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胚问答题重点(大一组胚期末记这些知识点)

大学里课程《组织学与胚胎学》和高中的生物所学的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是又相当很细节,而且很难记,为此我特地花了很多时间来整理组织学与胚胎学的重点,期末考试前多读几遍考试时会发现好简单[灵光一闪]

第二章

上皮组织简称上皮,主要由密集排列的上皮细胞和极少量细胞外基质组成。上皮细胞具有明显的极性,即细胞的游离面、基底面和侧面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明显的差别。上皮基底面附着于基膜上。

一一被覆上皮

组胚问答题重点(大一组胚期末记这些知识点)(1)

重点考试内容

二、腺上皮

腺上皮是由腺细胞组成的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腺是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的器官。分泌物经导管排至体表或器官腔内的腺,称外分泌腺。无导管,分泌物(为激素)释入血液的腺,称内分泌腺。

外分泌腺由分泌部和导管两部分组成。泡状和管泡状的分泌部常称腺泡。在消化、呼吸系统中的腺细胞一般可分为浆液性细胞和黏液性细胞两种。

浆液性细胞的核为圆形,位于细胞偏基底部;基底部胞质呈嗜碱性染色,顶部胞质含许多嗜酸性的酶原颗粒。电镜下可见胞质中有密集的粗面内质网、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和分泌颗粒,这些都是蛋白质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

黏液性细胞的核扁圆形,居细胞基底部;除在核周的少量胞质呈嗜碱性染色处,大部分胞质几乎不着色,呈泡沫或空泡状。电镜下可见基底部胞质中有一定量的粗面内质网,核上区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和极丰富的粗大黏原颗粒,杯状细胞是一种散在分布的黏液性细胞。

这两种腺细胞可以分别组成浆液性腺泡和黏液性腺泡,或共同组成混合性腺泡。而分泌部完全由浆液性腺泡构成的腺体,称浆液性腺,如腮腺完全由黏液性腺泡构成的腺体称黏液性腺,如十二指肠腺;三种腺泡可共同组成混合性腺。如下颌下腺和舌下腺。在混合性腺泡中浆液性细地常构成浆半月。在腺泡的外方,还可有扁平、多突起的肌上皮细胞,其收缩有助排出分泌物。

导管由单层或复层上皮构成,可将分泌物排至体表或器官腔内。有的导管上皮细胞还可分泌或吸收水和电解质。

三、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重点)

1.微绒毛 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小肠上皮细胞的纹状缘即是由密集的微绒毛整齐排列而成。微绒毛使细胞的表面积显著增大,有利于细胞的吸收功能。微绒毛的胞质中可有纵行的微丝,其收缩可使微绒毛伸长或变短。

2.纤毛 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突起,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能力。

3.紧密连接 位于细胞的侧面顶端。在超薄切片上,此处相邻细胞膜形成约2~

4个点状融合,融合处细胞间隙消失,非融合处有极窄的细胞间隙。用冷冻蚀刻复型法观察,在紧密连接处的膜内,蛋白颗粒排列成2~4条线性结构,它们又交错形成网格,带状环绕细胞,相邻的细胞连接面上,网格互相吻合,蛋白颗粒对接,封闭了细胞间隙。紧密连接可阻挡物质穿过细胞间隙,具有屏障作用。

4.中间连接 相邻细胞之间有15~20nm的间隙,内有中等电子密度的丝状物连接相邻细胞的膜,膜的胞质内面有薄层致密物质和微丝附着,微丝组成终末网。中间连接具在黏着作用,还可保持细胞形状和传递细胞收缩力。

5.桥粒 呈斑状连接,大小不等,此处细胞间隙宽20~30nm,其中有低密度的丝状物,间隙中央有致密的中间线,由丝状物质交织而成。细胞膜的胞质面有较厚的附着板,胞质中的角蛋白丝(张力丝)附着于板上,起固定和支持作用。桥粒像铆钉般把细胞牢固相连,在易受摩擦的皮肤、食管等部位的复层扁平上皮中尤其发达。

6.缝隙连接(通讯连接)

以上四种细胞连接,只要有两个两个以上紧邻存在,则称连接复合体。

7.基膜 是上皮细胞基底面与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在HE染色切片一般不能分辨。基膜除具有支持、连接和固着作用外,还是半透膜,有利于上皮细胞与深部结缔组织进行物质交换。

8.质膜内褶 是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垂直折向胞质形成的许多内褶,内含大量长杆状线粒体。质膜内褶主要见于肾小管,扩大了细胞基底部的表面积,有利于水和电解质的迅速转运。

