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县脱贫工作的进展(一个贫困县的脱贫)

“贫”字刺眼,却是贫困地区无法回避的现实。种种困难,“逼”出了一套又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与措施。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的各项工作,都因曾经“一煤独大”的畸形产业格局而寸步难行。面对这样的现状,蔚县各级扶贫干部内心最深的体会只有一个字——“难”。

行胜于言。为了谋出路,蔚县痛定思痛、困极思变,在财政吃紧、经济“寒冬”之时,用实际行动开始“突围”:将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作为脱贫攻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将志智双扶相结合,用活现有载体,变扶贫干部唱“独角戏”为撬动贫困群众“动力源”,走出了一条精准脱贫的康庄大道,实现了“多业并举,弱鸟先飞,自力更生”的艰难巨变。

贫困县脱贫工作的进展(一个贫困县的脱贫)(1)

在宜兴社区广场上的标语振奋人心

1 “老派饭”吃出新味道

2018年年初,张家口移动公司驻蔚县柏树乡李家堡村干部们来到贫困户徐宝贵家,准备劝说老徐搬到山下的安置点居住。当他们满脸笑容地走进老徐家,话还没说,便被气哄哄的老徐赶出了家门:“你们来能有什么好事儿,我才不信你们的鬼话。”

被“扫地出门”,帮扶干部们早已习以为常。在蔚县,贫困群众对帮扶干部的不信任是打赢脱贫攻坚战面临的首要难题,为了解决这道难题,县委、县政府各级领导干部“想破了脑袋”。

“吃派饭”不是简单的吃饭掏钱

一次张家口市召开的全市扶贫工作大会上,市委书记回建提到了毛泽东时代的“吃派饭”工作法,迫切希望改善县内干群关系的蔚县县委、政府领导班子一下找到了思路。

改革开放前,按照规定,干部们下农村工作不允许搞特殊化,不能单独开灶生火吃饭,必须与农民同吃饭。因此干部下农村,村干部就按照农民住宅顺序,排除掉地主、富农等成分有问题的户主,让剩下的农户轮流管驻村干部吃饭。驻村干部也不允许吃白食,按照规定,每个驻村干部每天交纳一斤二两粮票或五角钱。不少村里为了省事,就直接按派饭的天数,每天补助农户半斤或一斤原粮。这就是当时的“吃派饭”。

贫困县脱贫工作的进展(一个贫困县的脱贫)(2)

河北省蔚县县委书记梁昆(右)看望慰问贫困群众。唐宝生摄影

在蔚县县委书记梁昆看来,机关干部到群众家里“吃派饭”,不是简单的吃饭掏钱,而是要让驻村干部深入农户家里,和群众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饭聊天,感受群众疾苦,进行换位思考,进而增进同群众的感情。“吃派饭的时间长了,村里谁家最穷最苦、谁家需要帮助、谁家饭菜做得香,干部们都能说得一清二楚。感受到群众的疾苦,才能激发出干部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梁昆告诉记者。

说干就干。2018年3月15日,一份饱含干部期望的“吃派饭”工作指导意见出炉,并提出了“三定四到五不准”的要求,即定饭费标准、定派饭范围、定付费程序,家庭情况问到、全年收入算到、脱贫措施议到、突出困难找到,不准指定专户、不准提过分要求、不准他人陪同、不准分桌吃饭、不准弄虚作假。同时,还明确了每名驻村干部每年“吃派饭”的次数不得少于120次,贫困村全体农户派饭“全覆盖”的任务目标。

贫困县脱贫工作的进展(一个贫困县的脱贫)(3)

河北省蔚县的干部们在农户家吃派饭。唐宝生摄影

为解除不少群众提出的吃派饭“嫌贫挑富、搞形式”的担忧,蔚县县委、县政府在“吃派饭”具体实践中,科学编排派饭顺序,按照“贫困户、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一般农户、村干部”的顺序列出派饭时间表,并公开公示,接受监督。合理确定饭费标准,按照“不搞特殊、不开小灶、不给群众添负担”的原则,按照全县农民收入水平、生活水平和饮食习惯,确定每人每天饭费不低于20元(中午10元、早晚各5元)的标准,并严格指定管理制度,由县驻村办统一制作下发《派饭单》,工作队员每顿饭后足额缴清饭费,并由派饭户在《派饭单》上签字,县委组织部定期查阅,用群众的满意度检验“吃派饭”工作成效。

从“碗碰碗”到“心贴心”

