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娴怎么看待梅艳芳去世(梅艳芳和陈慧娴的)

1989年,香港乐坛硝烟弥漫,前有谭张争霸,后有千夕之争(《千千阙歌》与《夕阳之歌》)……

而最终的结果是,

张国荣宣布告别歌坛,谭咏麟宣布不再领奖。

作为千夕之争的梅艳芳和陈慧娴,也迎来同样的结局,梅艳芳不再领奖,陈慧娴也宣布暂别歌坛选择学习深造。

陈慧娴怎么看待梅艳芳去世(梅艳芳和陈慧娴的)(1)

然而,他们的竞争却并非本意,完全来自于他们粉丝之间的较量,谁都认为自己的偶像才是最终的王者,粉丝们的较量,让他们相继淡漠了荣誉。

真正的荣誉,属于那个年代!

千夕之争的时候,要说梅艳芳是永远的女王,陈慧娴就是永远的公主,她俩的地位,难分伯仲。

而如今,粤语歌坛的巅峰年代早已落幕,梅艳芳香消玉损,陈慧娴也因为错过最好的年华落败乐坛,被王菲这一群后起之秀抢尽风头。

那些曾经的辉煌也让人无限感慨,没了他们,香港乐坛似乎也就没有了灵魂……

即便到了现在,《千千阙歌》和《夕阳之歌》,同样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着较量,孰强孰弱,各执一词。

陈慧娴怎么看待梅艳芳去世(梅艳芳和陈慧娴的)(2)

今天我们就来剖析这两首经典歌曲,以及她们两位演唱这首歌曲的不同经历与感受。

一、象牙塔里的香港公主陈慧娴,雾里看花的朦胧爱情

陈慧娴拥有天赐的好嗓子,清澈透亮,哀而不伤,她的歌曲给人一种不卑不亢,落落大方的美感。

在她18岁的时候被星探发掘,随后和陈乐敏、黎芷珊一起发了唱片《少女杂志》,凭借单曲《逝去的诺言》获得当年十大中文金曲“最有前途新人奖”。

陈慧娴怎么看待梅艳芳去世(梅艳芳和陈慧娴的)(3)

半年之后发行首张个人专辑《故事的感觉》,销量急剧攀升,一举拿下“白金唱片奖”。

在当时很长一段时期,香港乐坛流行美艳性的女歌手,梅艳芳、叶倩文、中森明菜相继走红,“清纯学生妹”的风潮席卷香港,陈慧娴也随之成了时代的宠儿,几年的时间,相继推出《反叛》、《傻女》、《变变变》、《人生何处不相逢》也都一路飘红,在1988年拿下叱咤乐坛女歌手银奖,,直逼先出道的大姐大梅艳芳,即便最擅长唱苦情歌曲的林忆莲也只得了铜奖。而这个时候,她才24岁。

陈慧娴怎么看待梅艳芳去世(梅艳芳和陈慧娴的)(4)

舞台上的她,是“百变公主”,被乐迷们称为“娴公主”,“港乐公主”的名号由此而来。

她也是第一位来大陆开个唱的中国香港女歌手。

虽然贵为天后,但陈慧娴的生活圈子并不大。

公主的生活似乎向来如此,一直生活在象牙塔里,既让人觉得美好,又让人感到怜惜,她的每一段恋情几乎都是在工作中发生。

在1985年,陈慧娴签约宝丽金,与监制欧丁玉合作,两人擦出爱情的火花,欧丁玉把最好的歌曲都给了她,明白她的所有喜好,包容小公主的小脾气。

陈慧娴怎么看待梅艳芳去世(梅艳芳和陈慧娴的)(5)

而她的父母却并不放心,一直以来,陈慧娴都是一个简单的女孩,她瞒着父母和欧丁玉拍拖,当父母有所察觉,母亲直接发飙:“如果让我知道你在拍拖,我就掐死你。”

