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儿童盲盒的讨论(打开盲盒的瞬间是惊喜还是惊吓)

“今天你抽到了XXX了吗?”

盲盒作为一种随机性商品

因其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和惊喜感

备受当下年轻群体的喜爱

从早期的玩偶盲盒

到现在的

文具盲盒、美妆盲盒、考古盲盒

......

盲盒市场可谓百花齐放

满足了一些人的收藏爱好

吸引了部分人参与买卖投资

与此同时

不法分子也发现了其中的“商机”

并利用盲盒进行诈骗

关于儿童盲盒的讨论(打开盲盒的瞬间是惊喜还是惊吓)(1)

盲盒是指消费者不能提前得知具体产品款式的玩具盒子,具有随机属性,只有打开才会知道自己抽到了什么。市场上最常见的盲盒里面通常装的是动漫、影视作品的周边,或者设计师单独设计出来的玩偶。心理学研究表明,不确定的刺激会加强重复决策,一时间盲盒成了让人上瘾的存在。如今,除了最初的玩具外,餐饮、美妆、文具、图书等商品的销售都掀起了“盲盒风”,消费市场上随处可见盲盒的身影。

案例一

近日,江苏省南京市公安局秦淮分局光华路派出所接到市民李某报警,称自己投资盲盒代理被骗8000元,民警立即展开调查。

今年上半年,李某加入一个“盲盒代理”群聊,群里“热闹非凡”,一旦有人在群里开卖限量款,总会有许多人高价收货。李某在群聊里认识了网友许某,许某推荐了一个盲盒交友的小程序,里面开出的限量盲盒刚好可高价出售,轻松赚钱。看到许某出售盲盒的业绩比较可观,收入高的时候一天可以达到数千元,李某心动不已。

关于儿童盲盒的讨论(打开盲盒的瞬间是惊喜还是惊吓)(2)

之后,李某转账8000元到对方指定账户,许某承诺每天向李某返利润。起初,李某确实有收益入账,但一周后收益持续为零,李某觉得收益不稳定,到手的钱没有之前承诺的多,于是想要回本金。许某表示收益不稳定是因为系统出问题,让李某耐心等待。数月后,李某发现自己被许某拉黑,盲盒售卖平台也停运,这才意识到被骗。

案例二

2022年07月2日,薛女士在网上看到有人出售一套完整的BOB五代盲盒,爱好收集盲盒的薛女士看到激动不已,立刻添加“卖家”微信好友,与其取得联系,了解详情,在一番讨价还价后达成交易。薛女士将自己的收货地址发送过去的同时,“卖家”也给薛女士发来了付款二维码,并承诺12个小时内发货。由于薛女士急于得到心仪的盲盒,便立即通过扫描对方发来的二维码完成支付。没过多久,“卖家”向薛女士提供了一个快递单号,表示盲盒已寄出,薛女士十分期待,等着心仪的盲盒到来。

关于儿童盲盒的讨论(打开盲盒的瞬间是惊喜还是惊吓)(3)

几天后,薛女士收到快递,打开后,却发现是一个空盒子,当薛女士再与“卖家”联系时,发现已被对方拉黑,这才意识到被骗,最终损失1480元。

案例三

2022年8月17日,高女士在“焦糖”APP里观看直播,看到有一直播间正在进行“抽盲盒中大奖活动”,声称“惊喜底价抽盲盒,只要五百元就能百分百抽中苹果手机、笔记本等产品”,高女士十分心动,尝试着抽了一次,没想到真的抽中了一个价值不菲的礼品。

关于儿童盲盒的讨论(打开盲盒的瞬间是惊喜还是惊吓)(4)

过后,有一个自称主播小号的人联系高女士,称可以帮其将盲盒礼物折现,高女士想可以折现也不错,便添加了对方微信好友。对方称折现的条件是需要先在主播直播间内送出一定金额的礼物作为折现手续费,高女士信以为真,便按对方要求刷礼物,一番操作后再次联系对方,对方却并未将钱转给高女士而直播间抽中的盲盒礼物更是没了影子,高女士这才意识到被骗,最终损失2828元。

套路分析

诈骗分子打着盲盒幌子实行的诈骗的类型主要有以下三种:

以盲盒投资为由诈骗——以购买盲盒拆盒后挂售赚钱吸引受害人购买虚拟数字盲盒,前期引诱受害人购买小数量盲盒并让受害人成功赚钱提现,以此让受害人尝点甜头,并通过“稀有盲盒更赚钱,购买越多得到稀有盲盒概率越大”等话术引诱受害人大量购买盲盒,随后拿钱消失。

虚假出售盲盒类诈骗——诈骗分子往往通过虚假低价出售盲盒或者虚假出售限量款盲盒,以此吸引喜爱盲盒人士,并诱骗受害人通过私下进行交易,随后消失或邮寄货不对版的廉价物品。

盲盒抽奖类诈骗——诈骗分子谎称盲盒中含有手机、电脑、宝石等贵重礼物吸引受害人参与抽取盲盒,而实际上所谓抽中手机、品牌化妆品的截图大多是伪造,但为保证每个盲盒都有奖品,诈骗分子会将大量劣质商品作为奖品,要求中奖者需支付运费后才能得到兑奖,有的甚至待受害人抽中贵重物品的盲盒后,假意联系受害人可以折现,以此骗取受害人支付手续费等。

“盲盒热潮”中的问题不容忽视

近年来,众多以盲盒为中心裂变的“盲盒 ”商业模式也在迅速发酵,手办盲盒、文具盲盒、美妆盲盒、宠物盲盒、食品盲盒……盲盒产业规模快速扩张,俨然一副“万物皆可盲盒”的态势。实际上,这和买颇为相像,都有赌运气的成分,盲盒玩法深谙人性,商家炒作暗藏风险,因此盲盒热潮中的消费问题也不容忽视。

关于儿童盲盒的讨论(打开盲盒的瞬间是惊喜还是惊吓)(5)

一些商家更通过与明星、网红主播等合作,提高曝光率;有的通过玩家分享、讨论、交换等方式,唤起消费者的收藏心理和炫耀心理,激发购买欲望;还有的打造“系列”概念,并设置一个最难获得的“隐藏款”进行饥饿营销,而抽中概率极低。盲盒隐藏款的稀缺性,还可能诱发“投机陷阱”和“炒盒产业链”。

消费者中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由于他们好奇心强、喜欢攀比、消费观念尚不健全,十分容易为盲盒而“上瘾”。另外,在一些平台中,以直播形式进行盲盒抽奖骗取钱财的事情时有出现,在其网络后台,高额奖品的中奖率早被调为“0”,部分平台上的盲盒根本开不出“好货”,盲盒产品存在质量难以保障,假劣、“三无”产品的问题。

关于儿童盲盒的讨论(打开盲盒的瞬间是惊喜还是惊吓)(6)

作者:许政张鑫 陈语柔

素材来源:宁波市反诈中心 上海法治报

制图:张玲秀 彭华美

来源: 人民公安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