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根思连三个不可能(英雄杨根思誓言铿锵)

誓言铿锵 勇士辉煌化金星

新华社记者梅世雄

【英模档案】

杨根思

1922年11月6日,杨根思出生在江苏省泰兴县黄桥地区羊货郎店(后来改为江苏省泰兴市根思乡根思村)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

1944年2月,杨根思加入新四军,从此踏上出生入死的战斗历程。他历任班长、排长、连长,作战勇敢,屡立战功。

1950年9月,杨根思出席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归队后,他随即赴朝参战。

11月29日,杨根思奉命坚守朝鲜长津湖下碣隅里东南面的小高岭,美军陆战第一师动用了最强大的火力试图拿下小高岭。

在战斗的最后时刻,杨根思命令重机枪排长撤退,不把武器留给敌人。然后,自己平静地抱起10公斤重的炸药包,拉响导火索,毅然决然地冲向敌群,与40多个敌人同归于尽。

今年29岁的王震和31岁的文海地目前分别担任中部战区陆军第83集团军某机械化步兵旅一营三连连长和指导员。他们所在的连队另外还有一个闻名遐迩的称号——“杨根思连”。

“杨根思连”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唯一一个以连长名字命名的英雄连队。而老连长杨根思的“三不相信”精神已经成为了这支连队的军魂。

“67年前,老连长在抗美援朝战斗中抱起炸药包冲向美军,为国捐躯。”王震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今天,可以告慰老连长的是,67年来,‘杨根思连’的一代代官兵始终牢记老连长的战斗誓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永远保持着冲锋的姿态。”

杨根思连三个不可能(英雄杨根思誓言铿锵)(1)

↑1950年9月2日,杨根思(第一排右二)出席北京、南京英模大会时与军代表和军首长合影(资料照片)。

出生入死;“三不相信”精神融入血脉

“我是听着老连长的英雄故事长大的。”今年刚满19岁的上等兵李伟豪来自杨根思的故乡——江苏省泰兴市根思乡,他先后就读于杨根思小学、杨根思中学。

受杨根思的影响熏陶,李伟豪从小就梦想着从军报国。

2015年9月,正在泰州技师学院上一年级的李伟豪和双胞胎弟弟李伟杰一同参军,来到著名的“杨根思连”。“在我的家乡,老连长的英雄故事可以说是妇孺皆知。”李伟豪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老连长父母早亡,他8岁成为孤儿,10岁当了放牛娃,12岁随哥哥到上海,在资本家的地毯工厂做童工,1941年地毯工厂关闭,回乡后又给地主家做‘牛倌’。”

后来杨根思加入新四军,经历了出生入死的战斗历程,1950年11月在抗美援朝战斗中为国捐躯。1951年5月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为杨根思追记特等功,追授“特级英雄”称号,是志愿军首位特级战斗英雄。抗美援朝战争中,只有两位特级战斗英雄,另一位是黄继光。

同年,杨根思生前所在连被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命名为“杨根思连”。

杨根思连三个不可能(英雄杨根思誓言铿锵)(2)

↑志愿军总部授予志愿军某部三连为“杨根思连”(资料照片)。

2009年,“杨根思连”老连长杨根思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这份荣誉不仅属于老连长,更属于我们连。”以老连长为榜样,李伟豪和弟弟刻苦训练,入伍第一年双双被评为“优秀新兵”。他说,67年来,老连长在朝鲜战场立下的战斗誓言——“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早已融入官兵血脉,成为连队发展的不竭动力。

维护和平;置身战乱用生命践行使命

尽管已经回国半年了,但在南苏丹的300多个日日夜夜,仍然如昨日般清晰地刻在王震的脑海中。“那真是一段血与火的艰难岁月。我们‘杨根思连’官兵,为了维护世界和平,置身战乱,直面生死,用生命践行使命,以实际行动展现了中国军人的铁血担当。”

2011年7月9日,非洲东部的南苏丹独立后,总统基尔和副总统马沙尔在各自部族和武装力量支持下,爆发了长期派系斗争,造成南苏丹局势持续动荡、交火不断,先后有数万人丧生,数百万人流离失所。

“隔离双方冲突、保护难民安全,成为联合国驻南苏丹特派团(简称联南苏团)和维和部队的重要任务。”王震说。

2015年12月14日,由王震所在的机械化步兵旅抽组700人,组建中国第二支赴南苏丹(朱巴)维和步兵营,开始执行为期一年的维和任务。中国维和步兵营共编组1个营部、3个步兵连和1个保障连。王震率领的一连由“杨根思连”为主编成。

“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执行长途巡逻、武装护卫、朱巴城区巡逻、联南苏团总部安全警戒、应急支援和1号难民营的警戒防卫,真正站在了战场的最前沿。”王震介绍,“步兵营每天执勤人数达450人次以上,单兵全副武装配重21公斤,中午最高温度40多摄氏度,加之整个南苏丹无论哪个部族、派系斗争,甚至个体的犯罪,其引发的暴力威胁都会直接显现在我维和官兵面前,日常维和行动都是刀尖上行走,对官兵身体、心理、胆略、责任是全方位的极限考验。”