然而爱情的甜蜜总容易让人欲罢不能,她认定了欧丁玉,不顾母亲的威胁,和欧丁玉保持了五年的爱情。

拥有爱情的女人是幸福的,也是容易伤春悲秋的,她的曲风也就离不开少女的特有情怀,当你听着她的歌曲,总能感觉到她在把一段故事娓娓道来,这些看似不曾有过的故事就像公主幻想的情节,有伤感,有怀念,有不舍,有一丝淡淡的憧憬。

这些所有感悟,都是一个恋爱少女特有的情节,她所演唱的那些歌曲,无疑激起了许多人的相似经历与感慨,似乎音乐与爱情,总是绝佳的组合,配合她无与伦比的嗓音,真的是相得益彰,难出其右。

她的歌曲,和林忆莲又有所不同,同样是表达爱情之间的故事,林忆莲表达的是一种伤害,她表达的是一种离愁与牵挂。如果不是与欧丁玉相爱,感受着其中的苦与乐,断然会出现另一种格调。

这种风格,就是她独有的,谁也无法超越,这就是一个公主的内心世界。

陈慧娴怎么看待梅艳芳去世(梅艳芳和陈慧娴的)(6)

所以说,当我们听见她的《千千阙歌》,这种感觉就尤为强烈,配上相得益彰的歌词,这简直就是为她量身打造,传唱度极高。

经典,永远流传!

二、风雨中跋涉的香港女儿梅艳芳,感受了自己的真情,放弃了不该有的爱情

梅艳芳一生的经历,可以说是极尽潮起潮落,她的感悟,也必定是另一番风景。

说她是香港乐坛的女王,绝非浪得虚名,她的范儿,无人能及,这得归功于她曲折的人生经历与自身感悟。

她四岁开始就和姐姐梅爱芳一起在荔园游乐场登台表演补贴家用,从小就尝到了人生的艰辛。

陈慧娴怎么看待梅艳芳去世(梅艳芳和陈慧娴的)(7)

如果陈慧娴属于象牙塔里的纯情公主,梅艳芳就是人间炼狱里历练出来的坚强女皇。很小就失去父亲,母亲又脾气不好,对她的要求就是挣钱养家,体会的只是生活最残酷的一面,唯有坚韧才能走下去,在这样的环境下,她更社会、更能明白生命的尽头。

在残酷的现实里摸爬滚打越久,就越能体会人生,如何走,如何追求,都如浪里淘沙。

她在1982年以一曲《风的季节》,获得第一届TVB新秀歌唱大赛夺得冠军,被冠以“小徐小凤”的名号,被黎小田的华星唱片签了八年的合约。

陈慧娴怎么看待梅艳芳去世(梅艳芳和陈慧娴的)(8)

她与黎小田在之前就认识,并且鼓励她参加歌唱大赛才有了冠军的荣誉,这八年的时间,黎小田对梅艳芳的帮助是巨大的。

刚出道的梅艳芳起初并没有后来的大姐大风范,自小懂事早熟的她却一直有着心理障碍,骨子里带着一份保守与矜持,黎小田就为她定下了幽怨哀婉的女低音路线,随后推出《赤色梅艳芳》、《镜花水月》、《女人花》等多部专辑,迅速蹿红。

此后更是一次又一次突破思想的禁锢,打破了香港女艺人的固化圈,用低沉的嗓音,大气沉稳的台风,张扬前卫的穿衣风格叱咤香港乐坛,奠定了大姐大的地位。

或许是看透了人生,与其在阴霾中生存,不如放开自我,做最想要的那个自己。她和哥哥张国荣属于同一类人,在人们不理解的时候被嫌弃过,同时也被上天眷顾着,最终表现出了自己的风格。

陈慧娴怎么看待梅艳芳去世(梅艳芳和陈慧娴的)(9)

她性格豪爽、结友广泛,乐于助人、三观端正,曲折的经历让她懂得如何去理解别人、包容别人,很多后来的明星都得到过她的帮助——她,更像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饱经沧桑的女强人,最终还是没能逃过情感的枷锁。

女人花,摇曳在红尘中……谁又能懂女人心?

