论文奖、北京大学优秀德育奖、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等奖项和荣誉称号。
高明
“学术的世界自成体系,甚或需要与‘现实’保持一定的疏离。我时常提醒自己关注真实世界,关心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做‘有温度的研究’”。经济学院助理教授高明说道。
他就是十年前北大人家喻户晓的“士兵骄子”。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大学在校生服兵役的“第一人”,从北大学子到导弹精兵,高明的事迹在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北大自建校之始,兴亡感与责任意识便成为一种自觉而内在的承担。”今天,高明用做“有温度的研究”的方式承担起学者的责任。
这个选择,对于高明而言,显得很自然——与从事什么职业相比,更重要的是能否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守北大的精神内核,坚守北大人的家国情怀。
2007年11月,高明退役,重新回到校园学习。2009年7月,取得经济学学士和法学学士学位。2014年6月,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2016年8月,高明结束在美国的访问回到北大,入职经济学院担任金融学助理教授。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高明引用张载的《西铭》来解释自己的学术探索之路。他出生于西北乡村,从村学、小学、乡镇中学、市级高中到北京大学,一路走来,自言对中国社会具有“时序和截面上的观察”。高明的研究方向是家庭金融、行为金融和投资学,也非常关注增长、贫困和不平等议题。学者的研究,往往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体验。
现在,学生培养和学术研究是高明工作的重心。他喜欢与学生在一起,曾经在北大团委的工作经历也使他更加理解北大的同学。加入经济学院以来,他一直担任本科班班主任。他为经济学院本科生开设的计量经济学和金融工程概论课程广受欢迎,两门百人的课程全部满选。他指导和推荐的学生被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的硕士和博士项目录取。虽然对培养学生投入非常大的精力,高明仍然保持着一种对学术的热诚。“不止要培养优秀的学生,也要做世界顶级的研究。”他从微观层面研究家庭的资产配置、风险感知及融资决策的论文发表于中英文顶级期刊,关于家庭福利和贫困问题的论文获得相关学术和政策论坛的优秀论文奖。
学术研究要求客观理性。理论需要高度概括,实证结果往往忽视个体差异。在学术世界之外,高明要求自己关注生活中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关心中国的社会现象、实际问题和各国实践。他认为只有理解学术世界和真实世界,才能做出“有温度的研究”。
高明无疑具有北大学人独立而自由的学术品格,而这种学术品格之中又体现出充分的严谨与自律。他保持着训练的好身材——这是他自律的表现,也是军营留给他的不可磨灭的印记。
当时的高明(右一)
2005年,我国正式施行从全日制高校在校学生中征集士兵的政策,北大响应国家号召,开启了第一批在校生征兵工作。
彼时正值弱冠的高明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大三的学生,有着年少的志意和家国的情怀。他视入伍服役为自己的责任。一次体检、一场送别、一趟军列、一腔热血,高明就这样奔赴中国南部边陲的云南,开启了从军戍守的生活。
高明始终不认为自己做了一个很了不起的事情。“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虽然在新时代已经不需要每个男儿都参军作战,但高明从报名到收拾行李进入部队,他一路都走得都很坚决。“我只是很幸运,能够作为北大第一批唯一参军入伍的学生。”
两年的军营生活,带给高明的不仅是健康的体魄,还有精神的塑造。他说,“没有强烈信念支持的个人,不可能有忘我的工作热情。只有信念可以将琐碎的工作赋予连续的意义。”2006年9月,高明利用两个周末,撰写了一篇长达1.3万字的军营随笔,畅谈自己在军营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2006年年底,高明被评为“优秀士兵”;2007年,随军赴西北高原参加实弹发射任务,荣立个人三等功,还当选了第二炮兵党代会代表。
少年时高明评价辛弃疾:“多谋有断,忠勇奋发,付身与国,终生不废。”相较于其他人,高明的人生简历似乎更加丰富一点。他从不曾被前路束缚,积极向前,勇于探索,开拓每一片新的领域,认真做好自己的事情。能持守,有担当,他是“文章气节少年人”,心忧天下,尚志求索,他亦是永远的北大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