接到“吃派饭”任务后,张家口移动公司的驻村干部们将徐宝贵家定为首家派饭户。那天,他们特意去商店买了菜和肉,早早来到老徐家。看到这些“烦人”的干部又出现在自己家里,老徐上去就想赶人,走近却发现,这些干部们将手里经常拿的公文包、笔记本换成了一兜肉和菜。“叔,咱们县里搞‘吃派饭’,咱们村您是第一家,这是我们买的肉和菜,想来尝尝您家的手艺。”虽然老徐不知道他们搞的是哪一出,但碍于村里“赶人不赶上礼人”的老话,还是将干部们让进了家门。“我倒要看看他们想要玩什么把戏。”

与往日不同,这些干部们没有“絮絮叨叨”,进门就开始洗菜、切肉、唠家常,就像自己家孩子回家一样,临走时还将30元饭费塞到了老徐手中。看着手中的钱,老徐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次咋不一样了?”

那次“吃派饭”后,感受到干部们变化的老徐开始关注起他们在村里的“一举一动”:帮村里找产业、帮村里的残疾人办残疾证、带着大家一起搞卫生……“干的还都是为老百姓的好事儿!”渐渐地,老徐放下了对他们的成见。

驻村干部们第三次到老徐家“吃派饭”是个大雨天。那天在饭桌上,老徐破天荒说起了搬迁的事儿。“现在政府的政策好,房子给盖得也好,我也不是不想搬。可是我和你大娘在村里生活了60多年,除了种地啥也不会。你说搬下去,我俩咋活?”“大叔,我知道您是担心搬下去生活没了保障,放不下家里这几亩地。您放心,党的政策不是把你们搬下去就不管了,您的退耕还林补贴、公益岗位的工资一分都不少,耕地承包权还在您手里,您还能腾出手来打点零工挣点钱。”这些话,驻村工作队员每次来老徐家做工作都会说一遍,但只有这次老徐真正听到了心里。彻底打消了顾虑的老徐表示:“搬,我们马上就搬!”

那天吃完饭,驻村干部们像往常一样,收拾好碗筷,交了饭费,嘱咐了老两口几句,便出门了。可没走多远,老徐便急匆匆地追了出来,将一张纸塞到了驻村干部手中。这是一张《派饭单》,上面老徐签上了“满意”二字。

看着连雨伞都没来得及打的老徐,再看看《派饭单》上的“满意”,几个年轻干部热泪盈眶。“徐大叔文化程度不高,字写得歪歪扭扭,但在我们看来,这是他开始接受我们的象征,比金山银山还要贵重!”

如今,饭桌上发现问题,饭桌下解决问题,已经成了蔚县扶贫干部的工作常态。“吃派饭”活动推行以来,全县各驻村工作队累计“吃派饭”10000余次,收集各类原始意见建议 8800条,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 4400余个。

说起“吃派饭”,年轻的驻村干部王峰感触颇深:“之前老百姓跟我们有距离,有困难也不愿意告诉我们。现在有什么困难他们第一时间就找到我们。”有困难愿意找干部,这便是群众信任干部最真实的表现。

一张桌架起沟通桥梁,一锅饭拉近干群距离。通过“吃派饭”,驻村干部们开始常串群众门、常走田间路、常吃农家饭、常听群众声,真正从群众中查找问题、汲取真知改进工作。实践证明,“吃派饭”为干部群众搭建了一个近距离接触的平台,促进了干部作风转变,改善了干群关系,树立了新时期党员干部亲民为民的良好形象。不少经历过上世纪“吃派饭”的老人纷纷感叹:“党的好作风又回来了。”

2 “退休干部脱贫工作队 ”

老干部退休不褪色

为充实帮扶队伍,蔚县组织动员了一批退休教师、干部,组成河北省第一支高配加强版的“退休干部脱贫工作队 ”。他们奔赴脱贫一线,积极配合驻村工作队的各项工作,成为全县脱贫攻坚战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老校长”当起社区“当家人”

2018年5月,688户1334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即将从88个“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村庄搬到位于南杨庄乡的宜兴社区。对于他们的到来,乡党委书记张秉军感到忧心忡忡,“这些群众之前大多生活在深山中,让他们适应县城新生活,难度恐怕不小。”

考虑到农民向来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心理,张秉军决定打破从乡镇干部中选拔社区干部的惯例,聘请原吉家庄中学校长高维和原吉家庄完小校长王锐“出山”,分别担任社区的党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

搬迁群众入住那天可忙坏了高维和王锐。宜兴社区内使用的各种设施均是现代化设备,这些生活在深山里的群众完全没有接触过。大门不会开、厕所不会上、电卡不会插……那天,高维和王锐挨家挨户地教,走完全部600多户,早已累得气喘吁吁。对于这些简单却又繁琐的工作,高维和王锐没有丝毫抱怨:“我们当了一辈子老师,教书育人一辈子,耐心是必须要有的。”