陈慧娴怎么看待梅艳芳去世(梅艳芳和陈慧娴的)(10)

在1985年,梅艳芳跨洋与日籍混血模特高桥雅弘坠入爱河,相爱却难相见,最终高桥雅弘无法接受梅艳芳不在身边的异地恋,率先提出分手。

梅艳芳则坦然接受,天各一方,这样的感情确实难以为继。

我们也能看出,经历人生风雨的梅艳芳对待爱情,有真诚,也懂得释然,经历多了就恍然明白,放手,是一个人最多的选择,不仅仅是爱情,生活中的许多求而不得,我们都在无奈之中选择了放手,若不是经历太多,说又能轻易说放下?

同一年,梅艳芳在一场演唱会上结识了日本巨星近藤真彦,这次不同,这个男人对梅艳芳一生的情感都产生了影响。而近藤真彦为她带来的,还有那一首《夕阳之歌》,有了后来粤语版的两首同曲不同词的经典较量。

陈慧娴怎么看待梅艳芳去世(梅艳芳和陈慧娴的)(11)

两人的相识,一见钟情。在一场舞蹈中,近藤真彦动情询问梅艳芳:“我可不可以吻你?”

两人一吻定情,经历了三次感情失败的梅艳芳(第一次是和苗侨伟的小火花),看着深情的近藤真彦,一度认为自己找到了真爱,却不曾想,近藤真彦温文尔雅的假面背后,是一个渣男。

近藤真彦在日本和“昭和第一歌姬”中森明菜一直是被公认的金童玉女,梅艳芳瞬间沦为第三者。

陈慧娴怎么看待梅艳芳去世(梅艳芳和陈慧娴的)(12)

但近藤真彦却花言巧语,骗过了梅艳芳,梅艳芳义无反顾地和他在一起了,甚至还搬到了日本,当起了近藤真彦背后的普通女人,为他刷马桶,歌后的地位也因爱情而放弃。

梅艳芳为近藤真彦付出了所有,而近藤真彦却没有履行承诺,和中森明菜依然没有断绝来往,和两个女人周旋,最终却是中森明菜选择自杀结束了自己。

梅艳芳不得不再次慎重思考这个自己最爱的人,在好友们的劝说下,她,最终还是遗憾离场,返回香港继续发展自己的事业。

近藤真彦是梅艳芳唯一一个不顾一切去相爱的人,最终自己被伤得体无完肤,即便在自己病重的时候,也没忘记这个自己最爱的人,不惜推迟治疗,也要去日本见他一面。

陈慧娴怎么看待梅艳芳去世(梅艳芳和陈慧娴的)(13)

在1988年,梅艳芳与中澳混血男模刘米高恋爱,当时正处于事业巅峰的梅艳芳,无法随时陪伴在刘米高身边,两人的生活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这一次,梅艳芳理智地选择了事业,离开了刘米高。

经过这几段恋情,梅艳芳的人生经历才有了更完整的感悟,如果不是他们,她的人生会是残缺的,也不会对人生理解得更透彻。

陈慧娴怎么看待梅艳芳去世(梅艳芳和陈慧娴的)(14)

当我们了解了她的这些经历,再去听她的歌,那种沧桑感就无以复加,配上她低沉幽怨的嗓音,这完全就是一个饱经岁月的诗人在吟唱自己的一生,那种求而不得、孤芳自赏、而又无限倔强的精神内涵也被彻底打开。

听她的歌,你总能感受到现实的若即若离,既悲怆,又无奈,还有一种岁月中人的释然。似乎一瞬间,就苍老了岁月,不经历世事,不知其中真意。

三、陈慧娴输了一首歌曲,却放弃了整个乐坛,真的是梅艳芳打败了她吗?