以李磊、杨树朋为代表的中国维和步兵营官兵,面对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极端复杂的外部环境、极端危险的安全形势、极端繁重的工作任务,牢记使命、胸怀祖国,枕戈待旦、尽职尽责,创造出让祖国和人民骄傲的维和业绩。

血洒他乡;续写英雄传人的无限忠诚

当地时间2016年7月8日17时20分,政府军与反政府武装在中国维和步兵营任务区附近爆发激烈交火。

这一天,战士李磊恰好过22岁的生日。他来不及吃上一口连队准备的生日蛋糕,就奔向哨位。

这一天,33岁的杨树朋和妻子通了最后一次电话,电话那头传来儿子杨一鸣欢快的叫声。他匆匆挂断电话后,就走上战位,坚守长达15小时。

7月10日8时27分,政府军与反政府军在联南苏团总部北侧、西北侧展开拉锯战,交火位置距中国维和步兵营哨位仅几米之隔,先后有27发炮弹直接落入中国维和步兵营营区内部爆炸,3发炮弹在营区上空临空爆炸,1发火箭弹直接命中营区西门集装箱板房,大量子弹连续击中我营区内外设施,对中国维和步兵营官兵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面对生死考验,已经执勤一天的李磊,主动向班长李东请缨,要求留在枪林弹雨的火线上;本不用参加执勤任务的杨树朋,找到连长王震说:“我是一名15年的老兵、11年的老党员,在这个节骨眼上,怎么能够待在后方,我必须要上!”

18时39分,一枚火箭弹突然击中正在执行1号难民营保护任务的105号步战车,火箭弹从载员室顶端后部击穿装甲,在车内爆炸并起火,造成车内担任警戒任务及在周围隐蔽的7名战斗员不同程度受伤,其中李磊、杨树朋、霍亚会、陈英重伤,姚道祥、吴乐、宋晓辉轻伤。

步兵营在最短时间内调集3辆救护车和1辆突击车,后送伤员至联合国一级医院。然而,20时43分,李磊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光荣牺牲。牺牲前,年轻的李磊躺在副班长田飞衡的怀里,留下最后的遗言:“田班长,我这辈子都交给党了!”此时,李磊成为预备党员才7个月。

由于联合国一级医院救治条件有限,加之交火激烈,伤员迟迟无法后送。11日9时24分,杨树朋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光荣牺牲。

这位“杨根思连”的老兵,用生命在南苏丹维和战场续写了英雄传人的无限忠诚。

英雄感召;每一名官兵永远保持冲锋姿态

无论是抗美援朝战场的慷慨赴死,还是南苏丹维和战场的不畏生死,“杨根思连”的一代代官兵在关键时刻焕发出的豪迈壮举不是偶然的。

“今天,由杨根思精神浸润的英雄文化,已经植入一代代英雄传人的血脉,英雄气概正在每一个人身上激荡。”“杨根思连”所在旅政委练伟认为,“在老连长精神的感召下,无论何时,在何种场所,‘杨根思连’的每一名官兵时刻保持冲锋的姿态!”

2002年,“杨根思连”随旅改编为全军第一支轻型机械化步兵部队,列装某新型轮式装甲车。

昔日的“铁脚板”能否搭上新装备的快车,成为全连上下如何发扬老连长的“三不相信”精神的新课题。

不久,“两个班长两条路”的故事在部队引发了一场“新装备新技能怎么练”大讨论。一个军事素质强、经验丰富的老班长注重练操作、练技能,另一个大学生班长却是先学原理再练兵。在上级组织的考核中,老班长走了“麦城”,大学生班长拔得头筹。

连队以此为契机,引导官兵打破单纯依靠增加训练时间、提高难度强度来提高战斗力的粗放模式,强化学习信息化知识、掌握信息化装备的自觉性。他们“比三好”,即“看谁信息化素质好、人装结合好、科学组训好”,激励官兵苦练驾驭新装备的技能,提高打赢信息化条件下战争的本领。

2005年5月,朝鲜战争时期的美军文员、后任美国国务卿的基辛格,走进“杨根思连”。

在连队荣誉室内,认真听完介绍后,基辛格手抚那面鲜红的连旗,沉思良久,挥毫抒怀:希望中美两军永远不要兵戎相见。

驰援灾区;“黄金救援期”内抢救8条生命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当晚,“杨根思连”78名官兵接到紧急驰援灾区的命令。