然而,更难的问题摆在了这两位“老教师”面前。原来,这1000多名贫困群众告别背驮肩挑、依山而居的“穷窝”,搬到窗明几净、通达繁华的新居,人居环境改变了,思想封闭的陈俗陋习一时却很难改变。于是,高维和王锐再次发挥“教育特长”,将“教”和“引”作为自己工作的重点。

谢贵福是第一批搬迁户之一,人称“小皮钱”(别人怎么劝说都不行动的人)。作为社区里陋习最严重的“代表人物”,高维和王锐决定先把他“拿下”。

“小皮钱”谢贵福今年50多岁。几年前,妻子受不了家里那“没有盼头的日子”,选择外出打工,之后再也没有回来。因为懒得走动,谢贵福14岁的孩子至今没上户口,更别提上学了。高维和王锐了解到情况后,决定先要解决孩子户口和上学问题。可两个人苦口婆心说了半个月,谢贵福还是无动于衷。没办法,两人决定使用“硬招”。那天一大早,高维和王锐把车开到谢贵福家,硬把躺在铺盖卷上睡大觉的谢贵福拉到了车上,送到了派出所,把孩子的户口解决了。有了户口,孩子也能顺利上学了。

搬进新家,群众都喜欢去邻居家串串门,但“小皮钱”家却从来无人问津。“太脏了,根本没法下脚。”搬进新家一个月时间了,谢贵福家的行李还是刚搬进来时的样子。客厅里有张床,但他从来都不睡,“把铺盖卷往大门口一铺,白天黑夜睡在那,要想进他的家门,必须要从铺盖上踩过去。”

经过上次“落户口”事件之后,高维和王锐发现,普通的“说教”对“小皮钱”谢贵福完全不起作用,对于这根“硬骨头”还得加强“示范”和“引导”。

为了“引导”谢贵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高维和王锐每天都组织社区干部到他家打扫卫生。起初,谢贵福只是躺在“床上”,对帮忙打扫卫生的干部们冷眼旁观。直到一个星期之后,社区干部们再次到他家打扫卫生时,谢贵福才站起来把自己的铺盖卷铺了一下。这个细小的动作落在了一旁的高维眼中,他知道他们的“引导”起了作用。

那天傍晚,高维和王锐找到谢贵福与他聊起了天。“老谢,咱现在离开了深山沟,住上了好房子,只要肯努力,将来日子也会越来越好。你说你现在这样,以后咱娃连媳妇都说不上。”那天,谢贵福虽然没说话,但是看着他的眼神,有多年教育经验的两位“老校长”知道,他们的话谢贵福听进去了。

第二天,当社区干部们再次来到谢贵福家打扫卫生时,发现谢贵福早已把家收拾得干干净净。从此“小皮钱”谢贵福变了,渐渐地,谢贵福融入了社区生活,还买了一辆电动三轮,在社区搞起了运输,每天挣个五六十元不成问题。现在,谢贵福还担任起了社区文明监督员,对于社区里“勤为本、俭持家、孝当先、款待人、和为贵”的乡风民风和“不粗言脏语、不乱扔乱吐、不铺张浪费、不骄奢懒散、不食言失信”的行为守则了然于心、广为宣传。2019年社区组织了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谢贵福忙前忙后没少出力,昔日的“小皮钱”如今已经成为社区建设的“螺丝钉”。

老干部送来“大健康”

2018年10月1日,原蔚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连元德来到下宫村乡西庄头村,承担起村里的部分扶贫工作,那时正是西庄头村工作最难开展的时候。

2018年5月起,蔚县开展乡村环境卫生整治行动。为清理村内垃圾,村支书常胜明每天都在号召群众走出家门。可对于西庄头这个散乱多年的村子,把群众召集起来“比登天还难”。村头那座足足堆了十几个年头的“垃圾山”,常胜明和村干部们没日没夜干了一个星期,没有人过来帮忙不说,村民的垃圾该乱倒还是乱倒。工作没法开展,干了15年村支书的常胜明“撂了挑子”。

到村后,连元德二话不说,换上布鞋,戴上草帽就到广场上拔起了草。半人高的野草,年近七旬的连元德足足拔了三天,汗水打湿了衣衫,手上磨出了血泡,可他一点都不在意。村支书常胜明再也看不下去了,拉着村“两委”干部一起干了起来。

