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戮跟追逐(追逐与追赶)

01

在你开始读这篇文章以前,我建议你按个暂停键,先自己思考一下:“追赶”和“追逐”到底有什么不同?

02

“追赶”与“追逐”是汉语中的一对近义词,它们意义相近,却又有细微的差别。是否了解这种差别所在,决定了汉语学习者能否真正学会这两个词

我目前使用的教材中,有一本是北京语言大学编写的,其中的课文选用了秦牧先生的《社稷坛抒情》,里面有这么一句话:“节日里,欢乐的人群在上面舞狮,少年们在上面嬉戏追逐。”对于“追逐”,课后的生词表是这样解释的:

杀戮跟追逐(追逐与追赶)(1)

说实话,我个人不喜欢这种释义方式,即使“少年们嬉戏追逐”中的“追逐”好像确实可以换成“追赶”。但是学生学习“追逐”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读懂《社稷坛抒情》,最重要的还是要学会使用这两个词。中文里很多时候“追赶”与“追逐”是不能互换的,这类“不能互换”的情形,才是学会这两个词的关键。

当然,锅也不能让北语背,问题还是出在辞书上。现在绝大部分中文教材对词语的解释都是原封不动地引用《现代汉语词典》:

杀戮跟追逐(追逐与追赶)(2)

《现代汉语词典》将“追逐”释为“追赶”和“追求”。“少年们嬉戏追逐”中的“追逐”当然无法解释成“追求”,于是教材的编撰者自然也就选用了“追赶”来释“追逐”。

03

可是“追逐”与“追赶”是不能划等号的。二者相同的地方是都要“追”,区别在于:“追”的目的是不一样的

“追赶”的目的是:通过“追”,使自己的位置“赶上”甚至超过自己所追的对象。而“追逐”的目的是:通过“追”,能够“得到、获得”自己所追的对象。

这种意义上的区别决定了二者用法上的不同。

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当“追”的目的需要被强调时,“追逐”与“追赶”一般就不能互换了。比如说:“我的学习成绩掉队了,一定要努力追赶。”这句话中的“追赶”是不能换成“追逐”的,因为这里“追”的目的就是为了成绩“赶上”甚至“超过”你要追的对象(你的同学),而绝不是为了“得到”你的同学。“甲队队员得球后向前狂奔,乙队队员在后拼命追赶。”这句话中的“追赶”也不能换成“追逐”,因为这里“追”的目的仍然是要“赶上”或“超过”甲队队员(以阻止其进一步前进),而不是为了“得到”甲队队员。

反过来,当“追”的目的明显是为了“得到”所追的对象时,我们就只能用“追逐”而不能替换为“追赶”。比如“追逐名利”就不宜说成“追赶名利”,因为这里“追”的目的显然就是为了“得到名利”而不是“赶上名利”。同样,“追逐梦想”是为了获得梦想的实现,“追逐爱情”是为了得到爱情,这些追逐都不能换为“追赶”。聂绀弩 《历史的奥秘》:“托洛斯基英姿飒爽,常为女性所追逐。”“为女性所追逐”如果换为“为女性所追赶”,这可能就从偶像变成了小偷,多么可怕的事情!

杀戮跟追逐(追逐与追赶)(3)

杀戮跟追逐(追逐与追赶)(4)

杀戮跟追逐(追逐与追赶)(5)

以上新闻中的“追逐”都不能换为“追赶”,因为这些句子里“追”是为了“得到”的意味非常明显,而换为“追赶”的话,这些意味就会全部消失了。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说话人并不想要或并不需要强调“追”的目的,或者某种情况下“追”这个动作本来就兼有两种目的,又或者两个目的都解释得通的情况下,“追逐”与“追赶”就都可以用了。“少年的嬉戏追逐(追赶)”就是如此。嬉戏的“追”,并不需要强调目的,而且有过与儿时玩伴儿嬉戏的人都知道,嬉戏时先“赶上”同伴,“赶上”之后呢,往往又会“抓住”同伴。这样的情况下,你用“追逐”还是“追赶”都是可以的。同样,“追逐时间”和“追赶时间”,一个是为了“得到时间”,一个是为了“赶上时间”,但两个都解释得通,所以两个都可以用了。

04

我觉得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来说,至少要讲到这个程度,学习者才可能真正掌握“追逐”与“追赶”的用法。而从汉语研究者的角度,我们还可以深究的是,二者的差别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我想,这是由“逐”与“赶”两个字的本义决定的

杀戮跟追逐(追逐与追赶)(6)

这是“逐”字字形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到,“逐”字的初形是上面一只猪,下面一只脚,说明它的本义就是人在奔跑着追一只猪

杀戮跟追逐(追逐与追赶)(7)

而人追赶野猪的目的是什么呢?当然是为了得到食物,绝不仅仅是追着好玩儿“赶上”就算了,那是必须“得而食之”的。所以说,“逐”这个字是从产生的基因里就带着“得到”的意味的。

而“赶”的本义就是“赶上”,也就是让自己的位置能够和追的对象相同(或者超过)。它的“追”一直都不强调“得到”。甚至进一步引申,有时候“赶上”的目的反而是为了“驱离”。比如“赶马”、“赶苍蝇”、“驱赶”,不但不是为了“得到”“赶”的对象,反而是为了让“赶”的对象远离自己。所以强调以“得到”为目的的“追”,往往就不能使用“追赶”了

05

近义词互相释义是汉语的传统。《尔雅》《说文》等古代辞书一直用的是这种方法。所以现代汉语的辞书编撰也受到很大影响,非常喜欢用近义词互释。但是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来说,这真的不是一个好方法,因为语言教学要做的重要工作之一恰恰是要区分近义词。以词释词的做法,很容易使学习者混淆词义,很难帮助他们理解词义的精髓。

当然,如果不用近义词释词,就更需要搞清楚词义形成的原因,否则同样会犯错。比如百度词典对“追逐”的释义就非常奇怪:

杀戮跟追逐(追逐与追赶)(8)

这个解释也许注意到了“逐”字狩猎的本义,但其结论完全经不起推敲。限于篇幅我不多写了。想说的是,我们需要搞清楚一个词形成的历史源头和内部理据,进一步分析其适用范围和使用情况,才可能对一个词的意义有最深刻的理解

还有一点神奇的是,“追赶”和“追逐”的区别,在数千年前“逐”“赶”两个字产生之时就决定了,所以我一直感觉汉字文化是有基因、有密码的。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汉语是好玩儿的,是有意思的。

最后留一个问题:根据以上的思路,我想大家应该能够区分“追逐”与“追求”的异同了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