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重点记叙文阅读题(中考记叙文阅读七大必考考点汇编)

中考重点记叙文阅读题(中考记叙文阅读七大必考考点汇编)(1)

【考点阐释】

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结合议论和抒情,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广义的记叙文包括新闻、通讯、特写、传记、访问记、游记、报告文学、回忆录、童话、寓言、散文、小说等。

一、理清行文思路,把握内容要点

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是理解文章的第一步。它要求阅读者着眼于全局,通过自己的主观认识,综合运用各种语文知识和一定的语文感觉,对阅读材料内容进行宏观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疏通文章大意,理清文章思路,准确把握全文主旨,体会作者的表达匠心。

阅读基本策略如下:

1.整体感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首先要明确“四何”:何人、何时、何地、何事,阅读时必须注意感知的完整性,即必须把局部放在内容整体的背景下加以考察,而不要把文章分割成互不关联的一个个局部,更不能肢解成一个个的孤立的知识点。

2.明确题干。命题者一般在表述语言中会对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范围作一些暗示,如果是“联系上下文……”或者“阅读××——××,完成……”一类明确阅读范围的试题,通常属于局部的整体感知。如果是“联系全文……”、“从文中看……”、“本文的……”、“根据文意……”“依据人物性格特点……”或者是就标题、结尾等设问,涉及的通常是文本全部内容的整体感知。

3.把握主旨。记叙文里记人、叙事、状物都是为了表达作者对生活的一定的看法,文章的主题是通过具体材料来表现,要有意识地把作品细节、作品结构、作品语言等与作品主旨相结合,捆绑在一起来思考它们的价值与意义,形成整体把握文本主题的意识。

(1)结合议论、抒情的语句把握文章主旨。一篇记叙性文字,作者总会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发一些议论,点明所写故事的价值和意义。有时也会在叙事过程中宣泄自己的感情,增加文章的感染力。这些议论和抒情,点明了文章的主旨。阅读中不仅要注意结尾部分的大段的议论或抒情,也要留意穿插在叙事中间的零星议论和抒情语句。

(2)结合反复出现或褒贬鲜明的词语把握文章主旨。阅读记叙文,对中心句、过渡句,褒贬色彩强烈或反复出现的标志性语句,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要把这些语句作为阅读理解的基本元素掌握并储存起来,以便于我们把握文章的主旨。

(3)抓线索理思路。线索是记叙文贯穿全文的脉络,文章往往通过它把表现中心的材料串起来形成一个整体。阅读时关注贯穿全文的人、事、物、情感,便于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中心。

课内阅读例举

【示例1】部编版七上《春》

思考探究一:在作者笔下,春天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描绘了哪些春日的图景。你最喜欢哪一幅画面?说说你的理由。

此题引导学生概括内容要点,并体会写景抒情的美妙。

【示例1】部编版七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思考探究一:默读课文,讨论问题。

1.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想一想,这两部分是怎样连接起来的?

2.文中说,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乐园”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

3.试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三味书屋的生活,并结合课文说说你的依据。

本题要求理清文章行文思路,并可以概括文章内容,提炼文章关键信息。

【示例2】部编版七上《纪念白求恩》

思考探究一:默读课文,归纳各段内容要点,说说课文段落之间的关系。

思考探究二:背诵课文第4段,将这一段分为两个层次,并说说两个层次间如何过渡的。

此题引导致学生通过关注过渡语句,厘清课文的思路。

【示例3】部编版七上《植树的牧羊人》

思考探究一: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

中考重点记叙文阅读题(中考记叙文阅读七大必考考点汇编)(2)

【示例4】部编版七下《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思考探究一:闻一多作为了学者时的“说”和“做”,与作为民主战士时的“说”和“做”有哪些不同?彼此有无关联?试根据课文内容做简要分析。

此题引导学生提炼文章关键词句,整体把握课文的结构和内容

【示例5】部编版七下《最后一课》

思考探究一:“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日上课大不相同,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并说说这些不同表明了什么?

中考重点记叙文阅读题(中考记叙文阅读七大必考考点汇编)(3)

思考探究二:上“最后一课”前后,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此题引导学生通过梳理内容,领会对比手法、烘托气氛,制造悬念的写作手法。

【示例6】部编版七下《驿路梨花》

思考探究一:下面人物分别与小茅屋有过什么故事?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呢?