渐渐地,一直冷眼旁观的村民受到了触动:“还有啥说的,人家一个外村人不吃咱、不喝咱,都这么用劲帮咱们,咱们还有啥脸坐着看?”大家纷纷扛着铁锨走出家门,就连81岁的刘桂枝也拄着拐杖加入整治环境行列中。在全村人的共同努力下,村内17处违建、危房拆除了,垃圾遍地、杂草丛生、破败不堪的西庄头村换了个模样。

这是全村人的第一次集体活动,从那时起,常胜明觉得这个松散了多年的小山村有了变化。一次,村内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常胜明召集大家下午两点在村广场集合,本不抱什么希望,可两点不到,村民代表们就整整齐齐地坐到了广场上。86岁的房士云行动不便,让儿子用轮椅把她推到广场上参会:“村里的事儿,咱都听一听,议一议。”

“一老如一宝,老领导丰富的人生阅历、务实的工作作风、对群众的真情实感,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说起与老同志共事的点点滴滴,下宫村乡党委书记李瑞林深有感触。

群众的精神状态“健康”了,可村民们的身体健康情况却不容乐观。利用自己会打太极的优势,连元德提出了“全民健身、助力脱贫”的“大健康”工作思路。他跑到县太极协会,为村民们协调来了音箱和服装。本想带着村民一起练太极健身,可多年来,村民们一直过着“土里刨食”的生活,压根就没接触过太极,况且在大庭广众下跳来跳去,大家都觉得不好意思。

村里的柳四女患有严重的神经衰弱,每年看病吃药的费用近万元,连元德知道后,决定先从柳四女下手。连元德带领驻村工作队员多次上门动员,柳四女还是不愿意出家门。“没关系,你不愿出家门,我就上门来教你。”从那时起,连元德每天天一亮就到柳四女家。看着满头白发的老大爷为了自己的健康每日奔波,柳四女心里实在过意不去,也就跟着练了起来。哪知,这一练竟练“上了瘾”。

如今,柳四女的身体好了,精神状态也好了。看到她的变化,村内许多妇女都走出了家门,跟着“连老师”练起了太极。如今,西庄头村成立了80人的西庄头村农民太极队。连元德还带领村“两委”干部、驻村工作队和全体村民一起,自己设计、自己动手新建了太极广场,誓要打造“京西太极第一村”。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如今,蔚县“退休干部脱贫工作队 ”已有 18 位成员。他们退而不休,初心不改。抱着“只要不给党找麻烦,我们就一直干下去”的坚定信心,深入问题最多、情况最复杂的贫困村,为全县各级党员干部做出榜样、树立标杆。他们用夕阳的余晖,谱写了共产党员一心为民的鲜明本色。

3 骨气铮铮,脱贫路上志飞扬

弱鸟更要先飞,穷县如何脱贫?在蔚县,记者发现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最生动的实践。

“烂石头”堆出幸福村

“山里有个小村庄,石子路、石头山、石料墙。”采访过程中,一个古朴整洁的小村庄吸引了我们的视线。

这里是草沟堡乡苜蓿村。和县里所有贫困村一样,群众受够了穷日子,迫切地想要改变贫穷落后的现状。可他们想要发展,挡在面前的首座“大山”还是一个“穷”字。

苜蓿村有多穷?2018年初,村内搞环境卫生整治,要将村内一座堆积了30余年的垃圾山清理出去,再将山体护坡铺上砖头,以防杂物滑落,可村内连租用垃圾车和买砖的钱都拿不出来。那段时间,第一书记李云峰四处“化缘”,但得到的回复都是“咱们县穷,该给村里的都给了,实在是没办法了”。

发展势在必行!回到村里,李云峰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乡亲们,咱们村穷,大家都知道。可咱们活人不能让一个‘穷’字逼死。没钱买砖头,但咱们有力气捡石头,对不对?”

从那天起,全村男女老少纷纷走出家门,向村头那座垃圾山发起了总攻。男人们开出了自家的拖拉机,妇女们扛着铁锨捡石头,大家能出一分力绝不省半分。

今年89岁的五保户刘成锁,是一名有着70年党龄的老党员。看着乡亲们干得热火朝天,他便再也坐不住了,拄着拐杖,挎上小竹筐,一筐一筐地往村里运石头。“我是一名党员,不管年纪多大,都要始终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村里的事,我必须出一份力。”

刘祥的老伴今年70岁,几年前被查出患上了白血病,需要常年吃药。身体虚弱,干不了重活,她便主动承担起了为村内雇来的挖掘机司机做饭的工作。“为了给我看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要不是党让我们享受医疗扶贫政策,我哪能活到今天。党的恩情我无以为报,只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当最后一车石头倒到护坡上,全村人沸腾了。这之后苜蓿村将“没钱买砖头,但有力气捡石头”的精神发挥到极致。村民把捡来的石头垒成了护栏;木匠用村里废弃的木料在半山腰建起了观景亭;老干部用报纸抠图,在墙上刷上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几个大字……

