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与慈禧的关系(张之洞为何能成四大中兴名臣之一)
张之洞旧宅位于北京西城区白米斜街路北,大门在白米斜街,门外有照壁、上马石、八字门墙,后临什刹海前海。临海平列3幢小楼,中楼前花厅两间,四面带廊,中楼七间,是一座高台建筑,台为城砖所砌... ...
就在这座气势威武的宅院里,张之洞度过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两年。
张之洞没有多大的作为,但是,其后半生的仕途可谓顺风顺水,在满清统治期间,鲜有官员能够像他一样在一夜之间连升四级。张之洞官运亨通,他的仕途中充满了机遇与破例,这些都得益于他与慈禧之间君臣关系的升温。
早期,张之洞被任命为翰林院学士时,其实,只是资历够了正常升职,并不是破例升迁,此时的慈禧也并未流露出对张之洞的器重。令张之洞难以释怀的是,在慈禧眼中,张之洞只是个无用书生,既不能担任要职,也无法成就大事。
张之洞入仕后的表现的确像个书生,在就职于翰林院期间,一直从事学术工作,后来才做了一名言官。于统治者而言,言官都是些夸大其词纸上谈兵的家伙,言官在纸上指点江山,但是,若交给他们军政大权,他们根本不具备把控大局的能力。
因此,慈禧最初根本没考虑过重用张之洞,就算是偶尔有这个念头,她也不敢冒这个风险。但是,正当此时,发生了一件大事,慈安太后在一夜之间暴毙,死因蹊跷,满朝文武都将矛头指向慈禧,觉得凶手正是与慈安共同听政的西宫太后。
后世史学家根据史料分析,断定慈禧并非谋害慈安的凶手,慈安极有可能死于脑溢血或心脏病,古人对这两种急性病缺乏了解,所以,才会对慈安的死亡产生质疑。虽然,慈安并非因慈禧而死,但是,慈禧却因慈安陷入深深的舆论漩涡中。
可以说,这一时期的慈禧只想着怎么替自己脱罪,根本无暇考虑提拔张之洞。
过了一段时间,慈禧决定效仿先贤,广开言路。张之洞觉得机会来了,便上疏奏折,先是阐述了两江防务的重要性,随后,又说负责南洋大臣刘坤一年纪太大,已不能主持工作,请求慈禧任命身体力行的彭玉麟接管两江防务。
而西北边关虽然有骁勇善战的左宗棠镇守,但是,曾国荃却因他的儿子夭折迟迟未能就任,家庭变故使曾国荃无暇顾及防务,所以,不如让谭钟麟取而代之,左宗棠麾下的张曜也是绝佳人选。张之洞在奏折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慈禧十分满意,照章采纳。
从表面上看,张之洞的这份奏折虽举荐了一批官员,与他们构建了政治友好关系,但却也得罪了刘坤一、曾国荃等人,为自己树立政敌。实际上,张之洞在写这份奏折的时候,曾观察了慈禧对各大臣的态度,从中获取信息,揣摩圣意。
所以说,张之洞的奏折完全是慈禧意志的翻版。
早在张之洞上疏之前,彭玉麟就曾弹劾过刘坤一,说他沉迷于享乐,精神委顿,没有精力处理公务,还纳了多房小妾,纵容恶仆,收受贿赂。慈禧被夹在彭玉麟和刘坤一之间左右为难,毕竟这两个大臣都是满清元老,不论处罚哪个都是朝廷的损失,所以只能暂时搁置。
其实,在慈禧的心里对刘坤一颇有微辞,一直想找个机会废黜刘坤一,可是,又怕扳倒刘坤一后人心不稳。慈禧摇摆不定的心思被张之洞牢牢捕捉,所以,在他奏折中的想法与慈禧不谋而合,深得太后欢心。
没过多长时间,慈禧便命刘坤一入朝,委任彭玉麟为新的两江总督。刘坤一打听到不但彭玉麟参了自己一本,就连张之洞也推波助澜,恼羞成怒,干脆秉明慈禧说自己身染重疾,辞官回家养老。一直到九年之后,刘坤一才再度出山,官复原职。
过了一段时间,彭玉麟也递交了辞呈,慈禧便派左宗棠顶替了两江总督一职。在这场任免中,张之洞表面上替自己树立了刘坤一这一政敌,但却于他的仕途无碍。刘坤一的人品端正,称得上是个正人君子,虽然,与张之洞结仇,但是,却并不会暗中作梗为难张之洞。
在西北边防守将任免方面,张之洞在表面上参了曾国荃一本,实际上,却是帮了曾国荃大忙,曾国荃发自内心的感谢张之洞。曾国荃是曾国藩的弟弟,兄弟二人曾在镇压太平军时立下赫赫战功,这个老功臣性格糟糕,脾气又臭又硬,张之洞又怎会真的得罪他呢?
随着东乡惨案、阻止崇厚叛国、重审午门冤案这三件事发生后,张之洞在政治上崭露头角,他的能力越来越被慈禧所看好。随着时间推移,慈禧觉得:张之洞不只是个无用书生,而是个治国能臣。光绪七年,慈禧终于不再摇摆不定,下定决定决定提拔张之洞。
并且,让张之洞在一晚上从四品直升二品,显赫之极。之后,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清史稿·张之洞传》中曾说道:张之洞是个清官,且又“爱才好客”,做了数十年的封疆大吏,到死,“家不增一亩。”
参考资料:
【《晚清重臣张之洞》、《光绪朝东华录》、《清史稿·张之洞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