思考探究二: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与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这种写法,说说其表达效果。

此题学习文章巧妙构思,理解文中悬念和误会的表达效果。

【示例7】部编版八上《藤野先生》

思考探究一: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看看文章记录了作者留学过程中的哪几件事,试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

此题引导学生以小标题概括文中典型事件。

【示例8】部编版八下《壶口瀑布》

思考探究一:说说课文分别写了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节的哪些特点。作者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

思考探究二:作者在枯水期来到壶口瀑布,采用了独到的观察角度,写出了独特的景物特征。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此题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

【示例9】部编版八下《在长江源头的各位丹冬》

思考探究一: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的游览的经历。理清文章脉络,复述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思考探究二:作者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思考探究三:作者多次写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此题梳理文章线索,把据文章内容,体会景物与情感融合的艺术效果。

【示例10】部编版八下《社戏》

思考探究一:通读全文,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所写的几件事。

→ → →夏夜行船 → → →

此题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示例11】部编版九上《故乡》

思考探究一:这篇小说写故乡,主要是写故乡的变化。通读课文,梳理这些变化,并用一张示意图表示出来。

思考探究二:曾经亲密无间的一对小伙伴,现在却变得那样“隔膜”,让“我”感到“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这“可悲的厚障壁”是什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本题通过深入探究情节,理解小说主题。

【示例12】部编版九上《我的叔叔于勒》

思考探究一:小说围绕着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讲述了一个曲折的故事。试根据下面的提示,从不同角度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情节) 原因 →结果(逻辑)

期待→ 破灭(心理) 悬念→ 结局(技巧)

此题让学生了解小说情了发展的因素,学会多角度梳理情节。

【示例13】部编版九上《智取生辰纲》

思考探究一:阅读课文,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说说吴用等人是怎样一步步智取生辰纲的。

思考探究三:小说围绕生辰纲的争夺,采取了明暗结合的双线结构。同学讨论,明线是什么?暗线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此题旨在理清情节,学习双线结构,把握小说内容

二、理解题目的含义及作用

语文学习中,不仅在写作时要拟定一个好标题,而且在阅读训练中,也应注重培养准确理解题目含义及作用的能力。这是目前中考阅读题的一个重要考点。

这类试题,考查的题型常见的有:一是理解标题含义,二是分析标题作用。常见设题有:题目的含义是什么?标题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设这个标题?这个标题好不好?哪个标题更好?好在哪里?给文章拟(换)标题。

解答以上试题,通常应从以下角度去思考:

考法一 理解标题含义

1.点出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如:双关、比喻、反语、反问、拟人、引用等。

2.分析标题的表层义。即把标题在文中所表示的最浅层的意思分析出来。

3.分析标题的深层义。深层义的挖掘需要联系作品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方面。

考法二 分析标题作用

1.标题与情节的关系:看标题是不是作品的线索,是否设置悬念,以吸引读者,是不是对情节的概括。

2.标题与形象的关系:看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形象服务,是否概括形象特点。

3.标题与环境的关系:看标题是否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是否创设背景,渲染气氛。

4.标题与主旨的关系:看标题是否表达情感、深化主旨;是否具有象征含义。

5.标题与读者的关系:看标题是否引起读者兴趣,给读者带来深度思考。

6.标题与效果的关系:是否运用双关、比喻、拟人、反语、象征等。

课内阅读例举

【示例1】部编版七上《散步》

思考探究一:朗读课文,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散步》。如果换个角度另拟一个题目,你会以什么为题?说明你的理由。

此题引导学生品味标题的妙处,调动学生更加开放地理解课文,学习从细节、主旨、感情等多角度拟题。

【示例2】部编版七上《秋天的怀念》

思考探究一: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秋天的怀念》?

此题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全文感情脉络,同时通过题目,理解本文深刻的思想感情。

【示例3】部编版七下《驿路梨花》

思考探究三:“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所指不尽相同,请找出来,解释各自的含义,并说说这几次出现对全篇结构的作用。再想一想,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

此题引导学生分析关键词在文中结构的作用,理解品味本文标题的精妙。

【示例4】部编版八上《背影》

思考探究一:朗读课文,把写背影的文字找出来,联系全文细细品味,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以《背影》为题,“背影”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2.文章第6段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么详细?

此题引导学生抓住课文核心内容进行赏析。

【示例5】部编版八上《白杨礼赞》

思考探究一:作者开篇即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中间又几次出现了大致相同的话。找出这些语句,说说它们与标题有怎样的关系,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的。

此题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

中考重点记叙文阅读题(中考记叙文阅读七大必考考点汇编)(4)

三、品味、赏析语言特色

在记叙文阅读中,常常会遇到语言品味、赏析题, 这类题目大致包括三种情况:一是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二是理解文中画线词句的深刻含义和作用;三是对文中画线加点的关键词句(或要求自选句子)进行赏析。

1.品味语言,首先要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在理解品味语言时必须要结合上下文,词回句,句回段,段回篇,理解、体味、推敲,透过语言表象去揣摩领悟,才能准确地把握词句在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体会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2.要感悟语句的深层意义。词句的表层意义反映在字面上,而深层意义则是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的、含蓄的、双关的或暗示的特殊意义,它们往往与文章主旨相关联。我们在阅读文章时,除了要理解语句的表层意思外,更重要的是能挖掘出语句背后的含义,因此,当我们剖析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时,首先要考虑这个词语或句子与文章中心思想的关系,想一想,这个词语或句子在体现文章主旨上起到什么作用。