贫困县脱贫工作的进展(一个贫困县的脱贫)(4)

苜蓿村村民靠着“没钱买砖头,有力气捡石头”的精神,用双手创造出了如今美如画的“石头村”

不但搞村内建设,苜蓿村村民们还积极走出去。2018年底,李云峰带领几位村民代表到南方学习村庄管理的先进经验。当看到该村家家户户都有一个蓝色垃圾桶、一个绿色垃圾桶,进行垃圾分类时,村民代表纷纷表示,“回去以后咱也这么干。”

没钱买垃圾桶,便用两个箩筐充当垃圾桶。一个箩筐套白袋,一个箩筐套黑袋。白袋里放可回收垃圾,黑袋里放不可回收垃圾。每天早上6点整,村委会大喇叭一喊,各家各户把自家的垃圾整理好,放到家门口。村里4名保洁员挨家挨户收完后,将不可回收垃圾拉到后山进行填埋,可回收垃圾整理好后卖钱,当作村集体收入存起来。垃圾分类以来,整个苜蓿村街道上再也没有出现过一片纸屑、一根杂草。

有关单位对苜蓿村的建设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是“搞完所有工程建设,至少需要200万”。“200万?俺们哪来的这么多钱。”经过核查,苜蓿村搞完所有建设仅花了32万元,其中还有一多半是给村民们发的“工资”。

穷有穷的办法。苜蓿村干部群众,靠着“没钱买砖头,但有力气捡石头”的信念,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将村庄建设得更加美好。

对于未来,苜蓿村有进一步规划。“我们村正好处于从县城去往茶山景区的中间位置,游客到我们这正好可以歇歇脚。借助这个区位优势,我们准备发展乡村旅游,让村里家家户户都能过上好日子。”李云峰兴奋地说。

苜蓿村的实践证明,贫困村的脱贫攻坚,离不开贫困群众的“自力更生”,离不开“艰苦奋斗”的精神力量。

等靠要,是缺“治”,还是缺“智”

挺起腰板的群众干得“热火朝天”,“等着政府送小康”的懒汉却在靠着墙根干瞪眼。现如今,这两类群众成为部分贫困村的两大“景观”。如何让这群“农忙不上地、农闲靠墙根,大钱挣不了、小钱看不上”的懒汉们想干爱干、不闲不懒、不等不靠,蔚县各级扶贫干部想出了不少“妙招”。

涌泉庄乡西窑头村,在爱心机构北京太阳村的帮助下,建起了蔚县第一家“爱心超市”。超市里从简单的铅笔、橡皮、笔记本到锅碗瓢盆,乃至生产用的铁锹、锄头等一应俱全。这个超市在村民眼中有些奇怪——“买东西不能用钱,只能用积分”。

为了帮助村里的“懒汉”们重拾脱贫致富的信心,西窑头村实施“活动换积分,积分换物品”行动。村内制定了积分管理办法,设立了发展产业、参加公益活动、孝老爱亲、整治环境卫生、调解矛盾纠纷、申请脱贫等11项具体积分指标,村民代表定期对村民的各项活动考核打分,超市每周五集中开放,群众可用自己积攒的积分到“爱心超市”换取相应物品。

老刘是西窑头村村东头墙根下的“常客”,看着乡亲们在超市不花钱就能买上好东西,心里也“痒痒”起来。那天,老刘蹲完墙根,准备回家时,突然发现身边有一个空的矿泉水瓶,便顺手捡起来扔到了垃圾桶。有村民看见后,将这件事报告了村委会,村干部纷纷表示,“这是好事儿,必须要进行积分奖励。”那次老刘因为保护环境卫生获得了5积分,看着手里的积分卡,老刘呵呵笑了好半天。

接下来的一个月里,老刘把自家门口打扫干净获得了10积分,参加村里举办的公益活动获得了10积分,帮着村里的老人去县城办事获得了10积分,这些积分让他在“爱心超市”换了一管牙膏、两袋洗衣粉。“只要干点活就能换积分,积分就能换商品,蹲墙根可没有积分,除了别人的白眼,啥也换不来!”

