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女演员我一个都不认识(这位女演员从未动摇信念)

上台念信前,上海越剧院袁派花旦方亚芬偷偷藏了一张纸巾,“我怕自己会哭,还好,最后控制住了。”10月28日,信·念——纪念越剧改革80周年暨袁雪芬诞辰100周年主题晚会在上海戏剧学院实验剧院举行,9封书信串联起演出。方亚芬说,“老师走过的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有矛盾、煎熬,她也怕自己力不从心,她是伟大的人,更是真实的人。”

这些女演员我一个都不认识(这位女演员从未动摇信念)(1)

“新越剧犹如一个未成熟的果子,正在灌溉和培养。只要我们的实力坚强,精神充足,任何压力总可抵御的,不然我当时就会逃避了。”方亚芬念的信在1947年由袁雪芬写给报纸编辑朱山。

1947年8月,越剧十姐妹义演《山河恋》及同年10月的筱丹桂之死事件中,袁雪芬引领越剧界同国民党当局进行坚决斗争,遭到反动势力的多次迫害。前一年8月发生一件轰动上海的事,袁雪芬在静安寺乘坐黄包车,遭遇一男子抛粪。事前几天有人勒索强迫袁雪芬担任越剧职工会理事长,被她拒绝了。因为她发现越剧职工会由国民党的人控制。1946年6月,袁雪芬首演《祥林嫂》,首次把鲁迅作品搬上舞台,受到田汉、许广平、欧阳山尊、白杨等进步文艺界人士称赞,被称为“新越剧的里程碑”。抛粪事件后,袁雪芬发现:“特务盯梢到我的家,我人身没有自由了。”抛粪、盯梢、恐吓信,都没有让袁雪芬屈服。1946年9月,袁雪芬在上海明星大戏院首演《凄凉辽宫月》,周恩来到剧场观看。

10月28日主题晚会上,方亚芬与尹派小生茅威涛演绎《山河恋·送信》。茅威涛不胜感慨,60岁的她看到台上太先生尹桂芳和袁雪芬合作视频,久违地感到心跳加快,“我把《山河恋·送信》唱给袁老师和太先生,心潮澎湃。”

这些女演员我一个都不认识(这位女演员从未动摇信念)(2)

1979年上海文化广场,60岁的尹桂芳和57岁的袁雪芬演绎《山河恋》。田汉曾撰文称,“《山河恋》意义在于越剧演员‘有了新的觉醒’,懂得‘必须求取团结,团结才是力量’。”今天,茅威涛与方亚芬正好也是60岁与57岁。

“对我来说,今晚是演出,是纪念,更是激励。”茅威涛说,“我们的前辈都是奇女子,80年前,她们因文化觉醒,改革、传承光大越剧。我们看着她们主演的越剧电影入坑,一步步走上舞台,当下多元文化和互联网冲击,我们也要有前辈的自觉,扬起头面对挑战。”

89岁的作曲家何占豪与上海文联主席奚美娟坐在观众席第二排最左侧,目不转睛看着台上一出出袁派代表作的精华片段。直到快要上台,他们才恋恋不舍暂别观众席。

何占豪念了第四封信《戏曲剧种的主要标志就是它的声腔曲调》,袁雪芬在信中说,“几乎在每次演出中,我时刻都想着要冲破【四工调】的格局。再说凡是搞艺术的,无不受到社会气氛和人民情绪的影响,我演《香妃》,不单单为了借题发挥,而是要抒发爱国之心。”

这些女演员我一个都不认识(这位女演员从未动摇信念)(3)

奚美娟念的是第八封信《致胡导》。1991年,《中国戏剧》刊登两篇袁雪芬和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原主任胡导的书信。在写给胡导的近5000字长信中,袁雪芬说,“我觉得,越剧就是一个值得好好研究的剧种……”这段话当晚以“浮雕”形式展现在舞台两侧。

这些女演员我一个都不认识(这位女演员从未动摇信念)(4)

信中,袁雪芬充满忧患意识地写道:“越剧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贫乏的理论之间的矛盾,正阻碍着事业的发展。我相信,每一个从事越剧、关心越剧的人,都会明白这样的讨论对越剧再次掀起改革浪潮有多大的现实意义。”在袁雪芬主持下,《越剧舞台美术》《越剧艺术论》等著作相继问世。晚年的袁雪芬缠绵病榻,床边始终放着一本《越剧艺术论》,正如戏剧理论家刘厚生说的:“袁雪芬不仅属于中国的戏曲界、戏剧界,她还是一个文化的巨人。”