曾经风靡香港乐坛的陈慧娴绝对是不服气的,明明自己演唱的《千千阙歌》,无论在销量,还是影响力上,都远远超出梅艳芳的《夕阳之歌》,在当年香港金曲奖中,本以为胜利已成事实,不料却败给了传唱度不如自己的《夕阳之歌》,无论是自己还是团队,都很失落。

陈慧娴怎么看待梅艳芳去世(梅艳芳和陈慧娴的)(15)

同一首曲子,出现两个版本,不分个高下几乎不可能。《千千阙歌》赢得了口碑,而《夕阳之歌》却赢得了名誉。赢了口碑的陈慧娴输了人生,赢了荣誉的梅艳芳却败给了舆论。

这首曲子都来自日本的近藤真彦,他的那一首《 夕焼けの歌 》(译名也叫《夕阳之歌》),唱出了一种颓废而又抗拒的情感,当时日本年轻人对未来已经失去信心,这首歌一经发行,就迅速爆红,唱出了许多人内心的那种无力感。

陈慧娴怎么看待梅艳芳去世(梅艳芳和陈慧娴的)(16)

梅艳芳由于和近藤真彦有过相恋,经纪人陈淑芬很轻松地将这首歌曲的版权得到手中。后来陈慧娴的DJ黄霭君偶然听到,觉得不错,很快就推荐给了陈慧娴的监制,也是她的恋人的欧丁玉,欧丁玉觉得这首歌很好,费尽心思从陈淑芬手中获得了改编权。

陈慧娴怎么看待梅艳芳去世(梅艳芳和陈慧娴的)(17)

于是为陈慧娴量身打造的《千千阙歌》顺利出炉。该歌曲由林振强作词,这首歌能迅速蹿红,林振强可以说起了巨大作用,歌词里透露出一种离别的伤感,娴公主唱出了一种清清淡淡,丝丝缕缕的美感,整首歌曲的意境被她展现的淋漓尽致,一时风光无俩。

而几乎同一时期,梅艳芳也觉得这首歌很不错,就和经纪人商量要版权,无奈陈淑芬已经将版权卖给了陈慧娴,为了获得先发优势,陈淑芬建议在陈慧娴发唱片之前发行。陈淑芬还因此和欧丁玉采取限制措施,让他们必须在某个时间段发行,为的就是让梅艳芳有更大的优势。

而梅艳芳却并没有想要占据先发优势,既然已经卖给了陈慧娴,就不能抢了别人的头筹,在陈慧娴发行一周之后,才发行了自己另一个版本的《夕阳之歌》。

陈慧娴怎么看待梅艳芳去世(梅艳芳和陈慧娴的)(18)

所以说,这事不能全赖梅艳芳,经纪人的工作就是为了利益,错就错在两人都想翻唱这首歌曲。

这样看来,梅艳芳真的是很有大姐大的风范,她之所以要唱这首歌,源于自己的喜欢,或许也包含了对昔日恋人近藤真彦的怀念,而名利在其次,也是一种偶然因素。

两首歌虽然同曲,但表达的内容却各在一方,《夕阳之歌》讲述生命中的美好与失落,人生就像一场奔向夕阳的黄昏,无论大起大落,还是寂寂无名,都是一种莫大的感慨,只有在经历了一切爱与痛、苦与悲的时候,才能感受人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哪个看透我梦想?是平淡……

而这种感慨,也只有经历了坎坷经历的梅艳芳才能唱出其中滋味,就好比只有陈慧娴能唱出恋爱女孩的内心感受。

如果说《千千阙歌》唱的是每一个人的当下情感、亦或往日情怀,那么《夕阳之歌》就表现得更沉重,属于少数人的共鸣,不经历,就不会不明了。

陈慧娴怎么看待梅艳芳去世(梅艳芳和陈慧娴的)(19)

最终《千千阙歌》创下35万张唱片销量的佳绩,《夕阳之歌》却因梅艳芳的江湖地位,或者勾起了那一部分人的感慨,销量只有20万张。

但在1989年香港金曲奖的PK中,《千千阙歌》却败北了,任谁都无法理解。

陈慧娴怎么看待梅艳芳去世(梅艳芳和陈慧娴的)(20)

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这两首歌,是不同维度的风格,香港金曲奖能把这个最高荣誉分给《夕阳之歌》,除了梅艳芳的影响力占有一定因素,更多的是《夕阳之歌》立意更高。