除了懒汉多,西窑头村还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上访村”。这个村的专业上访户有多“厉害”,村支书彭黎明可是一清二楚。在他当选村党支部书记的任命会上,上访户之间为了相互举报,竟打得不可开交。

“村子如此不和谐,怎么发展。必须要摘掉‘上访村’的帽子。”彭黎明暗下决心。经过长时间思考,他在村里成立了党员先锋队、志愿服务队、文化宣传队这3支队伍,并多次上门,说服村里的上访户穿上志愿者服装,请他们负责村务监督。了解到村务的具体操作办法,这些上访户慢慢放下了对村干部的成见,融入到村集体中,向善的正能量也在一点一滴地渗透着村里的每一位群众。

村内干群关系紧张,很多时候都跟“钱”有关系,为了和谐村内收益分配,冀北电力驻孟家堡村工作队想到了好办法。

2017年6月,冀北电力公司在孟家堡村投资8000万元建设了10兆瓦商业光伏扶贫电站,并积极协调建设了300千瓦的村级光伏电站。这两个电站,每年能保证村集体稳定增收75万元,持续收益20年。这笔钱,将用来为群众积分兑换现金,每月为75岁以上老年人发放补贴,为享受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缴费减免的农户购买保险,分批次对村内考上大学的学生实施奖励等。

为更好地对收益分配进行管理,冀北电力驻孟家堡村工作队制定了“严苛”的《“双向积分、美丽家园”管理实施办法》,在这个《办法》中体现得最明显的就是“规则”二字。

“以诚待人,信守承诺,家庭成员有不良信用贷款或拖欠他人财物等行为,扣5分。”“家庭和睦,家庭成员出现打架、不赡养老人情况的,扣10分。”“注重家庭家教家风,管教好子女,12岁及以下子女出现损坏公物、乱扔垃圾、乱涂乱画、不讲礼貌等行为,经家长提醒后,仍不改正的,扣5分。”

贫困县脱贫工作的进展(一个贫困县的脱贫)(5)

冀北电力驻孟家堡村扶贫工作队员在讲解村内的扶贫情况

“积极跑市场、找项目、搞经营,带动3—5户村民实现增收,加10分。带动5户以上的,加20分。”“获评先进或在村内得到通报表扬的,加5分。”“为村内发展建言献策得到村‘两委’采纳,或村‘两委’认定的事件,加10—30分。”……

冀北电力驻孟家堡村工作队,根据两年的驻村工作经验,制定了这些“接地气”的加减分项,每户加减分项目明细与最终的分每月公示,群众获得最终积分与最终享受的政策标准挂钩。《办法》中规定,户得分低于80分的,取消该户家庭成员大学生奖励;户得分低于70分,取消该户家庭成员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免费参保资格;户得分低于60分的,取消该户家庭成员或其父母70岁以上老人月度补贴。

“双向积分”管理办法实施以来,孟家堡村村民开始花心思计算自家的分数,对比规则和标准,一心想要多挣些积分。日子久了,村民将规则的约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村民们积极走出家门,全村营造出赶超比拼的氛围。

采访过程中,冀北电力驻孟家堡村工作队队员们兴奋地告诉记者,他们村广场舞队在全县广场舞比赛中得到了第五名。“我们这个村以前主要产业是煤炭,村民们各管各家事,从来不参与集体活动。其实得第几名不重要,最让我们欣慰的是老百姓在‘双向积分’制度的激励下,走出了家门,积极参与集体活动。”

4 产业“突围”,干出好日子

身体健康了,陈规陋习少了,肯干敢干的精气神立了起来,蔚县各级扶贫干部开始思考让老百姓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他们都知道,穷县脱贫,还要从盘活县内脱贫产业上“突围”。

白庄子种出了“金白菜”

位于太行山余脉深山中的草沟堡乡白庄子村,平均海拔1500米,和很多贫困山村一样,这里生态优越,降水充沛、土壤肥沃、空气清新,但交通十分落后。走不出大山的百姓,只能守着绿水青山过着经年累月的苦日子。

白庄子村穷,但优异的自然环境让这里的高山旱地大白菜获得了高品质。品质虽好,可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没有统一组织,这里的高品质大白菜只能“藏在深山人不识”。白菜丰产的年份,成堆的白菜堆在地里没人要,最后全喂了牲口。如何将“高山旱地白菜”种植打造成村里的特色产业,带领村民打开致富之门,成了村支书白刚心头最大的一件事。

经过白刚与菜农代表的多次研究,大家一致认为,草沟堡乡的大白菜要做成产业,出路只有一条:改变传统的种植方式和经营理念,同农业市场化、品牌化的趋势接轨。

2017年开春,白刚带领村民创办的白庄子村贵录种植合作社牵手北京富平创源,正式引入“富平创源——大地生态信任农业标准与规程”。希望通过一整套严苛、详细、有机化的种植标准和操作规程,建立起农产品生产端、市场销售端和消费端的信任。

