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前世今生的故事(自留地的前世今生)

故乡前世今生的故事(自留地的前世今生)(1)

自留地是中国农业合作化和集体化时期的产物。

现在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往往把它和八十年代初“包产到户”的承包地混为一谈,实属遗憾。

实际上,他们之间的区别点还是很明显的。

为便于介绍,我们就通过对两者进行对比的方式,来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正所谓“乡下人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一是执行的时间不同。

一般来讲,自留地政策最早执行时间是在1955年,而“包产到户”的承包地一般来讲是在1981年开始执行,期间相差了整整二十六年。

学过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中国社会进入新阶段。

而对于三大改造的农业改造,时间从1951年12月—1956年底,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完成,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

这期间的1955年11月,国家公布《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规定:每人自留地最多不得超过当地人均耕地的5%。

这是自留地最初执行的政策文件,也是最初实行的时间,当然,比例很低。

这里需要澄清几个错误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包产到户最早出现在1956年,是不准确的,那是当时浙江省温州地区永嘉县部分地区的一个试点,没有在全国推广,并随后也受到批判。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包产到户的时间应当是1962年推出的“三自一包”“四大自由”。

“三自一包”即指“自留地、自由市场、自负盈亏”和“包chan到户”。

“四大z自由”即指:土地租佃和买卖自由,借贷自由,贸易自由

我们认为这应当不算,原因有二。一是时间很短,随着刘的下台全面停止。二是土地不是以承包地的性质分给农民的。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包产到户的开始时间是1978年,这也有问题。

1978年底,安徽凤阳小岗18户农民在一起签下分田到户“生死契约”,可以算是个别地方的试点,是中国改革的一个起点,而不能算全国“包产到户”承包地的开始。

即使到了1981年1月,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占中国农村生产队总数才有1%,到同年6月增加到19.9%,并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包产到户逐步演变为包干到户的形式。

二是分配的次数和比例不同。

承包地是一次性100%全部分到农民手中,而自留地分分收收,多多少少,反反复复多少次。

前面说了,1955年11月,国家公布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规定:每人自留地最多不得超过当地人均耕地的5%。

1957年6月国家文件规定:分配给社员的菜地、饲料地合计不超过10%。

但随着人民公社化的深入开展,一些地方又将自留地收归了集体。

三年自然**时期,为恢复生产,国家制定的《关于农村人民公she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即《十二条》),明确宣布恢复自留地、自由市场等几项“小自由”,但没有唤起农民的热情。

1962年的“三自一包”明确再次提出自留地。

1981年3月,国家出台《关于积极发展农村多种经营的报告》,要求可因地制宜,适当扩大自留地、饲料地、开荒地的数量,最多不超过当地耕地面积的15%。

可以看出,自留地分别经历1955年、比例5%,1957年、比例10%,1962年,1981年、比例15%四个阶段和不同比例,而承包地就是1981年一次性100%分配完。

故乡前世今生的故事(自留地的前世今生)(2)

三是劳动时间的不同。

因为当时的自留地是作为集体土地的有益补充,集体土地是主,自留地是副。

因此社员耕种自留地必须要在完成集体土地的基础上,利用休息时间来完成。

记得那时还很小,就去帮家里大人去翻耕自留地。

由于自留地全都是化整为零,七零八落的,大型农用机械都无用武之地,况且当时也没有这些机械化农具,即使有,也在生产队,根本不可能让农户在自留地上使用,当时连生产队的牲口也是不能使用的,所以自留地的翻耕播种全是用最原始的铁锨翻,或人工拉犁来完成。

四是税负不一样。

自留地生产的产品归农民自己支配,国家不征农业税。承包地在2005年以前要交农业税,2006年后免征农业税。

五是权限不同。

由于农村土地所有权归集体经济组织,所以农民个人对自留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承包地承包的是其经营权,并可流转,承包期限又可延长三十年。

六是作用不同。

自留地是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按政策规定分配给成员长期使用的小块土地。农户经营自留地是一项家庭副业,可以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和劳动时间,生产各种农副产品,满足家庭生活和市场需要,增加收入,活跃农村经济。自留地生产是集体经济的必要补充。

而承包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全部土地。

七是政策来源不同。

自留地最初是由国家自上而下发布执行的,而承包地是由农民自下而上首创,然后在全国铺开的。

八是结局不同。

改革开放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取消自留地,融合在承包地里。

还需说明一点的是:自留地从它分配之初,就很少变化,当然,人民公she时代有收回,但随后又重新分配了。而承包地一直处在变化之中,刚开始是三年一调整,发展到今天是三十年不变,并又延长了三十年。

由于国家一开始在土地承包上的政策比较灵活,所以各地,甚至各乡镇,村社政策都不一样。

当时的情况是,到底今年这个承包地调整不调整,怎么调整全由社长说了算,而社长到底要执行那一个政策的依据是看是否对自己有利。

有利则用,无利则废。

故乡前世今生的故事(自留地的前世今生)(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