那些年,港台并不缺乏诸如《千千阙歌》这样表达个人情感的歌曲,它们的立意,始终停留在某些特定的情感约束之内,当时的谭咏麟、张国荣、徐小凤、许冠杰等等,虽然都很有名气,但也仅仅局限在音乐的旋律和个人功底之上,表达的意境是短暂的,有的或许立意也很高,但旋律又差了那么一点点,还有就是受众的欣赏程度,这许多因素都决定了那一时期香港乐坛的严重内卷,不是绝对优秀,当然就很难封王拜后。

陈慧娴怎么看待梅艳芳去世(梅艳芳和陈慧娴的)(21)

《夕阳之歌》却恰如其分地体现出了音乐的另一种魅力,音乐,不仅仅是好听就能源远流长,还得让人有极强的内心冲击。

这样思考,节目组选择《夕阳之歌》也就合情合理了。

抛开这一因素,我们再来看两人的江湖地位,梅艳芳比陈慧娴出道更早,积累的人脉、资源,可以说差距明显,内耗在任何时代都有,我们或许对此感到愤愤不平,但谁又能说个人资源就不算优势?

陈慧娴怎么看待梅艳芳去世(梅艳芳和陈慧娴的)(22)

在网上有很多言论说梅艳芳主要依靠的是资源,其实这有点言过其实,梅艳芳本身就是非常有特色的唱作人,然而,是非功过,都有人评说。直到她去世之后,影响力依然巨大,这绝对不是没有原因的。

人生的输赢,往往不是单一地看你的某一次出彩,而是看你的整个影响力,梅艳芳的出色,更多的是社会影响力,她的格局,就并非陈慧娴能匹敌的。就比如现在的刘德华,一样被人说唱歌不如张学友,演戏不如郭富城,但为啥就能被人推崇?他们所思考的,是整个人生,是更大的舞台。

陈慧娴经历了这次千夕之争,连开多场演唱会,最终宣布退出歌坛,当在最后一场演唱《千千阙歌》的时候,梨花带泪,在我看来,这是她唱《千千阙歌》最为精彩的一段,以前所有的演唱都无法击中我们的内心,这一次,这首歌不再是恋人之间的离别,而是一场人生路途的离别,乐坛成为了她的昔日恋人,唱来无比动情。

陈慧娴怎么看待梅艳芳去世(梅艳芳和陈慧娴的)(23)

我们虽然感慨,去思考她这样做到底是对还是错?又是为了什么?但又有谁去分析过,她为何会走到这一步?

早在这之前,陈慧娴就心生退意,天后的荣誉是沉重的,年少有为,任谁都会羡慕,却没多少人知道她这段路的疲惫。

陈慧娴家人其实一直不愿意她进入娱乐圈,可她最终还是踏了进来,父亲就对她约法三章:等攒够了钱,就去国外读大学。

父母的反对,加上娱乐圈的各种名利之争,让这个二十出头的小公主疲惫不堪,她没有如梅艳芳那样的人生经历,面对内心的苦,自然不会有强大的内心去支撑、去面对,她是一个天后,但更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女人,她的经历撑不起自己踏入的这个圈,心有退意也就在所难免。

陈慧娴怎么看待梅艳芳去世(梅艳芳和陈慧娴的)(24)

当千夕之争败下阵来,就像燎原了她内心疲倦的火苗,最终义无反顾地离开了香港乐坛,曾经的名利即将随风而散,她一如一个为爱痴狂的少女,面对了爱情的远去,既悲凉,又决绝,成为了香港乐坛的一大遗憾。

她给人的感受是真诚的,痛了就哭一场,名利丢了可以难过,而不是表现得沉稳世故,非要强装笑颜,这就是最真实的她,所以很多人喜欢她,她让人感受到了一个人的纯真与美好,也同样让人觉得有种于心不忍的酸痛。

四、多年以后,千夕之争依旧在人们心中上演,而她们早已成为传奇,平淡了一切

很多人说,如果陈慧娴不退出香港乐坛,将会怎么样,其实从她复出乐坛就很明了。

她离开香港乐坛数年时间,当她再度回归,却难以达到以往的高度,中途不乏优秀曲目,可是依然逐渐陨落。

时代更替是任何人都不可改变的,人们的欣赏品味都在随之变化,这也是她凋零的最大因素,曾经的娴公主也逃不出这样的魔咒。加上她人脉资源本就匮乏,社会地位也因为她的离去而有所下降,当她再度归来,不过又是一场人生的幻灭……

