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无后为大 其实被误传了两千年

中华典籍浩如烟海,其中的经典名句更是数不胜数。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经典典籍中的名句却因为后人的“断章取义”,在脱离了原来的语境之后,变得与原意不同甚至与原意相反

今天,小书就给大家列举五个被“误传”的名句。

以德报怨

“以德报怨”出自《论语》,现在的意思是“不记别人的仇怨,反而给予他好处”。

然而原文却是这样——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夫子说了,以德报怨,何以报德!生而为人,务必要善良,但是善良也需要有锋芒,而用感恩的心去对待那些亏欠你的人,无疑是一种浪费。

为什么无后为大 其实被误传了两千年(1)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现在多被长辈用作催婚催孕的“法宝”,督促家里的适婚青年快点成家立业传宗接代。

不过原文却是这样——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孟子认为舜没有通知父母就娶了人,没有当后辈的样子,这里的“无后”,不是没有后代的意思,而是指没有做到后辈该尽的本分

为什么无后为大 其实被误传了两千年(2)

三思而后行

“三思而后行”出自《论语》,现在多用来劝告他人在做出行动之前要反复考虑,不要贸然行动。

然而原文却是这样——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这里的“再”,释义为“两次”。国学大师南怀瑾解释道,孔子的弟子季文子为人非常小心谨慎,做事往往瞻前顾后,孔子知道后,让他考虑两次就够了。《易经》就持有“此消彼长、过犹不及”的观点,过分小心之后,“谨慎”就变成了“小器”。

为什么无后为大 其实被误传了两千年(3)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话出自《庄子》,现在多被用来劝勉学子努力学习,孜孜追求真理。

不过原文却是这样——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潇洒不羁的庄子认为“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让自己陷入困境”,这句话彰显了他对于“无为”的追求,是他身上道家精神的体现。

年轻人可千万不要随便模仿哦。

为什么无后为大 其实被误传了两千年(4)

言必信,行必果

“言必信,行必果”这句话同样出自《论语》,现在的意思是“说出的话一定实现、做事必然追求结果”,多用于形容那些言出必践的正人君子。

然而原文却是这样——

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为什么孔子对子贡说“言必信,行必果”的人是小人呢?

亚圣孟子注解道:“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说话不必句句都要守信,做事不必事事都有结果,只要符合道义,就足够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学国学网原创,转载请注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