与市场接轨,预示着白菜种植的成本高了,规矩也多了,一些村民便产生了排斥心理,不少当时答应得好好的村民突然拒绝加入试验田种植。产量达不到要求,试验田项目就无法开展。这可急坏了白刚:“这么好的产业如果我们抓不住机会,那老百姓还能靠什么脱贫?”他挨家挨户做工作,苦口婆心地讲新观念、新思路。最后,白庄子村18户农户加入了试验田,每户出一亩多地,通过换地整合,最终确定了20亩种植条件较好的土地。

贫困县脱贫工作的进展(一个贫困县的脱贫)(6)

在白庄子村,白菜成了“聚宝盆”,获得好收入的贫困群众喜笑颜开。唐宝生摄影

经过3个月精心呵护,草沟堡生态大白菜终长成,每棵平均长到了三四斤,菜叶碧翠清香,口感甘甜。经过上海SGS国际农产品质量检测,大白菜273项农药残留全部无检出,达到有机蔬菜标准。9月1日,一袋袋包装精美,贴有“草沟堡”独特标识的大白菜,通过当地市场、富平创源、北京高端农产品市集、微店直销等线上线下渠道卖到了北京、天津、上海的市场上,每棵收购价达到5元左右,亩产4000—5000棵,每亩纯收益达到了1万—1.5万元左右。

品牌打响了,白菜成了白庄子的“聚宝盆”,群众种植高山旱地白菜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了。2018年,白庄子村继续推广有机蔬菜种植217.9亩,覆盖本村40户,其中贫困户18户。同时依托贵录合作社联合白庄子、麻田岭、鲁庄子、王喜洞、抢风崖村发展种植有机蔬菜1000亩,进一步带动全乡170余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2019年起,白刚又带领村民趁热打铁,不断扩大“草沟堡”大白菜的品牌效应。依托旅游业发展,强力打造高山生态蔬菜产业基地,实施品牌战略,建立产销一体化品牌基地和经营管理模式,让有机大白菜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支柱产业。

“小米粒”迎来大机遇

在蔚县,叫得响的农产品不只有白菜,还有小米。蔚州小米在明清年间就作为全国“四大贡米”之一而久负盛名,尤其以桃花镇出产的小米品质最佳。但由于小米产量较低、缺乏品牌知名度,“蔚州贡米”也无法打破“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魔咒。

2017 年,蔚县小米因与一家企业结缘而迎来了转机。2012 年起,益海嘉里集团作为一个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爱心企业,在蔚县开展公益活动。从2017年起,该企业更是深入参与县内脱贫攻坚工作。县里的干部了解到,益海嘉里的主业是做粮油生意,兴奋得一下从办公椅上跳了起来,“如果他们能收购咱们县的小米,那咱还发愁啥。”

第二天一大早,县里的领导就带上桃花镇的干部等在了益海嘉里在蔚县的负责人办公室门口。了解到蔚县小米面临的窘境之后,益海嘉里集团董事长郭孔丰当即决定要与蔚县县委、县政府一道,把蔚县的小米作为一个富民产业建立起来。“要把蔚县的小米当作集团的重要产品推向市场。把集团品牌、营销资源与蔚县的小米、杂粮等农产品资源全面对接,同时动员集团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同参与,确保这个产业脱贫项目在最短时间内取得成效!”

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为了验证蔚县小米是否具有推向市场的潜质。在益海嘉里食堂,曾做过一场小米“盲品”实验。他们在市场上采购了 46 种小米熬粥,在员工不知道各小米品牌的情况下,请他们品尝“鉴定”,最终蔚县小米拔得头筹。将蔚县小米包装上市,在益海嘉里内部获得共识。

2017年11月8日,中国小米产业峰会暨益海嘉里蔚县精准脱贫启动仪式在蔚县举行,益海嘉里与全国合作伙伴及区域经销商现场签约金龙鱼牌“爱心桃花小米”供货合同1000吨。

可单独的订单收购,只能解一时之急,小米产业的持续发展重点还是要解决卖粮难、卖不上价、没品牌的难题。为此,县里的干部再次联系上了益海嘉里蔚县负责人,与他们合作创新出一套产业扶贫新模式。

为保证小米质量,益海嘉里集团在蔚县推行“六统一”的订单种植,即统一规划、统一供种、统一种植、统一标准方案、统一技术要求、统一收购仓储。推行“公司 基地 合作社 农户”的订单种植模式,合作社与农户签订种植收购协议,连片开发,规模种植;收获后,益海嘉里集团委托萝川贡米公司与各合作社签订保护价收购协议。市场价低于保护价的按照保护价收购;市场价高于保护价的,按照高于市场价10%—20%的价格收购。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则按普通农户收购价格标准,再上浮15%;对收购回来的小米,进行品牌的统一营销,益海嘉里与蔚县政府和当地龙头企业将“蔚州贡米”这一品牌与集团知名品牌有机结合、整体包装,共同开发打造“金龙鱼·蔚州贡米”品牌。如今金龙鱼“爱心桃花小米”通过线上线下卖到全国多个大型超市,蔚州贡米从此有机会走进全国千家万户。