9.半桥粒 位于上皮细胞基底面,半桥粒为桥粒结构的一半,质膜内也有附着板,张力丝附着其上,主要作用是将上皮细胞固着在基膜上。

第三章

结缔组织由细胞和大量细胞外基质构成。其细胞外基质包括基质、纤维和组织液。细胞散在分布于细胞外基质内,无极性。狭义的结缔组织指疏松结缔组织和致密结缔组织,广义的结缔组织还包括脂肪组织、网状组织、血液、淋巴、软骨和骨。结缔组织具有连接、支持、营养、运输、保护等多种功能。

一、疏松结缔组织

疏松结缔组织的细胞种类较多,纤维较少,排列稀疏,广泛分布于器官之间和组织之间,具有连接、支持、防御和修复等功

(1)成纤维细胞是疏松结缔组织中最主要的细胞。细胞较大,多突起;胞核较大,卵圆形,着色浅,核仁明显;胞质较丰富,呈弱嗜碱性。电镜下,胞质富含粗面内质网1 和高尔基复合体。成纤维细胞主要合成和分泌:ⅰ型和ⅱ型胶原蛋白,构成胶原纤维和网状纤维;弹性蛋白,构成弹性纤维;蛋白多糖和纤维粘连蛋白,构成基质。

成纤维细胞功能处于静止状态时,称纤维细胞。在创伤等条件下,纤维细胞可转变为成纤维细胞,参与组织修复。

(2)巨噬细胞形态多样,随功能状态而改变,功能活跃者,常伸出较长的伪足而形态不规则。胞核较小,圆或肾形,着色深;胞质丰富,多呈嗜酸性,可含有异物颗粒和空泡。电镜下,细胞表面有许多皱褶和微绒毛,胞质内含大量溶酶体、吞噬体、吞饮泡和残余体。

当巨噬细胞周围出现细菌产物、炎症变性蛋白等物质时,巨噬细胞受刺激伸出足,沿这些化学物质的浓度梯度朝浓度高的部位定向移动,聚集到产生这些化学物质的部位。巨噬细胞的这种特性称趋化性,而这类化学物质称趋化因子。巨噬细胞行使多种功能参与免疫应答。

a.吞噬作用:可分为特异性吞噬和非特异性吞噬。特异性吞噬的前提是有抗体等识别因子识别和黏附被吞噬物,如细菌和病毒等,然后,巨噬细胞通过其表面的抗体受体与识别因子特异性结合,而间接黏附被吞噬物,启动吞噬过程。非特异性吞噬无需识别因子中介,巨噬细胞直接黏附和吞噬碳粒、粉尘、衰老死亡的自体细胞和某些细菌等。形成的吞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吞噬物被溶酶体酶分解。

b.抗原提呈作用:当巨噬细胞吞噬了蛋白质性抗原、在溶酶体内进行分解时,能够把其最特征性的分子基团(称抗原决定基)予以保留,与抗原提呈分子,即巨噬细胞自身的MHC-II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运输到细胞表面。当T淋巴细胞接触到抗原肽后,便受到激活,发生免疫应答。因此,巨噬细胞是一种抗原提呈细胞。

c.分泌功能:巨噬细胞能合成和分泌上百种生物活性物质,包括溶菌酶、补体和多种细胞因子。

(3)浆细胞卵圆形或圆形。核圆,多偏居细胞一侧,异染色质常成粗块状,从核中心向核被膜呈辐射状分布;胞质丰富,呈嗜碱性。电镜下,其胞质内含大量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浆细胞合成与分泌免疫球蛋白,即抗体。抗体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从而抑制或杀灭细菌和病毒,促进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

(4)肥大细胞较大,圆或卵圆形。 核小而圆,染色深,位于中央;胞质内充满粗大的嗜碱性分泌颗粒,颗粒内含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肥大细胞常沿小血管分布,在身体与外界接触的部位,如皮肤、呼吸道和消化管的结缔组织内较多。当肥大细胞受到刺激时,大量释放颗粒内物质(脱颗粒),同时,胞质内还合成白三烯释放。这些物质可引起麻疹、哮喘、休克等病症,统称过敏反应。

(5)脂肪细胞可合成和贮存脂肪,参与脂类代谢。

(6)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形态与纤维细胞相仿,在创伤修复时可增殖分化为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

(7)白细胞血液内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游走进入结缔组织内,行使防御功能。

2.纤维

(1)胶原纤维的数量最多,呈嗜酸性,粗细不等,有分支并交织成网。电镜下,胶原纤维由更细的胶原原纤维构成,其生化成分为Ⅰ型胶原蛋白。胶原纤维的韧性大,抗拉力强。

(2)弹性纤维在HE染色切片中着色淡红。弹性纤维的核心部分由均质的弹性蛋白组成,

(3)网状纤维分支多,交织成网,主要由Ⅲ型胶原蛋白构成。网状纤维主要存在于网状组织。

3.基质是由蛋白多糖和纤维粘连蛋白等生物大分子构成的无定形胶状物,内含组织液。

第四章

正常值

红细胞 男:(4.0~5.5)×1012/L

女:(3.5~5.0) ×1012 L(10的12次方)