官兵们星夜兼程,于15日凌晨抵达与震中汶川仅一山之隔的彭州。

“当时,72小时‘黄金救援期’就要过去。”现任旅政治部副主任的范超幸,时任“杨根思连”指导员,他回忆,他们知道,每耽搁一秒钟,可能就意味着生命的逝去。

“彭州就是小高岭,我们要像老连长那样去战斗!”官兵们叫响这样的口号,冒着余震、山体滑坡等危险,向有着成都后花园之称的银厂沟挺进。

“当搜救到陡红岩时,我们得到消息说,有4位老人被困在陡峭的岩壁上。”范超幸回忆,当时,上山的路已被彻底破坏,他们从正面、侧面、背面分组上山救援。

范超幸率领突击队员冲在最前面,找到了被困老人。“老人看见我们时,热泪盈眶,紧紧抱住战士们,不停地表示感谢。”范超幸回忆。

官兵们发扬“三不相信”精神,克服重重困难,争分夺秒抢救伤员,在“黄金救援期”内抢救了8条生命。抗震结束,连队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表彰为“抗震救灾英雄集体”。

杨根思连三个不可能(英雄杨根思誓言铿锵)(3)

↑“杨根思连”官兵执行任务前向连旗宣誓(资料照片)。

亮剑沙场;勇于拼搏决不放弃战胜一切困难

2008年7月23日,“杨根思连”从灾区凯旋。然而,官兵们征程未洗,几天后又紧急赶赴“砺兵-2008”演习场——原北京军区内蒙古朱日和战术训练基地。对手是原北京军区某装甲团,是我军第一支数字化部队,装备先进,实力强劲,且从无败绩。

“杨根思连”按照旅长提出的“剑不如人,剑法要高于人”的要求,分析研究对手的打法、战术,设想了100多种可能发生的情况,每天坚持训练十几小时。

9月25日4时,演习正式打响。当“杨根思连”的一个排乘坐步战车攻上“蓝军”3号高地时,“蓝军”6辆坦克迎面扑来。

“在不利态势下,我们果断采取了‘迂回包围,正面牵制’的战术。”范超幸说,步战车出击吸引“蓝军”坦克注意力,其他官兵下车徒步冲击,又对“蓝军”坦克形成合围之势。

曾担任北京奥运会安保旗手的战士于帅帅冲在最前面,将“杨根思连”的大旗牢牢插在了“蓝军”阵地上。

目睹这一幕,前来观摩的外国军事参观团的将校军官们,用各种不同的语言表达对“杨根思连”的敬意。

2015年7月底,“杨根思连”9班班长陆亚东随旅赴俄罗斯萨拉托夫参加“国际炮兵射击能手竞赛”。

“8月11日,单炮赛开始。”陆亚东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有中国、俄罗斯、白俄罗斯、委内瑞拉、安哥拉5个国家10支参赛炮班,当时我们炮班第6个上场。”

陆亚东回忆:“当第4个委内瑞拉炮班上场后,由于车速较快,通过车辙桥时发生重大颠簸,导致车内炮体脱落造成三人重伤。”

“我们快要上场前,我们班开了个简单的碰头会。”陆亚东回忆,大家认为,不要受到他们的影响,在国内的训练很扎实也很辛苦,这个时候要稳住心态正常发挥,在稳中求快。

陆亚东回忆:“上场后我们按照训练中的协同,仅31秒就完成了首发炮弹出膛并且首发命中,创造了国内训练包括国外比武的新纪录,也让俄罗斯观众见识了我们中国军队的神速和精度。”

“最终,我们两个参赛炮班锁定了单炮赛第一名、第三名。”

2016年7月,陆亚东再次代表“杨根思连”出征哈萨克斯坦,第二次参加“国际炮兵能手竞赛”。

这一次,火箭炮手陆亚东,克服重重困难,不畏强手,成为所有参赛选手中唯一一个全部命中目标的选手,最终被评为“最佳火箭筒手”。

“特别是遇到困难时,是老连长的‘三不相信’精神激励和鼓舞着我。”陆亚东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只要自己勇于拼搏决不放弃,就一定能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

【红色记忆】

1946年10月,在枣庄郭里集战斗中,9班战士杨根思冒着敌人严密的火力封锁,连续三次运送拉雷,并炸毁敌碉堡。战斗结束,在“庆功授奖大会”上,团党委授予杨根思“爆破大王”荣誉称号。

1947年1月,已是9班副班长的杨根思随部队攻至临沂至枣庄线上的重镇——齐村。杨根思不仅连续爆破敌碉堡群,炸毁敌核心工事,还巧施计谋,震慑住敌人一个排,创下单人俘获敌人最多的纪录。他被授予“华东一级人民英雄”荣誉称号。

1948年底,淮海战役打响,杨根思带领一个排,攻击夏砦之敌。12月15日黄昏,在打退敌一个加强连进攻后,他们遭到敌人三面疯狂反扑。杨根思带领战士们激战6个小时,打退了敌人进攻。战后,他被授予“华东三级人民英雄”荣誉称号。

编辑:丁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