3.要结合作者的感情理解词句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好的文章,总是有感而发,因情为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血脉一般贯穿文章始终,因此,我们理解一些词句的含义时,也不要忘记考虑语句中所浸润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4.要分析修辞特点,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形象生动的修辞,能使文章显得富有诗意,极具情味。精彩的语段往往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描绘景物、抒发情感。分析修辞的表达作用,有助于我们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作者的意图、领悟文章的情感。

5.要抓关键词,揣摩字词之意蕴。字词是文章的基石,关键词主要指在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阅读中要重视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艺术,要对文章关键句子加细揣摩和辨析,揣摩辨析的方法通常有如下几种:一是“移”(交换词序),以品味语言的流畅性和逻辑性;二是“易”(改),以品味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三是“增”(在保持原意的前提下,增加一些字词),以品味语言的简洁性;四是“删”,以品味语言的严密性。从而领会其内涵和表达作用,加深对语言运用的理解。

答题思路:

品味词句含义:本义 语境义 情感主旨作用;

赏析词句:手法(关键词、修辞、描写(景物、人物)、正侧面描写、句式) 效果 内容 情感(主旨)

课内阅读例举

【示例1】部编版七上《春》

积累拓展四:想象下列各句描绘的情景,说说加点语句的表达效果。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3.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4.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此题落实字词训练语感,学习拟人、比喻手法的灵活运用,增强文学欣赏能力。

【示例2】部编版七上《秋天的怀念》

积累拓展四: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加点词蕴含的情感。

1.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2.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3.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此题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深沉含蓄的感情。

【示例3】部编版七上《纪念白求恩》

积累与拓展四: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其表达效果,并尝试仿写句子,用上加点的词语。

1.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2.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此题引导学生体会鲜明有力,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语言,并学习特殊句式的作用。

【示例4】部编版七上《猫》

积累拓展四:品味下列语句,说说各句的表达效果。

1.(猫)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和,在廊前的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2.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

3.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4.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此题引导学生分析修辞手法,体会其作用。

【示例5】部编版七下《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思考探究三:下列语句读起来像诗,能引发丰富的感受和思考。试揣摩并体会表达效果。

1.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3.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此题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引用、比喻、对偶,以及诗化的语言表达效果。

【示例6】部编版七上《济南的冬天》

积累拓展三: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句中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1.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2.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3.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此题意在品味语言,学习拟人手法,增强语言赏析能力。

【示例7】部编版七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积累拓展四:朗读并背诵第2段描写百草园的文字,完成练习。

1.这一段描写景物,有近景、远景;有静态、有动态;有视觉、听觉,还有味觉,百草园的一切,在少年鲁迅的心目中显得那样生机勃勃,情趣盎然。试据此对这一段景物描写的方法做简要分析。

2.“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3.仿照这段文字,描写一处景物,用上“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并注意合理安排描写的顺序,运用多种描写方法,200字左右。

此题引导学生读出文章精妙所在,并模仿学习描写景物。

【示例8】部编版七下《紫藤萝瀑布》

思考探究二:根据括号中的提示,揣摩下面的语句,体会写景状物的妙处。

1.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是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化静为动)

2.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多感官互通)

3.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精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物我交融)

此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体会写景状物的妙处。

【示例9】部编版七下《老王》

思考探究四:联系上下文,揣摩句中加点词表情达意的效果。

1.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

(一般什么情况下说“当然”?“当然”用在这里,流露了“我们”什么样的心思?)

2.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从”和“压根儿”强调的是什么?“大概”同“压根儿”是否矛盾?)

3.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我”为什么这么说?)

此题引导学生结合人物性格,揣摩句中重要词句深层含意。

【示例10】部编版八下《在长江源头的各拉丹冬》

积累拓展四: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思考并回答括号里的问题。想一想,这些句子在表达方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2.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删去加点部份,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

3.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作者怎样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此题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特点,把握作者的写景手法。

【示例11】部编版八下《社戏》

积累拓展四:结合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体会“我”的心理,感受其中的童真童趣。

1.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2.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3.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4.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什么,只觉得戏子们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了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

5.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此题意图引导学生结合语境品味课文语句,理解作品的儿童视角。

【示例12】部编版八上《背影》

积累拓展四:本文语言素朴而又典雅,简净而又细致,试以下语句为例,加以赏析。

1.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2.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3.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走到铁道边,慢慢地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4.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事便往往触他之怒。

此题引导学生学习散文简净素朴典雅的语言风格。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