老艺术家岳美缇朗诵了第六封信,这封信在1984年由袁雪芬写给浙江省委党史委员会主任邢子陶,希望对方帮助解决章瑞虹、王志萍等浙江演员考学上海成功后的原单位关系问题。

正是有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这些既是千里马,更具伯乐眼光的艺术家,才有了越剧74届的新苗初露,有了浙江、江苏等优秀青年人才在上海的嫩蕊飘香。

尹派小生赵志刚说,“袁雪芬老师是我的艺术引路人,1974年她招我进上海越剧院学馆,为我安排第一部尹派大戏《何文秀》。在我从艺20周年时,袁雪芬老师鼓励我走自己的路,发展尹派赵腔,对流派艺术有传承、也要有创新。”

这些女演员我一个都不认识(这位女演员从未动摇信念)(5)

82岁的刘觉是袁雪芬倡导的越剧“男女合演”培养成功的第一批男演员。他念的第七封信,在1981年由袁雪芬、吴琛、徐进写给原文化部顾问马彦祥,信中提出,“男女合演的出现,是扩大而不是缩小了越剧的题材,是发展而不是损害了越剧的风格,是增强而不是削弱了越剧的表现能力。”

一路走来,袁雪芬始终不曾忘记父亲对她说的三个字——要自立!华雯念了1947年6月19日,《大公报》刊登的信《这世界不允许有灵魂的人》。时年25岁的袁雪芬写给五年前去世的父亲袁茂松,“没有保障的戏子,谁都可以来欺侮你,甚至造了种种谣言来攻击你。我们的新越剧现在是怎么样了呢?成功了吗?不!没有。爸!等到成功的日子我再写封信告诉您。”

袁雪芬11岁进“四季春”学戏,14岁到上海,同年录制女子越剧史上第一张唱片《方玉娘哭塔》,20岁在上海大来剧场首倡越剧改革,吸收分幕、装置、灯光、化装、服装等新方式,演出《古庙冤魂》《断肠人》《木兰从军》《明月重圆夜》等新剧。

1950年10月27日晚袁雪芬在列车上写下的信,主题晚会上由上戏教授荣广润朗诵。列车目的地是苏联和欧洲各国,出访者除了袁雪芬还有马寅初、巴金、黄宗江等。“新时代赋予我们优越的条件,为我们铺设了远大的前程,我们只有勇往直前,掌握自己远大的未来,没有什么需要旁的顾虑。”袁雪芬和同事们以极大热情投入剧目创作,1952年《白蛇传》、1953年《西厢记》成为沟通中外的艺术“国礼”。

周恩来和邓颖超与袁雪芬亲笔通信多达30多封。老艺术家尚长荣朗读了1955年1月5日周总理给袁雪芬的回信,信中写道:“愿你为人民艺术事业努力前进。”1954年,周恩来将袁雪芬、范瑞娟主演的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带到日内瓦,越剧在世界舞台大放异彩,“为人民艺术事业努力前进”也成为新中国越剧人共同的信念。

这些女演员我一个都不认识(这位女演员从未动摇信念)(6)

上海越剧院院长梁弘钧表示,袁雪芬留下很多家书和公务信函,涉及演出、人才培养、艺术观念等。晚会以信念为主题,以念信贯穿全场,旨在传承袁雪芬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的精神,把越剧推向更高的阶段。

晚会尾声,上海文联副主席、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党委书记谷好好带领戏剧界同仁诵读《我们的信》,“我们怀着崇敬心情纪念大师袁雪芬的作品,更是感怀她的人格魅力、艺术改革精神,这些都是巨大财富。”

这些女演员我一个都不认识(这位女演员从未动摇信念)(7)

走出上海戏剧学院实验剧院,袁雪芬的话在耳边回响,“我们要真正在艺术上征服观众,我希望整个舞台是创造艺术的。”10月29日《西厢记》、11月1日《梅花魂》、11月2日《劈山救母》、11月3日《凤凰台》、11月4日《游子吟》、11月5日《信陵君》等纪念演出将登陆申城各大剧院。

这些女演员我一个都不认识(这位女演员从未动摇信念)(8)

这些女演员我一个都不认识(这位女演员从未动摇信念)(9)

这些女演员我一个都不认识(这位女演员从未动摇信念)(10)

这些女演员我一个都不认识(这位女演员从未动摇信念)(11)

这些女演员我一个都不认识(这位女演员从未动摇信念)(12)

这些女演员我一个都不认识(这位女演员从未动摇信念)(13)

这些女演员我一个都不认识(这位女演员从未动摇信念)(14)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图片摄影:祖忠人

来源:作者:诸葛漪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