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的三大奸相(野渡无人舟自横)
诗歌文化到唐朝时,迎来了一个巅峰时代。而且,诗歌从初唐火到晚唐,王朝有兴衰,诗歌却跟随时代的变化,展现出百媚千娇的不同姿态。一般读者都会认为盛唐诗歌是最好的,但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唐诗歌的思辨性更强,更有哲理,是诗歌的鼎盛期。甚至,也有人认为,唐朝繁华落尽的最后时刻,诗人们面对国破山河发出的心声,才是最真实最难得的文化遗产。
晚唐诗人中,又以李商隐和杜牧为执牛耳者。但这两位伟大诗人能站在金字塔尖,离不开众多一流诗人的陪衬。韦应物虽然达不到顶尖级的水平,但被视为一流诗人,应该是毫无疑问的。相信很多朋友都读过他的《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的意境非常美,前两句是写诗人唯独喜欢涧边生长的幽草,行走于此,上有黄鹂鸟在幽深的树丛中鸣叫。后两句非常著名,流传千古,它说的是春天涧水涨潮,带着雨水来得湍急,郊野的渡口无人问津,只有小船横向江心。
按照诗题和内容,这首诗普遍被认为是唐德宗建中二年时,韦应物担任滁州刺史时的作品。在我们看来,这是一首平常的写景之作,但历代文人评注此诗时,总认为它有着意味深长的政治色彩。甚至有人说“上有黄鹂深树鸣”写的是“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之象”。它表明了作者处于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心情。
然而,随着现代人的进一步考证,更多的学者认为,上述的说法显然有些穿凿附会嫌疑。这应该就是一首地地道道,如假包换的写景诗。作者仅仅感叹滁州山涧的美景,沉浸于这样一种寂寞美之间。
小珏认为,在中唐之后,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观念深入人心。在这样凄美的场景之下,作者完全没有触景生情是不可能的。因此,这首诗歌中,难免流露出无人理解的寂寞,也备受冷落的忧伤。但是,作者的感情波动也仅限于此,并没有上升到朝廷之争,这也体现了他安贫守节,不高居媚的胸襟。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名气实在太大,它创造了一种无以言状的意境。只要念及这两句,每个人的脑海中都会不由自主地浮现一幅画面。宋朝时的徽宗皇帝,还曾经以此句作为考题,选拔自己顺眼的人才。
作为皇帝,宋徽宗是失败的,他的昏庸无能直接导致了靖康之变,是让人咬牙切齿的混蛋君主。但作为书法家、画家、诗人甚至运动员,他又是令人着迷的。特别是对于绘画,宋徽宗是发自内心的挚爱。他不仅亲自担任“翰林图画院”院长,而且还前所未有地将绘画纳入科举考试的科目。这个举措对于选拔人才对不对暂且不说,至少对于推动绘画艺术水平是巨大的。
宋徽宗选拔绘画人才,不仅要考教创作功底,更要从创新意识中下手。他常常以古人的诗句为题,要求考生画出诗句的意境,而且必须构思巧妙,不落俗套,做到笔意俱全。
有一次,宋徽宗就以“野渡无人舟自横”作为考题。绝大多数的考生,自然而然地在江河湖泊之上,画出空无一人的小船,宋徽宗看后并不满意。然而,有一幅作品却吸引了他的目光。那一叶扁舟之上,出现了一个人物,他百无聊赖,失魂落魄,反倒是得到了宋徽宗的赞许。
许多考生认为,这已经出现了“人”,并没有切合题意。但宋徽宗却哈哈大笑:这里的人,只不过是船夫而已,野渡本来就应该有艄公,也应该有渡船,只不过是因为没有往来的行人罢了。
宋徽宗的这个故事,明确记载在史籍之中,这也让韦应物的此诗,名气更大,增添了更多传奇色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