陈慧娴怎么看待梅艳芳去世(梅艳芳和陈慧娴的)(25)

如果不是抱着对音乐的无比热爱,她不会回归,如果不是曾经的意气用事,她不会早早凋谢。

她曾这样说过:“三十岁之前,我觉得有一条红毯铺在地上,自己走在上面很顺利。有一天,那张红毯不见了,我感觉就像悬浮在空中,没有了依托。”

当三十而立的她焦点不再,陈慧娴突然迷茫了,她不知该往哪里走,又该如何走。此时的她,爱情不复,事业不顺,当她遇上自己从美国带回来的猫从27楼掉下去摔死了,她带着悲伤的心情去录制节目,却还不得不强装笑脸,回到家却整个人崩溃了,患上了焦虑症,不得不再次退出娱乐圈。

陈慧娴怎么看待梅艳芳去世(梅艳芳和陈慧娴的)(26)

梅艳芳在经历千夕之争后,在1990年,也就是千夕之争的第二年,在香港连开三十场个人演唱会,并且在同一年的生日会公开宣布退出竞夺音乐奖项。

或许千夕之争给这两位天后带来的更多的是苦恼,相继做出反应,整个乐坛,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名利的争夺上,好的作品才是最好的名利。

陈慧娴怎么看待梅艳芳去世(梅艳芳和陈慧娴的)(27)

梅艳芳此后多年,一直活跃在演艺圈,唱歌演戏,样样出彩,人生达到巅峰。

然而遗憾的是,早在1999年梅艳芳就患上了宫颈癌,由于工作原因,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治疗,她不想因为病情被媒体炒作。

梅艳芳一直希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能够有一个疼爱自己的丈夫,能有属于自己的孩子,一心想做一个真正的女人,而病情却让她陷入两难,如果接受手术治疗,那么很有可能失去女人生育的权利,病情一拖再拖,最终让这一生成为绝唱。

在2002年,她对张国荣说:“如果我到了四十岁未嫁,你就娶我好吗?”

而张国荣却说:“我可不想有这一天。”

陈慧娴怎么看待梅艳芳去世(梅艳芳和陈慧娴的)(28)

没想到,张国荣一语成谶,在2003年4月1日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的一身。

在2003年11月,梅艳芳带病踏上红馆的舞台,举行自己人生当中的最后一场演唱会,末尾穿上婚纱演唱了最后一曲《夕阳之歌》。

这一次演唱,唱的就是一生,宛如夕阳,终将落幕,一声“拜拜”,既洒脱,又坚强,她把自己嫁给了整个乐坛,留给整个香港乐坛的,是失去梅艳芳之后的漫漫长夜,这一幕,看哭无数人,人生多变幻,如浮云聚散,夕阳无限,无奈只一息间灿烂。

陈慧娴怎么看待梅艳芳去世(梅艳芳和陈慧娴的)(29)

在12月30日去世,这一年,刚好四十岁,她最终没能将自己嫁给一个疼爱自己的男人,女人花,消失在了红尘中。

而在去世之前,她还执意去日本会见昔日恋人近藤真彦,将那份女人心留到了最后。

陈慧娴怎么看待梅艳芳去世(梅艳芳和陈慧娴的)(30)

而今的娴公主,依然单身,经历了几度爱情,都没有遇上一个真正可以依靠的男人,当她经历了梅艳芳所经历的人生,已然明白《夕阳之歌》的真正韵味,初听不识曲中意,听懂已是曲中人,她甚至坦言,现在自己更喜欢梅艳芳的《夕阳之歌》。

当他们的较量早已成为过去,他们的这两首歌依然还在我们的内心反复比较,《千千阙歌》给人以美好的回味,而《夕阳之歌》就如一杯烈酒,愈发醇厚,谁强谁弱,就看你是年少懵懂还是经历了跌宕人生,它就像我们对自身的感悟,此一时彼一时,一直在徘徊,也一直在怀念与憧憬中闪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