2018年,益海嘉里(张家口)食品工业有限公司成立,并投资3000万元在蔚县经济开发区建成万吨谷子深加工项目,项目投产后3—5年,将辐射全县发展绿色谷子种植20万亩,直接带动全县种植农户持续增收。

卖得出,卖得上价,还在全国打出了响当当的品牌,蔚县的“金小米”,为贫困群众铺就了一条致富路。

“扶贫微工厂”里的脱贫大梦想

2018年7月23日,蔚县南杨庄乡北堡村兴达服装加工厂里,不时传出一阵爽朗的笑声,那天,是工人们领工资的日子。

兴达服装加工厂是村干部班玮冬牵头开办的,这源于一次与村里贫困户的接触。

梁学荣家有4口人,全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没有门路也没有技术,全家开销只能依靠家中的几亩地来维持。几年前,梁学荣的妻子患上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再加上两个还在上初中的孩子,一家人生活陷入了困境。为了给妻子看病、供孩子上学,梁学荣欠了不少外债。看着曾经意气风发、干劲十足的梁学荣被贫困压弯了腰,压没了精气神,班玮冬心里很难过。

一天晚上,班玮冬找到独自在家喝闷酒的梁学荣,“老梁,有什么困难你跟村里说,村里想办法帮你?”班玮冬劝道。“钱都借遍了,别人嘴上不说,可我知道他们看不起我,我没出息,把日子过成这样。”红着眼圈,老梁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转身进了屋。

“不能再让村里的贫困户过得这么没精气神,一定要想办法帮帮他们。”班玮冬暗自下定决心。听说山东那边搞起了“扶贫车间”,贫困户在家门口就能挣上钱。班玮冬一下找到了“商机”,他自费带着村里的几个代表到山东去考察参观,准备将学到的经验运用到本村产业发展上。

可穷县里的穷村,发展产业哪是件简单的事。联系项目是第一难。为了找项目,班玮冬独自开车跑遍了全县的服装厂,“求爷爷告奶奶”才说服了一家服装加工厂愿意为北堡村的“扶贫微工厂”派件。建场地是第二难。村里没钱,即便班玮冬拿出所有积蓄也只是“九牛一毛”,但产业必须立起来。村“两委”将村民代表召集起来开会,最终大家一致决定“将村里废弃的学校简单装修一下作为工厂所在地”。

2018年3月,在喜庆的鞭炮声中,北堡村兴达服装加工厂正式开张了,28名村民走进了工厂,当起了工人,梁学荣就是其中之一。经过一系列的培训,现如今,梁学荣已经成为一名熟练工,一个月能挣将近2000元。收入多了,日子好过了,外债也快还完了,梁学荣的自信也回来了。

为了同时带动村内残疾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就业增收,“扶贫微工厂”还帮助7户家庭建立了“家庭微车间”,由农户在家承揽服装加工,足不出户就能在家就业。

“扶贫微工厂”在北堡村起到的作用,不仅局限在帮助村民增收上,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村里的坏风气。先富花,北堡村出了名的“垒长城”专业户。因为打牌顾不上家,家人之间的感情日趋冷淡,吵架成为她家的主旋律。为调解她家的矛盾,村干部把她家门槛都要踏破了。村内“扶贫微工厂”建成后,村干部多次上门劝说先富花就业。现在,从前玩牌成瘾的她,每天都在工厂里加班加点缝制衣服,“忙着挣钱还来不及,哪还有工夫打麻将?”

小工厂虽不起眼,但增加了群众收入,还改变了农村沉淀多年的消极怠懒思想,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改变贫穷落后面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扶贫先扶志和智,致富先治心,如果观念不转变,思路打不开,就是守着金山银山也创造不出财富来。蔚县“弱鸟先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强调的是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作为,找准自身比较优势与发展突破的结合点,更是最大限度激发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勤劳的蔚县人民,用自己的行动印证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宝贵真理,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贫困地区的骨气,也看到了老百姓的朝气。

在脱贫攻坚中蜕变后的蔚县,正成为燕赵大地靓丽的一景。(采写:本刊记者 马丽文 张津津 高永伟)

贫困县脱贫工作的进展(一个贫困县的脱贫)(7)

来源:中国扶贫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