一、红细胞

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直径约7.5μm,央薄而周缘厚。红细胞无核,无细胞器

红细胞的寿命约120天。老化的红细胞在经过脾和肝脏时,被巨噬细胞吞噬清除。同时每天有大量新生红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液,这些细胞内尚残留部分核糖体,用煌油蓝染色呈细网状,故称网织红细胞,约占红细胞总数的0.5%~1.5%。

二、白细胞

根据白细胞胞质内有无特殊颗粒可分为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前者又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三种;后者则有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两种。

1.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的胞质含有许多嗜天青颗粒和特殊颗粒,嗜天青颗粒是溶酶体,含有酸性磷酸酶、髓过氧化物酶和多种酸性水解酶类等,能消化吞噬的细菌和异物。特殊颗粒是一种分泌颗粒,内含溶菌酶、吞噬素,有杀菌作用。中性粒细胞有很强的吞噬细菌和异物的功能。

2.嗜碱性粒细胞 直径10~12pm,核分叶,或呈S形或不规则形。胞质内含有嗜碱性颗粒。嗜碱性颗粒属于分泌颗粒,内含有肝素 组胺 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细胞基质内白三烯。嗜碱性粒细胞参与过敏反应

3. 嗜酸性粒细胞 直径为10~15μm,核多为2叶,胞质内充满粗大的嗜酸性颗粒。嗜酸性颗粒属于溶酶体,除含一般溶酶体酶外,还含有组胺酶、芳基硫酸酯酶以及阳离子蛋白。嗜酸性粒细胞可受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的作用,移行至发生过敏反应的部位,释放组胺酶等物质,抑制过敏反应,嗜酸性粒细胞释放的阳离子蛋白,对寄生虫有杀灭作用。

4.单核细胞体积最大的白细胞,直径为14~20μm。核呈肾形、马蹄铁形或扭曲折叠的不规则形,染色质颗粒细而松散,故着色较浅。胞质丰富,因弱嗜碱性而呈灰蓝色,内含许多嗜天青颗粒,即溶酶体。单核细胞进入结缔组织或其他组织,分化成巨噬细胞等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

5.淋巴细胞 体内的淋巴细胞有大、中、小三型,血液中的淋巴细胞大部分为直径6~8μm的小淋巴细胞,小部分为直径

9~12μm的中淋巴细胞。淋巴细胞的核为圆形,一侧常有浅凹,染色质浓密呈块状,胞质含大量游离核糖体,故呈强嗜碱性。根据淋巴细胞的发生来源、形态特点和免疫功能等方面的不同,可分为三类:胸腺依赖淋巴细胞,简称T细胞,产生于胸腺。骨髓依赖淋巴细胞,简称B细胞,产生于骨髓;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自然杀伤细胞,简称NK细胞,产生于骨髓。淋巴细胞是主要的免疫细胞,在机体防御疾病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血小板参与止血和凝血,寿命为7~14天

第五章

一、软骨

软骨组织由软骨细胞和软骨基质构成。软骨组织及其周围的软骨膜构成软骨。

1.软骨组织 软骨细胞包埋在软骨陷窝内。在软骨周边的为幼稚软骨细胞,较小,常单个分布。位于软骨中央的为成熟的软骨细胞,体积大,胞质弱嗜碱性,多为2~8个聚集在一起,它们由一个软骨细胞分裂而来,故称同源细胞群电镜下可见软骨细胞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软骨细胞产生软骨基质。

软骨基质即软骨的细胞外基质,由纤维和基质组成。

2.软骨膜 分为两层,外层胶原纤维多,主要起保护作用;内层有较多骨祖细胞,可增殖分化为成软骨细胞,后者演变为软骨细胞。

软骨的类型

透明软骨的纤维成分为胶原原纤维,构成助软骨、关节软骨呼吸道内的软骨等,具有较强的抗压性。

纤维软骨含大量平行或交叉排列的胶原纤维束,分布于椎间盘、关节盘及耻骨联合等处,韧性很强。③弹性软骨含大量弹性纤维,分布于耳廓、咽喉及会厌等处,有较强的弹性

二、骨

1.骨组织 由细胞和钙化的细胞外基质组成。

在长骨的骨和骨干内表面、扁骨的板障和短骨的中心等处,数层不甚规则的骨板形成针状或片状骨小梁,它们交织成为多孔的立体网格样结构,即松质骨。

骨组织的细胞有四种:

(1)骨祖细胞是骨组织的干细胞,位于骨膜内层。细胞呈梭形、较小,胞质少。当骨生长、改建或骨折修复时,骨祖细胞增殖分化为成骨细胞。

(2)成骨细胞产生骨基质的有机成分,形成类骨质。成骨细胞产生类骨质后,自身被包埋于其内,转变为骨细胞。

(3)骨细胞胞体小,呈扁椭圆形,多突起,单个分布于骨板内或鲁板之间,相邻骨细胞的突起以缝隙连接相连。胞体所在的腔隙称骨陷窝,突起所在的腔隙称骨小管,骨小管互相通连。骨陷窝和骨小管内含少量组织液,可营养骨细胞。骨细胞具有一定的溶骨和成骨作用,参与调节钙、磷平衡。

(4)破骨细胞数量少,散在于骨组织边缘,体积很大,由多个血液单核细胞融合而成。细胞核6~50个,胞质嗜酸性,含大量溶酶体和线粒体。破骨细胞紧贴骨组织一侧有许多突起,构成皱褶缘,细胞在此释放水解酶和有机酸,溶解骨盐,分解骨有机成分。破骨细胞可吞噬解体的骨质成分,将其在细胞内进一步降解,表明破骨细胞具有很强的溶骨和吸收能力。

2.长骨的结构长骨由骨干和骨两部分构成,表面覆有骨膜和关节软骨,内部为骨髓腔,含有骨髓。

骨干的内外表层分别有由密质骨构成的内环骨板和外环骨板,在中层形成大量哈弗斯系统和间骨板。骨干中有横向穿行的穿通管,内含血管和结缔组织,并有较多骨祖细胞。哈弗斯系统又称骨单位,为长柱状结构,是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由多层同心圆排列的哈弗斯骨板围绕中央管构成。

第六章

肌组织主要由具有收缩功能的肌细胞构成。肌细胞间有少量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及神经。肌细胞呈细长纤维形,又称肌纤维。肌组织分骨骼职、心肌和平滑肌三种,前两种属横纹肌。

一、骨骼肌

1.骨骼肌纤维的光镜结构 骨骼肌纤维呈长圆柱形,多核,核位于细胞膜下方。在肌浆中平行排列的肌原纤维,上有相间排列的明带(I带)和暗带(A带);暗带中央有H带,H带中央有M线,明带中央有Z线。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肌节,由1/2I带 A带 1/2I带组成。肌节递次排列构成肌原纤维,是骨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

(1)肌原纤维由粗、细两种肌丝构成。

(2)横小管是肌细胞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在明、暗带相交处环绕每条肌原纤维,可将肌细胞膜的兴奋迅速传导至肌纤维内部。

(3)肌浆网是肌纤维中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其中部纵行包绕一段肌原纤维,称纵小管;两端扩大呈扁囊状,称终池每条横小管与两侧的终池组成三联体

肌原纤维之间有大量线粒体、糖原与肌红蛋白。

骨骼肌中还有扁平、有突起的肌卫星细胞,附着在肌纤维表面。肌卫星细胞可增殖分化,参与肌纤维的修复。

二、心肌

心肌纤维呈不规则的短圆柱状,借分支互连成网,连接处形成闰盘。多数心肌纤维有一个核,少数有双核,位于细胞中央。心肌纤维也呈周期性横纹。心肌纤维的超微结构与骨骼肌纤维相似,含粗、细肌丝及其组成的肌节。特点是:①肌原纤维的粗细不等、界限不很分明,肌原纤维间有极为丰富的线粒体。②横小管较粗,位于Z线水平。③肌浆网的纵小管稀疏,终池少而小,与横小管形成二联体。④闰盘的横位部分有中间连接和桥粒 使心肌纤维间的连接牢固;在纵位部分有缝隙连接,为细胞间电冲动的传导部位,使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同步化。

三、平滑肌

平滑肌广泛分布于消化管、呼吸道、血管等中空性器官的管壁内。

平滑肌纤维呈长梭形,中央有一个杆状或椭圆形的核,胞质嗜酸性,无横纹。细胞内无肌原纤维,可见大量密斑、密体、中间丝、细肌丝和粗肌丝。中间丝连接于密斑、密体之间,形成细胞骨架。细肌丝一端附着于密斑或密体,另一端游离,环绕在粗肌丝周围。平滑肌纤维的收缩也是以粗、细肌丝间的滑动为基础。平滑肌纤维间有较发达的维隙连接,可传递信息分子和电冲动,引起相邻肌纤维的同步功能活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