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之不得得而不顺(求而不得得而不求)
01幽暗的人性,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求之不得得而不顺?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求之不得得而不顺
01
幽暗的人性
战国时期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曾写过一篇文章叫《说难》,用以表达游说的艰难与危险。
其中有一段,被司马迁写入史记,原文如下:“凡说之难,非吾知之有以说之难也;又非吾辩之难能明吾意之难也;又非吾敢横失能尽之难也。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大意是向君主游说的难处,不在于我不知道自己要怎么说,也不在于我不知道怎么辩论,更不是因为我不敢去说,最难的部分在于如何了解游说对象的心理,以便于调整我的表达方式去适应他。
也就是说,在韩非子看来游说这件事本身不难,难的是如何揣摩并击中对方的真实想法,用对方的思维逻辑去说服他。
他完全明白,如果一开始不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就冒然去游服是一件风险很高的事,稍有不慎就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司马迁引用这段后感叹到,韩非子对人性的幽暗与复杂如此了解,可惜最终还是没能逃脱困于秦国而被毒死的命运啊。
时过境迁,两千多年后我们所生活的社会相较于当时已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无论科技如何创新,国家如何强大,一样没办法解决横梗在复杂生态中人性幽暗多变的困境。
02
求而不得是常态
一段正常的关系通常会呈现三种状态,即相交、相合、相离,除了少数幸运儿止于相合,大多数人则会在这三种状态里打转,反复经历“怨憎恨、爱别离和求不得的苦,特别是求不得之苦,最令人煎熬。
比如自己的志趣是想做行业精英,但35岁被迫下岗,为了吃饭却不得不委曲求全开滴滴送外卖。或想获得某件东西,经济力量达不到,想谋求某一个位置,可惜僧多粥少谋不到。又或者你爱上了甲女,甲女却钟情于乙男。
这些都是想求却无人可求或求谁都没用的求不得之苦。
佛陀曾说过人生有八苦,即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
大致意思是求死而不可得,是生之苦;求青春永驻不可得是老之苦。
求健康而不可得是病之苦;求长寿而不可得是死之苦。
求所爱者常驻身边而不可得是爱别离之苦;求所怨憎者常远离而不可得是怨憎会之苦。
受五阴即五蕴,色(相当于物质)、受(感受)、想(表象、知觉)、行(意志)、识(精神的总体)控制以至于难摆脱,是五阴炽盛之苦。
这八种苦,谁都逃不过。再指出了八种苦厄的同时,佛陀也给了解决方案。
它认为人之所以承受求不得之苦,是因为人太执着。
解脱之道一是不求,二是求而不执。
03
不求而得
不求,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道家学派的庄子。
庄子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所以在形体上,也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自在境界。
他提倡护人要养生命的主宰,即人的精神是要顺从自然的法则、要安时而处顺,重视对内在德性的修养,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种自足的精神力量。
这种主张,为所受求不得之苦的后来者指出了一条摆脱人生恒苦的可能。以至于中国古典哲学家们在得意时放歌纵酒,失意后纵情田园大抵走的都是这条向内穿透自我的隐蔽之路。
第二种解决方案,求而不执。就是我们常说的“中道思维”,人生在世,无欲无求不现实,只要活着总会有追求,山谷易满、人欲难平,谁会感觉到自己一切都满足了呢?不满足,即会有所求。
即使你追求的是佛法,佛陀也没有劝人不要去求法,只是叫人不要执着于法相。抛开法相,人如何才能不执着?答守中道。中道讲究的是平衡,即既不过犹,又不不及。
既不主张如道家学派庄子那样,不入世的无为心态,也不主张儒家学派如孔子宣扬的那样,舍生死、弃小我,忧国忧民的大有所为心态。而是两执中用,强调求,但不执于求。
在这种心态下,得到了自然最好,得不到也输得起,降低期待,反而有意外惊喜。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微信公众号「哲学式生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